按摩为啥那么酸爽?原因终于找到了


说到按摩,大部分人的评价会是两个字:



酸 爽



按的时候很酸很痛,按完之后神清气爽。


按摩时,训练有素的老师傅常会反复按一个位置,那感觉就像皮肤里有个「滑溜溜的疙瘩」,在拇指之下反复横跳。


再坚强的人,只要这个「小疙瘩」被老师傅的无情铁手招呼两下,都会发出「嗷嗷」怪叫,仿佛一个要被捏死的小鸡仔。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个疙瘩所在的位置,就是按摩的重点解决对象:



扳机点

(Trigger Point)



你的腰酸背痛脖子僵,可能都要怪它。





扳机点

不仅仅让你肌肉痛



扳机点是一块按压时会激发疼痛的部位,绝大多数成年人身上都有,它与肌肉紧绷带中的一种敏感结节有关。


它的存在对于身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扳机点的第一个负面影响是:肌肉功能失调。


经常久坐的朋友们,一定感受过「肩颈僵硬」吧。就是感觉自己的脖子紧绷无力,活动范围也变小,跟被缓慢石化了一般,这种情况基本都与「扳机点」有关。



设计师、程序员、新媒体小编们表示:都懂!

图片来源:网络



当某块肌肉变得「僵硬不作为」,还会连累到骨骼和附近其他肌肉,造成各种慢性劳损和体态问题。


扳机点的第二个负面影响是:



痛!



扳机点分为潜伏和活跃两种状态,潜伏的扳机点没有症状,只有在触碰时会疼痛;而活跃的扳机点则会主动产生慢性疼痛,医学上叫「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





更让人迷惑的是:


这个痛,不一定发生在扳机点的位置,也会在其他地方......被称为「牵扯痛」。


比如:不明原因的头疼,可能跟上斜方肌的某个扳机点有关;膝关节发软无力,可能跟股内侧肌(大腿内侧)的扳机点有关;某些莫名其妙的牙疼、眼睛疼……都可能与扳机点有关系。



常见的头痛,是斜方肌上侧的一个扳机点导致的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很有迷惑性,常让医生误诊,自己找不到真正病因,还以为......



「得了什么现代医学发现不了的绝症」

图片来源:giphy



好好的身体,为什么会存在扳机点?





你的扳机点

很可能与久坐、驼背有关



目前,扳机点真正的成因尚不明确,比较主流的假说认为:扳机点主要由以下两类原因引起。


一类是大负荷的肌纤维损伤。


比如运动员或健身人士,因为训练肌肉长时间张力过大,会导致扳机点。


另一类是肌肉重复性的微创伤。


当某个区域的肌肉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些微损伤和炎症,促使肌肉的一些特定部位出现扳机点。


例如长时间久坐、头前伸等不良姿势,让颈背部肌肉紧张,产生肌肉微损伤。


此外,缺乏运动、缺乏维生素、睡眠障碍、关节问题,也可能导致各处的肌肉微损伤。



图片来源:giphy



各位久坐的打工人、学生党,背部上斜方肌处概率就有扳机点,可以根据图片标注「X」的位置,用手按着找一找。


真的摸到了?那你对应的红色区域可能经常出现酸痛、僵硬的问题。





扳机点这个位置,到底发生了啥?附近的肌肉又为什么会僵硬、酸痛?


从微观角度来看,正常的肌纤维,是一环环「肌小节」有序排列而成,能随着身体动作张弛有度的收缩。


但损伤和炎症等,让一条条肌纤维由中间某段「紧绷挛缩」在一起,甚至复合形成了可以触碰到的结节。




肌节挛缩成结节后,肌纤维弹性会变差,让人感到肌肉僵硬,灵活度下降。


结节区域还会非常紧绷,压缩周围毛细血管,局部血液断供,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炎症及疼痛。





扳机点一旦出现,就会一直存在。


除非采取一些干预手段,比如注射、喷雾治疗等,以及常见的......



按 摩





正确按摩

能有效松解扳机点



通过正确手法,反复碾压扳机点,可以经外力分离肌小节,减少局部的血管压迫,增强血液循环和供氧。


简单说就是……用力把「小疙瘩」揉散一点。


这个过程很痛,但能一定程度松解扳机点,让肌小节恢复正常长度,所以才会有:按摩时痛,按完格外轻松的体验。


例如总是「肩颈僵硬」的职场人,可以尝试通过正确按摩,缓解紧张的斜方肌和菱形肌,恢复肌肉协调性,提高颈椎的灵活度,让头前伸等难看体态得到暂时的改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日常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时,可以试着找找扳机点,用「可以接受的力道」按摩扳机点,能更有效地帮肌肉放松,缓解疲惫。


但如果你有严重的肌肉疼痛或相关肌肉问题,还是建议找专业的康复 / 物理治疗师帮忙,例如医院的康复科,或者专业理疗机构。


最后再提醒一下,一次按摩并不能真正消除扳机点,它还会再出现。更关键的是「控制或减少导致扳机点的原因」,简单说就是:



多动动



你坐多久了?快站起来伸个懒腰,揉揉肩膀吧。





本文合作专家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Simons D G, Travell J G. Myofascial origins of low back pain: 1.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Postgraduate Medicine, 1983, 73(2): 66-77.

[2] 菲尔•佩治, 克莱尔 C. 佛莱克, 罗伯特•拉德纳. 肌肉失衡的评估与治疗[M]. 第一版.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6.9 :117-130.

[3] Do TP, Heldarskard GF, Kolding LT, Hvedstrup J, Schytz HW.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migraine and tension-type headache. J Headache Pain. 2018 Sep 10;19(1):84. doi: 10.1186/s10194-018-0913-8. PMID: 30203398; PMCID: PMC6134706.

[4] Shah JP, Thaker N, Heimur J, Aredo JV, Sikdar S, Gerber L.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Then and Now: A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Perspective. PM R. 2015 Jul;7(7):746-761. doi: 10.1016/j.pmrj.2015.01.024. Epub 2015 Feb 24. PMID: 25724849; PMCID: PMC4508225.


策划制作


策划:杨大风 | 监制:Feidi

封面来源:图虫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肌纤维   扳机   小节   僵硬   损伤   肌肉   疼痛   位置   来源   原因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