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起,遇见大墨雨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许对于曾经年少的我们来说能够有一颗探索世界,发现美好的心很重要。一晃眼,当年的你我,青涩也好、懵懂也罢都已成为回忆里定格的片段。褪去铅华,今天再说年少,其实也毫无违和感,相比激情与狂热,在工作、生活、家庭的多重打磨中,还能有一份平静淡然的心态,实属难能可贵。生活忙忙碌碌,不迷失、有坚守,可能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初心的不二法门。

晴空中的大墨雨

大墨雨红杉林

这个月连续两次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震撼,内心的骚动不言而喻。第一次是11月2日刷爆朋友圈的绵绵白云与漫天红霞;第二次是上周看到滤镜下的大墨雨村,看到图片的一瞬间,那个还在为难以下笔的论文苦恼的我已经被抛诸脑后,索性给自己定了个计划,周末一定要去大墨雨村溜一圈,给自己放个假,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顺便找了一个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放纵的理由——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就在微信上向朋友要了定位,开始搜索路线,这一看可把我惊喜坏了,文艺女青年哪受得了这种文字的撩拨?大墨雨村住的都是神仙吧,能把景点名字取成这样的人,绝非凡人!那里有个植学社叫“壹菲·墨雨”,这玩弄文字的功底深得我心,更绝的是那里的民宿叫“墨雨知不足”、叫“远山云舍”、叫“城外·尘外”,是啊,隔离人烟的城外,超脱红尘之外,能是凡人吗?妥了,昆明藏着这么一个神仙地方,我得去看看。

周末如期而至。前些日子晴空万里的春城,周末温度骤降,还下起了绵绵冬雨,不管,决定好的事情就要风雨无阻。于是一大早就跟着导航出发,向着我念了一周的大墨雨村出发,出城以后走了一段盘山路,雨后山间的空气都有一股清甜的凉意,沁人心脾。途中路过一处“筇竹寺”和“馥慈山房”心想既然路过此地,势必要见见这里的“高人”(住得高),感受一下这里的古刹跟灵隐寺、普陀山有何不同?可车里的同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那就做个不扫兴的伙伴吧,下次独行更惬意。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进了大墨雨村,导航显示只有5分钟到达目的地,心里咯噔了一下,并没有看到我臆想中那个充满神仙气息的地方,一条弯曲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了山脚的尽头,路两边都是民房,可以隐约看见几处装点文艺的宅子,民宅的白墙上画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象征民族团结的红色背景壁画,我们称其为大墨雨的一种文化印记吧。再往前走,车开到了山脚,没路了,只好沿路返回找个地方停了车。为了不给同行的小伙伴添麻烦,我独自撑着雨伞,在瑟瑟的冷风中找寻“壹菲·墨雨”,导航也奇怪,这个时候挺不合时宜的失灵了,在冷风与大雨中为了尽快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询问路人附近可以避雨歇脚的地方,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男生给我指了路,顺着小男生指路的方向,步行4分钟,我们来到一个叫“丽日咖啡”的民宿,古色古香的土瓦建筑,就像大理、丽江随处可见的咖啡店一样,到没什么特别。走进大厅,抬头看到四合院的屋檐错落有致,瓦片在纷繁的细雨中遗世独立,显得格外凄美——就这一眼,也算不虚此行吧。

雨中的丽日咖啡一角

不知大家是来避雨还是想喝杯热咖啡暖暖身子,店里挤满了人,本来就想图个清静,眼看这样的情境只好转身再寻别处。在山里似乎导航不太给力,只能一路走着看有没有合适的落脚点,刚走出丽日小店转角看到一个幽静的小院,两扇木门敞开着,靠近门槛的地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用蓝色的粉笔写着一些菜名,我便走进去问:“有人吗?这里可以吃饭吗?”一对60出头的老夫妻走出来笑脸相迎,说“这里什么都有,因为下雨进山的人少,你们是今天的第一批客人,院子里刚生了火,快进来烤火。”一股暖意涌上心头,我们便走进小院,围着火塘坐了下来,老人问我们想吃点什么,“你们家最好吃的菜是什么”,“老人说菜都是自己种的,没有农药化肥,味道都还不错。”在交谈中了解到,老两口是四川人,来云南已经有20多年了,把这个院子租下来最初就是给搞艺术的儿子做古琴工作室,他们在山脚还有一亩地,生活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他们小院平时最大的接待量就是一次接待40个人左右,再多的话也忙不过来。平时就是协助儿子做做古琴,只因周末来这里徒步的人太多,很多人都会敲门来询问是否可以吃饭,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于是这餐饮的生意便做了起来。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我参观的了一下老人家的小院,干净、古朴,但却透露着一股浓厚的暖意,坐下来可以不问世事,烤火、聊天、发呆,就很好。

小院里一角

正厅

火塘

在聊天的过程中老人带我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室,一间敞亮的玻璃房里面有一张7-8米长,3米左右宽的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古琴和工具,这会儿我理解了什么叫“手艺人”。老人给我指着二楼的台阶,说上面是儿子的书房让我可以去看看,我怯生生的爬上楼梯,来到二楼,真的是别有洞天——因为整个房子的外围是古木建筑,为了取光,两面墙壁都用了落地玻璃,所以整个视野非常开阔,楼梯边是一张办公桌,桌上和书桌旁推满了书,书桌后面的墙壁上贴了很多标签,有作品手稿和图片、也有生活日志与备忘录,一看就是一个勤勉工作狂人的属地。最惊喜的是靠左边的大书房,我暗自窃,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可以静静的屈居山野,闲时读书,真的很难得。因为看到太多我喜欢的书在这里都有藏本,我忍不住继续往里走,正对面是个禅意的茶台,茶台上挂了一幅字是苏轼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这可能就是书房主人的意境吧。字画让整个书房显得宁静、辽阔又清远幽静。

正厅的窗台布景

阁楼下的酒柜

二楼书房一角

在字画旁边有一个玻璃门,门外有棵银杏树,在初冬的季节,银杏的叶子黄绿交替,在冬雨的洗礼下,更显英姿,到是别有一种美感;围着银杏树还有爬上三楼的梯子,实在是不好意思再打扰,也没必要非看个究竟,征得老人同意以后,我拍了几张照片,便下楼了。事实证明,不虚此行,确实有人归园田居,过着轻逸淡然的日子,就挺好。

玻璃窗外的银杏

下楼来,菜已上桌,几个农家菜分量很足,围着火炉,我们吃得很舒心,这是山野的味道,也是质朴生活的味道,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可口的饭菜,可能是心理作用,老人说南瓜都是自己种的,自己和老伴儿在后院养了20多只鸡,鸡蛋也是自己养的鸡下的,吃起来确实会很香。老人指着挂满院子的玉米棒和堆满墙角的南瓜,说也是自己种的,晒干以后就挂在墙上,既可以装饰墙面还是一种很好的储存方式,果然老人家的生活经验才是最质朴的生活哲学。

因为这份热情与这个小院的暖意,我跟两位老人约定好,找个休息日,天气不错的时候,我还来拜访。跟老人聊聊天,了解一下古琴的制作工艺,等女儿会舞文弄墨的时候也在此给她定制一把古琴,算是还愿吧。人与人的相遇很奇妙,一面之缘也好,擦肩而过也罢,那些在生命里给过我们温暖的人总是值得在回忆里翻滚和铭记。

大墨雨村,留给我的印象并没有因为在雨中错失了目的地而心生遗憾或不满,相反,一处简单的农家小院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百态中的另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可以极简,但精神世界不能空空如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以不争的状态活出自己生命该有的样子。导航上那些舞文弄墨的地名虽没有一一打卡,但我相信,凭这一方小院的气息,就值得我再次拜访!

此时,王小波的文字浮上心头“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以前只觉文字的意境很美,现在读来才明白,这才是看清生命本质后的一种通透。或许,我们本该如此。无论生命里经历过什么,或正在经历着什么,都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是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火塘   丽日   古琴   小院   山脚   暖意   书房   老人   周末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