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那个揭露“龙胆泻肝丸”致尿毒症的记者朱玉,如今怎样?

文 | 肖筱

编辑 | 肖筱

一篇报道震惊中华

2003年2月24日,在新华社的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冲击了无数国人的观念

这篇名为《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的报道是由新华社的一名叫朱玉的记者撰写的,她在文中坦白讲出了当时盛行的“龙胆泻肝丸”会导致尿毒症,引起了国人对于中医药的热烈议论。

有人相信,有人质疑,但无论大家怎么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事实说话,而朱玉的这篇报道都来自于真实事件。朱玉虽然是新华社负责卫生方面的记者,但她并不是医学行业出身,她能接触到这次的事件,也完全是一个偶然。

记者朱玉

2002年12月,朱玉前去参加一个会议。令她惊讶的是,会议上有一个人脸色晦暗,身上裹着厚厚的衣服。当时虽然是冬季,但这位穿的也未免太厚,和周围的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引起了朱玉的好奇。

后来,她听到主持人介绍这个人有重病,便不奇怪了,但本着寻根问底的精神,她还是找到了这个人,问他到底得了什么病。他坦白告诉朱玉,他得了尿毒症。朱玉十分惊讶,这么年轻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呢?

细问之下,才知道他的尿毒症居然是吃药吃出来的,那药还是有名的“龙胆泻肝丸”。朱玉听后难以置信,吃药吃出来病常见,居然吃出来尿毒症这可就稀奇了。尽管心中存有疑惑,但朱玉还是想仔细调查一下,于是她向这个人索要了一些材料。

春节刚过,朱玉就收到了材料,同时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讲述了他得病的经历,但署名的却是四个人,这就表明,吃药吃出来病的受害者并不止一个人。

朱玉变得慎重起来,她意识到,这里面或许真的有问题。她仔细调查了这些患者,其中有一名患者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在吃药之前身体十分健壮,就是因为开始吃这个药,之后身体才不好起来。

通过这些患者,朱玉找到了给他们治疗的大夫,发现得病的远远不止这几个人,只朱玉那一天看到在透析的就有十几个,而他们的共同病因就是吃过龙胆泻肝丸这一种药。

据医生介绍,他们得的尿毒症都属于寡细胞型的肾间质损伤。就是说你从显微镜下看,吃龙胆泻肝丸的人的肾脏发现像一片荒漠,是一片空白,没有细胞,所以叫寡细胞,就是那个多寡的寡。所以(这种病)跟其他的肾损伤或者尿毒症是不一样的,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所以叫马兜铃酸型肾病。


而那时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就属于马兜铃科,它富含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就是导致尿毒症的罪魁祸首

朱玉赶紧将她调查得来的事实做了一个梳理,立即在新华社上刊登了一篇报道。报道一出,瞬间引起了群众热议。

因为在1999年,龙胆泻肝丸已经成为了非处方药,而他又是著名的降火药,这就意味着在不经过医生的情况下,有很多老百姓服用过这个药,他们怎么能不担忧呢?

那些因为吃药患上尿毒症的人,大多都被毁了一生。比如朱玉最开始结识的那位病人,他原来也是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是一个很能写,富有正义感的人。

结果得了这个病以后,他的全部精力已经不在他的事业上,是否有所建树。也有一个患者,本来是飞行员,就因为这个药,自己的一生都被毁掉了。

既然如此,那这篇报道不应该是解决了民生的大好事吗?又怎么会有人对朱玉有非议呢?是因为朱玉的这篇报道虽然详细,但并不全面,而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

朱玉在报道中详细说明了龙胆泻肝丸的副作用、厂家没能起到的提醒作用以及专家的证明和呼吁,但其中有一点没有提到,那就是龙胆泻肝丸的坏处不在于中医,而在于生产的厂家。

其实最开始的龙胆泻肝丸是不会出现这种副作用的,毕竟这副中医方子已经用了成百上千年,从未出现过这种差错,要不然国家也不会将其列为非处方药。那为什么现在的龙胆泻肝丸却会致人重病呢?那是因为有人篡改了药方

其实,龙胆泻肝丸之中本来并没有关木通,用的是川木通。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川木通只产于南方,属于毛茛科植物,其中并不包含马兜铃酸。

而因为用药十分讲究,所以比较昂贵。但关木通却属于马兜铃科植物,量大又便宜,因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一些不法商家发现关木通价格低廉,就直接替换了原本的川木通。这才导致了龙胆泻肝丸会使人得尿毒症。

关木通

但许多人并不明白这其中的事,只是看到了朱玉的报道,因此认为中医也是有毒的,给中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了解的人自然难免觉得朱玉的报道不全面。

但客观来看,朱玉的报道并没有错,当时售卖的药确实是致人重病,她的报道从老百姓的事实出发,一字一句都是事实,至于后来延伸出来的影响那是谁也没想到的。

因此,这篇报道发出之后没几天,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通知》,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责令该类制剂生产限期用其他木通替换关木通。朱玉也凭借着这篇报道获得了当年的十大新闻奖

新闻人朱玉

朱玉获得这个奖项,实在是名副其实。

朱玉从小学习优秀,但在第一次高考时意外失利。当时她读的是理科,这一下给她气的直接改换文科学习。一年间,她每日用功苦读,想要考取北师大,却被父亲劝阻,直接报考了北大。没想到,朱玉的努力获得了巨大回报,她果真考上了北大。

在北大的朱玉有些内向,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成绩在班级内不够好,是个差生。但她也没有什么其他目标,就这样毕了业,之后被分配到了新华社工作,一开始,她还不满意这份工作,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写稿子的。但在具体工作之后,她逐渐改变了这个观点。

朱玉一开始和老记者外出采访时,还很紧张。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采访定的是九点半,她八点就到,仔仔细细的看演员的介绍,认认真真的做好准备。

虽然不敢开口问问题,但朱玉在一旁学得很认真,日子久了,她逐渐锻炼了出来,自己也能独立采访写稿子,就这样爱上了这个职业,兢兢业业地挖掘新闻,为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

除了那篇让她获奖的报道,朱玉其实还做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采访。在2008年,汶川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悲剧——汶川大地震,朱玉得知消息后,不顾劝阻毅然赶赴现场,做了采访报道,并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

对于朱玉来说,在汶川的采访是她一生难忘的经历。在去之前,她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帐篷、药品、水和食物,朱玉把能带的都带上了。

她说,自己没办法做到去灾区分灾民的口粮,并且对当时一些声称自己采访苦的记者做了驳斥。

她说:“痛苦不是拿来炫耀的资本,是你必须承受的职业的给予。一个到灾区的记者,再痛苦也没有身处灾难中的灾民痛苦。记者应该用稿件说话,证明自己不但去了,到位了,而且还履行了职责。”

因此,朱玉一到汶川,就马不停蹄的开展了采访活动。朱玉采访的对象是叶志平校长,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位校长所在学校无一人伤亡。但能做到这个地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叶志平的本事和负责。

叶志平校长

朱玉对此详详细细的做了报道。她一路看,一路采访,用自己的笔触写出了当时北川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写出了那场旷世灾难。这篇报道感动了很多人,朱玉也被很多人赞叹,但对于她自己而言,这是一场终生难忘的悲惨经历。

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记录了那些痛失亲人的悲怆;作为一位母亲,我对那种失去孩子的痛楚简直连想都不敢想。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一个人平静地读出“北川”这两个字。这样的感同身受,才是一名新闻人最该具有的素养。

北川旧址

新时代,新形象

现在的朱玉还在新闻领域奋斗着,只不过,她的身份更加多变起来,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记者。

2012年,朱玉担任了新华社的视频节目副总监,还成立了自己的朱玉工作室,以一个前辈的身份勉励着新闻行业的后来者们。对于“记者这一行还是以年轻的记者为主,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这个问题,朱玉讲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年轻记者和资深记者各有各的长处。年轻记者的精力比较充沛,知识很前沿,很新,他整个体力也比较好,对新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年轻人对新闻可以不顾一切的冲上去,随时随地的冲上去。

但相对来说,他对这个行业,对人生的理解,对行业的知识储备,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可能就不如一个40多岁或者50多岁的人,或者更高年资的人。

但是我觉得可以做不同的分工,这两个是可以互补的。每一个新闻单位不能完全是年轻人,也不能完全都是老人,社会也是这样,不断的一代一代相传。

这时候的朱玉,是展望新闻行业未来的期盼者。

2017年之后,朱玉陆陆续续的出境,曾参与过新华社的粤语歌曲庆祝香港回归mv的制作,在群众间的传唱度相当之高。2020年,朱玉又被新华社派遣到了香港地区工作,在那里,朱玉更是注册了微博,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一些生活趣事。

有时是她的儿女:平安夜,身体因一个小动作拉伤了,疼到嗷嗷叫不能睡觉。儿子们很理智凛冽,口径一致:早说过要锻炼!没肌肉!不柔软!

闺女说:您好点了吗还疼不疼小心点不能动作太大谁管您吃饭慢慢来香港不开关我也看不了您干着急……总结:养儿子才是赔钱货!有时候是她喜欢的“小偶像”——一位香港警察。

这时候的朱玉则变成了一位普通人,热烈而又真诚的追逐着生活。那位叱咤风云的朱玉记者,在新的时代有了更多的新形象。

结语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朱玉不畏困难,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讲真话,办实事,揭露事实真相,为老百姓发声;她紧随时代,勇闯困境,始终不忘人民记者的身份,坚持住了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和专业素养,不愧是大家选出来的优秀记者。

而现在,在自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营销号断章取义,不调查清楚事实就随意评论的事情多有发生。希望他们能够学习朱玉,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坚守住底线,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做好一名媒体工作者。

【免责声明】

文章事件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分享人物故事,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就事论事请勿对号入座,并未上升到人身攻击。如涉及事件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龙胆   尿毒症   马兜铃   木通   汶川   记者   新华社   老百姓   事实   年前   采访   朱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