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雪龙2”号北冰洋科考是什么体验?记者告诉你

原标题:随“雪龙2”号北冰洋科考是什么体验?记者告诉你

历时78天,航行1.5万余海里,9月27日,随着“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上海,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画上圆满句号。

总台央视记者王楠随船出发,全程记录了我国此次北冰洋科考进程。在此次科考过程中,考察队都抵达了哪里?进行了哪些科考作业?航程中记者在船上有哪些新发现?

今天的“总台记者北极见闻”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去看看考察队进入北极圈后,都进行了哪些工作。楚科奇海是此次北极科考抵达的首个作业海域,此时海上浮冰也已经越来越多,海上天气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视频加载中...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自从进入北极圈以后,“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遇到的浮冰就越来越多,户外温度也降到了1 。随着船身不断破冰航行,可以明显感受到船身的颠簸。

“雪龙2”号船长 肖志民:我们进了浮冰区之后,能见度是特别差的,这样对我们的航速是有制约的。只能是手动去操作,把安全的航速控制在8到9节。

“雪龙2”号除了进入北极圈的第一天是晴天外,此后海雾一直持续不断。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 孙虎林:夏季海雾频发,这是北冰洋相对南极来讲,最主要的一个特点。

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挑战科考队员身体极限

在抵达北纬77度左右的北冰洋楚科奇海域后,考察队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连续科考作业。北冰洋自然条件恶劣,海况复杂多变,科考队员们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在北冰洋科考,最显而易见的难度,其实就是自然条件恶劣。比如像现在,户外温度已经降到了0 以下,但是很多作业项目,它都需要在船上的艉甲板进行,根据水的不同深度,一般都要一个多小时,个别作业项目甚至需要两三个小时。这样的作业条件,可以说对队员们都提出了挑战。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张吉昌:怕海面有冰会进到拖网里,所以我们得看着点。我手都冻麻了,脚也冻木了。

在作业期间,“雪龙2”号上的时间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停船就要作业,作业完毕马上又要赶到下一个站位继续作业,一天最多的时候,能赶三个站位,这也就意味着队员们要不间断工作。现在是2:00,刚刚到达了一个新的作业站位,相关项目的队员们又开始了新的作业。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水文环境组组长 罗士浩:我们水文组的,我是一班,今天是0点到8点。没睡,刚好这个班是凌晨1点钟左右到。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陈泓哲:我们有定闹钟,以防万一起晚,现在睡眠时间都比较短。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顾焱:就是它一会到了,一会没到,一会能睡,一会不能睡的。来了这边就是有点失眠,睡得不太规律。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董卉子:我是全站位的,所以只能在站和站之间找时间休息。主要是北极,一直天都亮着,今天还没有休息。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陈玲:凌晨3点半吧,今天起晚了。生物钟完全是乱的。很困很想休息,但还是得坚持,坚持完成任务。

从北冰洋里都打捞上来些啥?

北冰洋科考条件虽然艰苦,队员们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北冰洋楚科奇海的作业中,有一项内容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拖网作业。下面跟随记者的镜头,看看队员们从北冰洋里都打捞上来些啥?

拖网作业,就是把网下放到海里,拖行一段时间,看看能打捞上什么,以此来分析海里的生物多样性情况。科考队员介绍,这里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等等。

像这个粉色的被队员们戏称为“蹄髈”的生物,实际上是一个海葵,属于腔肠动物。还有北极筐蛇尾、泥海星等。

这次打捞上来的,要数这种长长的海洋动物数量最多。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 刘坤:这是伞状的海鳃,南极也有同一个属的。所以这个问题,回去可以好好做一下研究。这是动物,但是它的杆,确实跟植物一样,外面有一层膜包着,生长的时候,这个在海底,这个在上面,长得很长的那种。我们抓到最长的在这边,有两三米、三四米这么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北冰洋   科考   记者   考察队   北极   站位   作业   中国   队员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