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伤寒论》与《黄帝内经》是两个不同体系?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医经典著作,“仲景圣人立心,为后世立法”,首开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创113首治疗伤寒的方剂。《伤寒论》从此位列中医学“四大经典”,也是历代医家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张仲景被尊为“医圣”。

历代对《伤寒论》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之根,没有根是不行的,也不可能发展;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

然而,因为一部《伤寒杂病论》,却使近代中医分为两大阵营,出现了学术上的巨大分歧!

伤寒一出,中医亡矣!

一派观点认为,后世中医人因为模仿、研究《伤寒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中医逐渐式微。

《伤寒论》固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后世学其方的多,只知用了有效,而研其理的少,有效不知为何有效,遇到伤寒治不了的疾病,无效也不知为何无效,中医所以没落。

很多人用经方有效,就逐渐把《伤寒论》推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这叫做高推圣境。然后就没有真正去系统地研究中医的内容,就认为只要是《伤寒论》一学,所有的疾病都能治了,这个就非常有问题。

那么,学习《伤寒论》的弊端在哪里呢?

  1. 《伤寒论》是论,不是经!

张仲景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写的《伤寒论》,后世不重《内经》,重《伤寒》,舍本逐末,追求见效,不追求因何见效,中医怎能不每况愈下。

自古《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唯一经典,面世后即是达到了顶峰。

《伤寒论》是一个小山头,离中医的主峰还很远。中医是大海,经方则是大海上的一些小浪花。但若目无高峰,胸无全海,最终只会固守一个小山头。

中医的经典并不是普通医家通过自身的经验累积所写的,中医的经典是自身的生命层次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后,能够认知世界、宇宙、人身、万物真相的人所叙述出来的,后人记录传承下来的。

中医的经典最为起码的一点要求是,需要能达到望气的能力,才能写得出来一些,并不是普通人所能写出来的。

《伤寒论》是属于论,不属于经,就像后世的《脾胃论》、《丹溪心法》等等。其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也是建立在《素问》六经分类理论基础之上的,而且张仲景本人是否能达到了认知宇宙人生万物真相的圣人境界?

唯有《黄帝内经》能真正代表中医,中医的传承也是以《内经》为根基才行。

  1. 《伤寒论》看不到疾病的远因,只治不防

《伤寒论》忽略远因,八纲辩证法是根据当下的疾病症状辨证施治,仅治患者当下(刻下)发生的疾病,不是调整人的体质,也不能判断患者因为什么样的先天体质发作这个疾病。

然而疾病非一朝一夕形成,判定疾病,不能仅仅依当下的疾病症状判定成因。疾病的形成有远因,是逐渐累积到一定程度造成的,这就需要研究《内经》的五运六气。

疾病的成因在于生下来那一刻就决定了远因有的甚至是几十年来造成的。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着重于外邪。对病人体质不甚了了。

人的疾病符合伤寒的最多十不过一。伤寒可学,但千万不可被其束缚。

  1. 只讲八纲辩证,不讲五行辨证

现在很多中医会觉得中医理论是理论,临床是临床,理论和临床是脱节的。就是因为没有重视五行辨证。

整部《内经》都是在讲阴阳和五行,人生病的病理也是阴阳和五行的运行和平衡失常引起的。所以依据《黄帝内经》来讲,最重要的是阴阳五行辨证。仅仅用八纲辨证法是不完善的,在诊断复杂疾病时难以真正把握准疾病的病因病机。

在基于《伤寒论》的方证对应大行其道后,更不需要深入中医的基础理论了。如果一直运用方证对应诊病治病,的确会发现以前学的大多数中医理论都没用,几乎只是《伤寒论》有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太多医师觉得中医理论和临床脱节的一些根本原因。

朱彬在《温病条辨序》中就说过:“后汉仲景著《伤寒论》,发明轩岐之奥旨,如日星河岳之丽天地,任百世之钻仰,而义蕴仍未尽也。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及于六淫也。奈后之医者,以治伤寒之法,应无穷之变,势必至如凿枘之不相入”。

  1. 只考虑外邪因素,未考虑体质因素

人的先天阴阳五行是不平衡的,后天由于各种因素,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人体就生病了。当然,如果是外邪的力量非常强的情况下,人体的阴阳五行平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失衡。

平常人发作的慢性疾病以及大部分急性疾病都是先天阴阳五行失衡到一定程度下产生的。所以很多疾病的解说只是去寻求一个近因,而不会考虑疾病多少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先天体质的远因

也就是对疾病的认知过于“短视”,这是基于对五运六气以及先天体质没有了解和研究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伤寒论》就有这样的缺陷。

  1. 中医教育的不良后果

现在的中医教育以《伤寒论》为根基,建国以来培养的中医基本上都是靠《伤寒论》培养起来的,内里对《伤寒论》是无比崇敬,这本是好事,可却限制了中医师的思维。

历史上的大医家,无一例外,都要依据《黄帝内经》为根基研习,才能成其为大医,而现代却不以《内经》为根基,要想培养出大医,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仲景明确说明,《伤寒论》是建立在《内经》的基础上的,如果有深厚的《内经》基础,研究《伤寒论》,确定大有裨益。但没有《内经》基础,学《伤寒》,一学就被方证对应吸引,限定了。不解《伤寒》之理,仅学《伤寒》之术,中医就每况愈下了。

中医的前途在于大量发展经方

另外一派的观点是,舍弃内经,独尊伤寒,是中医的希望!

中医自神农时代医巫分家,就出现了二大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医经和经方。

医经是什么呢,“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就是治病用经络脏腑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历史上又称作岐黄、时方、哲学医。当时有《黄帝内、外经》、《扁鹊内、 外经》、《白氏内、外经》和《旁篇》共7家。

什么叫经方呢?“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就是说治病用八纲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集大成者是《伤寒论》。历史上把经方称作汤液、仲景医学、神农、农伊。皇甫谧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说明中医自古存在着二大理论体系,经方与《内经》是明显不同的理论体系。

经方是指一个原创思维理论体系,不是指的方剂,这个必须明确。

另外经方与医经治病方法特点不同,用简单的三个字来概括,经方是“论其证”,医经是“论其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也得闹清楚。

论其因、论其证是明辨两大理论的尺牍!

近代章太炎大师就率先提出了仲景书与内经书是不同的二大理论体系,解读《伤寒论》要排除误读传统,再也不能“困守《内经》”了!而且《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而是八纲。同时更重要的是仲景书的伤寒、中风、温病、六经概念不同于《内经》的概念!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医要自强,就要像日本一样学习《伤寒论》,舍弃五行理论,重视经方的研究和发展!(日本汉方家独尊仲景方)“日本汉方家领先我们一步”。章太炎先生在《伤寒论今释 ·序 》序言中更是感叹:“令仲景而在,其必曰,吾道东矣。”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独甚”。其他一无是处。

照他们所说,中医只需要根据患者症状反应论其证,区分里症、外症、半表半里症,即三阴三阳六证。经方是以症状反应治病,其理论基础是八纲,治病方法是论其证。做到方证对应,就能治愈疾病。

现代中医大家如胡希恕、刘渡舟亦认为,《伤寒论》是中医的经方医学体系,其起源于神农时代的用药、方证经验,是张仲景由《汤液经法》论广而来, ‘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明确指出了《伤寒论》的理论属神农、经方体系,与《内经》是不同的体系。

综上,中医生生被割裂成二大阵营,《伤寒杂病论》究竟是启万世之法门、诚医门之圣书,还是应该回归本源,应该师法《内经》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高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黄帝内经   伤寒论   远因   内经   伤寒   神农   体质   阴阳   认知   中医   体系   疾病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