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老饕三笔》:写口腹之物,述历史掌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喜欢美食文章的人对赵珩的名字不会陌生,数十年来,他为我们记载描述了很多味道,他的推荐也往往成为美食榜单。2001年《老饕漫笔》在三联书店初版,今年2月,他终于推出了《老饕三笔》。9月16日,“老饕漫谈——赵珩读者见面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办。

《老饕三笔》是文化学者赵珩谈饮食文化的“老饕系列”之三,共42篇,依旧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从苏州观前街、南京皮肚面,说到巴塞罗那的街边小吃,既有红的樱桃、青的豆苗、香的菌子、妙的香料,又有春韭秋菘、白水羊头、对虾海胆、牛肉锅贴,以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虎拉车与黑蹦筋、糟烩菜与炒三泥……依旧是“以饮食为由,东拉西扯,谈些经历过的旧事”。

赵珩的曾祖父是清末封疆大吏赵尔丰,曾伯祖是清史馆馆长赵尔巽,爸爸妈妈一位是史家,一位是译家,同毕业于辅仁大学。他对掌故历史的信手拈来,对诗词曲赋的出口成诵,与此肯定是分不开的。但赵珩平易近人,又不失风趣。他每次来三联书店,声若洪钟,走路带风,拄着拐杖,从编辑部到美编室,有时候还会拐到财务部转上一圈,一路问好,自带闪光灯。大家都认识他,沿途不断冒出“赵先生来啦”“赵先生精神不错啊”的招呼声,办公室里也响起此起彼伏的笑声。与很多严肃的文化学者不同,赵珩总是面带笑意,就和他的文字一样,让人忍不住亲近。亲切之外,赵珩爱吃、会吃,自诩“馋人”,即便近年来血糖偏高,依旧是打完针接着吃。

赵珩自谓“老饕”,写得一手妙文,虽然他总是自谦饮食文章“难登大雅之堂”,但架不住朋友们爱读,2001年结成一本小书,名为《老饕漫笔》,十年间这本小书加印了7次;2011年,姐妹篇《老饕续笔》出版,“每一篇都关乎饮馔,却又不单纯是写饮食”,“虽不一定都会引起读者共鸣,却没有半点虚构的成分”,一样获得好评,十年间加印不断;这不,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推出了《老饕三笔》。

从“老饕系列”第一本算起,20多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百姓生活欣欣向荣,饮食自然也跟着丰富了许多精致了许多。关于饮食的书籍琳琅满目,关于吃喝的节目应接不暇,各种美食博主、吃播视频层出不穷,饮食甚至成了一种叙事,与“乡愁”甚至“国家”发生关联。赵珩的书却未曾改变,依旧文气十足,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带着那种“老派”的风雅和趣味。

他谈“外卖”,《清明上河图》里就有托着两盘食物急急忙忙去送餐的店小二形象。他说外卖大概兴盛于宋代,因为城市经济高度繁荣,饮食业发展,连皇帝都时不时叫点市肆里的外卖(皇帝叫外卖,称为“宣索”),调剂一下宫廷口味。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最喜欢“宣索”,喜欢诸如“李婆杂菜羹”“臧三猪胰胡饼”等市井小吃。

他谈“大白菜”,又名“秋菘”,母亲淘来的从小就挂在家里的淡墨写意立轴,上面画的就是土中欲拔地而出的大白菜,“晚来珠雨送新凉,几亩秋菘尺许长,莫向人召夸食肉,何曾忘却菜根香”。也说起北方大白菜各式各样的吃法,老祖母用秋菘的大帮子剁馅儿做的菜团子最好吃。

父亲母亲,故交旧识,严肃的祖母和可爱的老祖母……或许斯食不再,斯人已去,但这些美食和背后的故事,交织着城市、文化、历史,沉淀成传奇般的记忆,吉光片羽般照亮我们一直向前的生活。(本文图片均由三联书店提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老饕   口腹   掌故   中国青年报   漫笔   加印   大白菜   外卖   饮食   美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