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快评|南粤公共文化新空间,“新”在何处?

文/李妹妍

大隐隐于“史”的柏园粤书吧、从荒地“华丽转身”的天河湿地文化角、百年洋楼古为今用的善雅书房、稻香和书香交融的稻田民宿粤书吧……如今的广东,从历史建筑到生活社区,从景点公园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公共文化空间的“新”影子。

这是广东文化惠民的精彩缩影。近年来,广东积极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模式,全省各地涌现出一批以“粤书吧”“粤文坊”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凭借“高颜值+新服务”的特色,让公共阅读服务和全民艺术普及切实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和传统的文化空间相比,这些公共文化新空间究竟“新”在哪里呢?

首先是新的建设和运营方式,激发文化空间发展动能。广东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建设方式,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探索适合自身的运营方式,如广州推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资助项目、东莞举办“品质文化”创投大赛等,推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以“粤书吧”建设为例,广东共撬动了将近500家社会力量企业参与,投入超过3500万元,实现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多业态融合。立足于“共建共享”,广东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创新和探索,有效盘活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其次是新的人文内涵,塑造城乡文化微地标。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同时,广东注重促进所在地文化传承保护,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共文化新空间往往集阅读社交、艺术活动、文化沙龙、休闲餐饮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文化空间的单一功能模式,不仅成为市民游客阅读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增添城市文化内涵的文旅新地标。如广州柏园粤书吧,位于历史文物建筑“史语所”创办旧址,风格典雅、独具特色;又如深圳盐田的智慧书房,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创新性的服务功能深受群众喜爱,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再者是新的品牌引领,优化文化空间发展布局。目前全省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超过3500家,涌现出“粤书吧”、中山“香山书房”、佛山“读书驿站”、深圳“简阅书吧”、河源“槎城书吧”、韶关“风度书房”、江门“陈垣书屋”、茂名“好心书吧”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品牌。各地按照“一吧一特色”“一市一品牌”原则,以智能服务、多元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新空间划分为不同功能类型,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传统场馆形成互联互通和纵横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品牌场馆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焕发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的“新”,是探索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路径的“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新”,为全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公共文化新空间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民对更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也由衷地希望,从一个个“粤书吧”“粤文坊”铺开,广东公共文化新空间不断“内外兼修”,为引领社会风尚、传承文化发展汇聚新动能,真正成为人们心中“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家园。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齐 谭洁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南粤   文化   动能   空间   地标   广东   书房   全省   功能   社会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