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消失的大藤峡风光-大坝起礁石没,鱼王情归何处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的介绍,欢迎关注!

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为你讲述浔州府过去的美景!

山山水水,自有诗意;

山山水水,即是风景!

鱼王朝石,网上是这么解释的,浔州旧八景之一。

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无论是地方志,还一些旧书记载,真正的浔州八景,桂平八景介绍中,并没有“鱼王朝石”这一景致。

那“鱼王朝石”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景?在哪里?又为什么被人误以为是“浔州八景之一”而广为传播呢?

鱼王朝石

提到桂平境内的八景文化,一般有两种:

一是民国以前各代版本的《桂平县志》,《浔州府志》中提到的浔州八景,即传说中的古浔州八景:白石洞天西山晚照罗丛岩月东塔洄澜南津夜渡铜鼓秋涛金莲夜雨北岸渔樵

二是民国中后期提到的桂平西山八景,即:官桥秋柳,云台曲水,忠勇松涛,碧云石径,乳泉琴韵,飞阁月明,龙华晚眺,西山晚景。这个范围更窄,更有局限性,仅仅是指桂平城边上的西山上的风景,从人文历史来说,年代并不久远。

从这看,无论是古,还是旧,在本地广被地方文史记载流传的两种八景中,都没有所谓的“鱼王朝石”这一景致。

这么说来,“鱼王朝石”是臆造的吗?

那倒不是。

因为所谓的“八景文化”,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文人给予地方的人文内容,人文标志,翻看各地的明清地方志,基本上每个县都有类似的说法,在当地记载的《艺文》历史中,都有不少古人以诗词的形式,把对当地风景的印象记录下来,有的成为了千古名篇,有的只是地方的记忆。

这种风景文化,少的有“四景”之说,多的有“十二景”之说,最为普遍的都是“八景”之说。

笼统来说,所谓的“四景”,“八景”,“十二景”等等,只是指代一个地方的风景文化的代表,地方文化的名片而已,并不是说一个地方就这么几处风景,由于这种文化局限,地方宣传的需要,不可能把全县所有风景名胜完全罗列出来展示,在文化修饰下,人们的取舍当中,有的风景也就没有被史籍所记载,而仅仅是在地方被人们所口口相传。

鱼王朝石”就是这么一处风景,不被史载,却流传于坊间。不过由于世间的变革,地方的发展,它和古浔州八景一样,都已经消失不见了,成为了过去的风景,坊间的话题,只剩下一些故事流传。

鱼王朝石”的景致,原来位于黔江桂平段,桂平城上游几公里的大藤峡出口处,这景致没有什么特别的,说白了,就是突出江面几米高,又恰好在江中心的一处礁石,随着四季变化,丰水即没,枯水即现。

从某个角度看,礁石如鱼形,这里又正好处于大藤峡口,是黔江水奔腾急流冲出峡谷流向平原而趋向水缓的交界点,细细一看,此石有如活鱼泛江之态,体量又如此超大,所以又称之为鱼王石

都知道,鱼溯水而上,在传统的文化中,往往有着很深的哲学意义,老话都有说了:“鱼跃龙门”,“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这些可是被传统文化宣扬了几千年的励志之言,处世之道。

可能正是如此,“鱼王朝石”的景致就被古人所定义下来,但细细想来,一处礁石立于江心,因为像条大鱼,正好由缓冲急的水流之处,就得到封王封侯的赞誉,这未免有些牵强。

那是不是还有别的说法呢?

翻翻旧书,旧事,“鱼王朝石”还真有另外的说法,这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了。

古人每年在三四月的时候,在珠江口往上,经西江,浔江直到黔江大藤峡口一带,总是很容易的打捞到很多一种头尖,身短,背黑,腹白,鳞片特亮的鱼,这种鱼的各地叫法都不一样,如三鲡鱼,三来鱼,三黎鱼,鲥鱼,或是梭边鱼”,等等。

但是过了鱼王石往上一点点到大藤峡口,再往上游的武宣,柳州一带,却基本没有什么渔获过这种鱼。

古人注意到这种自然鱼情现象,同时也好奇这种现象,但那时的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足,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更谈不上什么科学的认知,就习惯“万事不懂就往神灵上靠”,于是,就编排出了“鱼王朝石”的传说。

据说天上封了一位鱼王,奉命镇守这峡口,阻挡急流对下游平原的冲击,以保一方平安,由于鱼王在此,于是,这种鱼每年农历三月,就从海里往珠江口洄游,一路长途不辞劳苦的溯江千里,目的就是为了朝拜驻守在这里的鱼王 ,并把这里当作族群的祖地,在完成了对“鱼王”一年一拜的仪式后,才顺江东返。

这种说法,有点意思但也是民间附会之说了。

可是,传说归传说,在桂平民间,以前也一直流传着“鲥鱼不过鱼王石”的说法,并且在同时段,鱼王石前后江段捕捞,能渔获到这种鱼的结果,也真的是天差地别,这又如何解释呢?

从现在的科学认知来说,都知道,凡在大江大河中,生活着的一些鱼类有着洄游的习惯,简单说就是平时生活在江河的下游出海口,只是到了繁殖季节才会洄游到上游某处,这和鸟类南北迁徙的习性类似的。

这种三鲡鱼就是有着洄游特性的一种鱼类。平时生活在沿海地区,在黄海,东海,南海沿岸都广有分布,因为它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到农历二三月,它们就近溯江而上,寻找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砂质底的江段繁殖。

从学术上解说,这叫鱼类的生殖洄游。一般五到七月完成繁殖,再顺流游回大海生活,如此反复传世,繁衍生息。

那问题来了,珠江那么长,支流那么多,为什么这种三鲡鱼不去桂江,贺江,不去左右江,不穿过大藤峡到红水河,柳江上面呢?偏偏就知道来桂平的大藤峡口生儿育女呢?

这就不得不说大藤峡的地理条件了。

大藤峡地区山高林密,实际上山体多是砂岩构造,上游的红水河,柳江等江水汇流经过大瑶山,顺山而流过,形成了大藤峡的峡谷风光,同时,江水不断的冲刷着大藤峡山区的山体,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各种岩石或是风化落江,或是冲刷入峡,于是,在大藤峡江中就形成了各种奇怪形状的岩石滩,江底自然也是乱石密布。

由于这种岩石在江中的分布,影响了水流的方向与流速,所以,大藤峡内都是险滩急流,暗礁四伏,危岩奇突,在这样的峡内江段行舟都有着不小的风险。

这样的水势要是一下子冲出峡谷,那对下游平原的冲击肯定是很严重的,但偏偏鱼王石就驻守在大藤峡出口,湍急的江水在此受到阻挡,加上周边地势平缓,这水势能顿时被化解不少,形成了洄水湾,各种砂石也沉积在这江段。

砂岩质的江底,洄水缓流江水,水深又足够,这可是珠江其他各支流所难寻的场所,不正是三鲡鱼理想的寻欢之所吗?加上三鲡鱼溯江千里到达这里,体力已经到过一个极限,面对百里江水滔滔的大藤峡,它们也是无能为力再往上溯游寻找更合适的地方了,趁势就在这段江面开始了族群的“造鱼大计”了。

同时,也正是这种种原因,每到四五月份,捕捞到的三鲡鱼蒸熟上桌,肉实而味美,成为桂平传统美味之一——“清蒸浔江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始,各种工业发展,城市发展,江河水体受污染,几十年间,三鲡鱼由多变少,由少变无,如今珠江流域的三鲡鱼也少见鱼踪了。餐桌上的“浔江鱼”也并非昔日的“浔江鱼”了,换了品种剩下记忆。

风里雨里,世间变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鱼王石依然守望着大藤峡口,顶着急流,翘盼三鲡鱼归来。

然而,2015年,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一座水利大坝拦江而起,滔滔千万年的大藤峡水成为了高峡平湖,险滩不再,急水不再,随着水运航道的发展,大坝建设的要求,大藤峡口到桂平三角嘴的江中岩石都要一一清理。

由此,鱼王石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千万年的守候,再也盼不回三鲡鱼,它的使命也被大藤峡水坝所接替,只得回天复命去了。

本来就少被记忆的“鱼王朝石”,如今是:

“鱼”不见,

“王”不在,

“石”已没,

“人”已忘,

仅剩下的一点历史记忆,也只有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这样的人才有兴趣“朝”见了。

也许,还有幸存的三鲡鱼,有朝一日能回到它们的这个祖地,面对大坝,面对已经翻天覆地变化的环境,也许会翻鱼道而过,重建新的祖地;

也许,也就是也许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桂平:远去的大藤峡故景

桂平:大藤峡水利工程之——截流

桂平:大藤峡水利工程之——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黔江   西山   峡口   王朝   急流   礁石   大坝   景致   江水   人文   风光   风景   地方   文化   桂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