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瓷中竟能看出当时的生育政策,当时就有优生优育?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在封建主义的中后期,两宋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它终结了五代的战乱,开创了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强大封建社会。

其后,开放的集市制度,产生了一批专门用于休闲的地方,经济的兴旺使得士大夫等阶层涌现出来,反映了两宋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在面临辽、金及西夏诸国的侵略时,几次谈判所表现出来的软弱与让步,也反映了两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相对弱势。

但是,宋朝统治者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薄弱,并不是这个时代的全部,因为当时的经济环境比较宽松;

所以才会有很强的手工业,统治者的文化和艺术的才能和追求,也导致了宋朝的美学水平从上到下都有很高的水准。

宋朝的繁华,主要表现在赵师侠的“云林城市层列,知有几重重”里的城郭楼宇,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里的繁华市井,柳永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里的繁华景象。

在都市经济蓬勃发展的后面,重文轻武的方针是宋代对外无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最终的“归隐”又显示了宋代在面对诸王时的一种委曲求全。这一强一弱的情况,从两幅宋代的儿童画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两宋时代,与男童相关的美术作品层出不穷,涉及到瓷器、玉器、绘画等各个领域,其经济的兴旺与文化的发达,为这些美术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术是为社会而服务的,它是一种形象的社会文化表现。儿童主题美术作品的产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普遍要求,而儿童的幼小形象则体现了两宋人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层社会需求。

耀州、湖田两个窑口生产的青花瓷中,都存在着许多婴形图案。把“孩童”图案和其它要素组合在一起,都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多生子”的特点。

这种题材的青花瓷片,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磁州、建宁两窑亦有婴形装饰,虽然与耀州、湖田窑相似,但若仔细研究,则会发现两者间的差异。

相对于磁州、建宁窑的婴孩图案而言,耀州、吴天窑的婴孩图案更加接近于实际,其婴孩图案中的童子都是男童,符合当时人们普遍推崇的“宜子”思想。另外,各窑口中还出现了流行一时的“磨喝乐”。

一、耀州窑和湖田窑童子纹饰的“多生”意涵

这种以儿童为主题的青花瓷,是宋朝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陕西耀州窑和江西湖天窑是两宋南北陶瓷生产的典型;

其生产的陶瓷器皿中出现了以碗、盘、瓶、盏等为主的婴孩装饰器皿,覆盖了生活用品的大部分类型。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纹饰都是通过刻花、印花、划花等工艺,被制作在器物的外壁或碗、盏的内部。

而且,在这种陶瓷中,童子纹饰通常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纹饰出现,而是会与一些其它的因素组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纹、动物纹等。

经常见到的组合纹饰题材包括了婴戏葡萄、婴戏牡丹、婴儿戏莲、婴儿戏鱼等。这些看上去不相干的要素联合起来;

可以创造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将少年形象描绘得非常精细,栩栩如生,纹饰组合也充满了丰富的寓意。

中国古代美术自唐以来,大都是一种世俗的美术,绘画作品在题材上力求“图案要有寓意”。

耀州、湖田两个窑口的儿童图案中,葡萄、荷花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两种植物,它们的共同特征为“多籽”;

若将具有多种种子特征的葡萄、荷花等植物图案与儿童图案相融合,则可产生“多子多孙”之意。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以“谐音”为象征意义的装饰,比如荷花和男孩相配,具有“连生贵子”的含义。

在中国,牡丹被誉为“百花之首”,是许多朝代人们用来代表高贵、完美、优雅、富有的形象。在耀州窑青花的装饰上,有许多以“芍药”和“童儿”为主题的装饰。

牡丹图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现出了“富贵”的寓意,而“男童”图案自身又包含着“多子”的内涵,通过它们的结合来表现出“富贵多子”的寓意。

美术作品的主题常与时代背景及需要有关,如耀州、湖田两种类型的“以孩儿为题”的组合图案;

都以“孩儿为题”为题,这些反映该主题的陶瓷作品,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宋朝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宋元一统以前,经过70多年的战乱,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以耕种为主,所以才会出现青壮年不足的情况。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北宋前期,全国的总人口只有九十六万多,在建国之初,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来帮助农业发展。

封建时代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在农业产量和社会发展的效率上,两宋政府面临着来自其他民族的压力;

因此,军事是保证一个国家稳定的最大保证,因此,为了扩大军事规模,积累社会财富,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口。

二、磁州窑与建宁窑童子纹饰的“宜子”意涵

磁州、建宁两窑也有大量的婴孩图案,虽然它们与耀州、湖田窑等都属于婴孩图案,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却与前两窑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倾向迥异。

与耀州、湖田窑、磁州、建宁窑的儿童图案陶瓷相比,它们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民间形象。

这两个窑的装饰都以儿童戏鹅、儿童嬉戏、儿童提灯、儿童垂钓、儿童放鸢等为主,除了儿童自身所体现的“多子”意义之外,其余的装饰图案都没有太多地体现“多子”的意义;

反而更注重儿童日常的休闲,这些素描图案似乎有意地表现儿童的日常生活,而且,这些装饰中的儿童大多都以男性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构成了该类陶瓷装饰图案的一个特色。

之所以将男孩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物形象,这与当时的“重男轻女”思想无关,更多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经过了建国前期的恢复之后,宋朝的市场也迎来了一段很长的繁荣时期,而这种繁荣的商品经济势必会对传统的农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反映到社会中,就是对传统风俗及思想文化的挑战。

数千年来,农业经济一直受到商品的压制,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大批的劳动力加入到了商品经济之中,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在这一波的潮流之中,市民阶级很快就变成了社会的主体,历代所形成的许多传统观念在两宋期间都被颠覆,并且还出现了一些与之前几代相反的情况。

在这一阶段,男性的身份稍微显得有些冷清,因为受到两宋时代政策上的重文轻武以及知识分子阶级的影响,如果家里多出一个男性成员,就必须要去谋求仕途和功名,才能踏上读书做文人的道路。

但是,总是会有“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失意而落选,如果他们参军守卫国家,就必须要时时刻刻的维持着自己的战斗状态,做好防御外敌入侵的准备,所以难免会出现“生男埋没随百草”的悲剧。

由于两宋时代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宋朝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依赖于劳力的行业,妇女们有了更多稳定稳定的工作;

而且她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来学习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而男人们每年都要接受文化教育,经过重重筛选,有本事的人可以登上科举,升官发财,没有本事的人却要靠家人来供养,这无疑增加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从军虽然是一条生路,但也会有生命危险。在此背景下,女性对家族的贡献与男性不相上下,并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家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女性身上。

但是,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宋朝,想要维持一个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力去维持;

所以,“宜子”这个词就被提了出来。青花瓷童形象中所见的男童形象,亦与“宜子”的社会性诉求相吻合。

三、宋代童子的“优养”意涵

两宋时代,除了耀州、湖田窑、磁州、建宁窑等烧制了数量众多的以孩童为装饰的生活陶瓷和家具陶瓷之外,各个窑口还烧制了一种以孩童为主题的陶瓷品种。

这一类型的陶瓷都是以儿童为对象的陶瓷塑像,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的形状很小,雕刻得很精致,形状也很多样,儿童的形象都很活泼。

这一类名为“磨喝乐”的小型陶器,在两宋朝非常盛行,不管是日常用品、陈设用品,又或者是小型陶器,都体现了两宋朝的人口问题,也表达了人们对增加人口的期待。

除了“生子”、“宜子”之外,两宋时期对“优养”的轻视,也从青花瓷的图案上得到了体现。

两宋社会产生了许多与商品相关的行业、非劳力相关的行业,这种不以劳力为依托的行业,并伴随着一种忽视“优养”的恶习。

苏轼在其《与朱鄂州书一首》中,曾提及岳州、鄂州间田野之人只生养极少的孩童的情况。

忽略“优养”,起初只是局限在民间及少数偏远地区,并且仅针对五月初五出生的孩童,但到南宋,某些地区的这一陋俗不再只针对五月初五出生的孩童,而是不分何时出生的男婴。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宋朝的经济发展,但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还在为生活而烦恼,而增加的人数又必然增加了人们生活上的困难;

二是宋朝统治者对民众课以更重的税收,并于此时引入了一种新的税收制度,即丁赋,它是按人头计算,每个人都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税款;

这样,由于人数众多,一般民众的所得不足以支付日益增多的税款,也不能完全“优养”子女。

丁赋在东南方是最重的,而不能“优养”的情况在这里也是最重的。朱熹《朱子语类》中提到,两浙地区“丁钱至有三千五百者”。

蔡襄的《端明集》中说:“朱熹《朱子语类》中提到,两浙地区“丁钱至有三千五百者”。”

繁重的税收使得普通百姓无力负担更多的家庭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优养”的情况在南北方的普通百姓中屡见不鲜。

结语

在两宋时代,男婴的生育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反映这个问题并寄予希望的美术作品,不仅仅是陶瓷作品,还有玉器和绘画作品。

例如,在两宋玉中,就出现了抱莲花的孩童,这是一个很有时期特色的画面,而在画面上也经常看到孩童和蝙蝠的组合,以示“多子多福”之意。

此外,有些图案与“童儿”的结合,并不单纯是单纯的表象,比如“荷花与鱼儿”,荷花与鱼儿同时呈现,象征着“连年有余”;

而在这些表象的后面,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鱼代表阳,莲代表阴”,而“阴阳”的结合,也是对民间“多子”的一种暗喻。

儿童主题美术作品的大量涌现,折射出两宋社会由上至下的大众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的世俗发展趋势。

童儿画是当时盛行的一种装饰,它既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又折射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

而以文物为载体的宋元时期文物,不仅为后代传递出了对儿童“多子”、“宜子”、“优养”等一种文化理念,而且为后代开启了一道窗口,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两宋。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

[2]司徒博文《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词典》

[3]关滢,朱炯远《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

[4]潘永因《宋裨类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建宁   湖田   纹饰   组合   优生优育   美术作品   宋朝   孩童   图案   陶瓷   儿童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