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老人舍不得开空调?深圳急诊医生提醒,千万别这样

夏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高温之下,容易中暑。近日,网上有一则新闻冲上热搜,浙江一名女子患热射病去世。原因是家里没有开空调,她把电扇让给了孩子,等家人发现她情况不对时,已经陷入深昏迷。

热射病即重度中暑。深圳市急救中心近日也发布了一组数据,7月1日-13日,深圳共有62人因中暑呼叫120,其中有2名男子因中暑去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启明介绍,暑期以来,因中暑来看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近日医院抢救了一名重度热射病患者。本期《略知二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启明分享他的急诊故事。

讲述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 李启明

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已经12年。这12年来,我在接诊一个又一个的急诊患者中度过。做急诊医生,和专科医生有所不同,我们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当下一个患者走进诊室,我们无法预知他是什么诊断,我们像打开一个一个的盲盒一样,在杂乱无章的话语中,找到隐藏在看似无关的症状和体征中的蛛丝马迹,确立诊断,精准治疗。

从数量上看,来急诊就诊的多是症状较轻的感冒、胃肠炎的患者,需要按秩序排队。而另一类则是病情又急又重的病人,需要紧急诊治。我们既要快速诊治,又要防止误诊。近期天气炎热,中暑患者明显增多,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中暑,却不一定如我们所想的那样能够简单诊断。

前段时间,我们就接诊了一名患者。他当天上午11点左右在工地上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手脚抽搐,去了附近医院,做了,诊断为脑梗死。当晚因疗效不佳转到我们这里。给他做了磁共振后也诊断为脑梗死,但逐渐出现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颅内病灶的分布都指向了热射病(严重的中暑)。经过治疗,他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瘫痪和智能障碍的后遗症。这种经典型热射病的严重表现,没经历过可能不能第一眼认出。经历过就一辈子忘不了。

尤其家里的老年人要注意,不要因为节省就不舍得开空调。老人和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没那么强,更容易发生中暑。还有那些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比如环卫工人,工地上的工人,下地干活的农民,都要时刻注意。

大家都以为夏天才会中暑,但其实,不在夏天,同样可以发生。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女士去泡温泉,泡了很久,朋友找到她的时候,发现人叫不醒了,还出现抽搐、发热。送来医院后是我接诊,第一诊断想到的是脑炎,经过一系列排查,却并没有证实我的初步诊断。结合了发病过程和异常的凝血功能分析,其实就是热射病导致的。在高温高湿的气温下,比如温泉、桑拿房,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去,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脏器受损。所以要特别注意,即使不在夏天,只要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就一定要防暑降温,避免悲剧发生。

前面说的都是经典型热射病的表现,也就是环境高温导致的。其实还有一种类型叫做劳力型热射病,就是可能气温没那么高,但也中暑了。比如我接诊过一名消防员,虽然当时是深秋,但因为穿着消防服刻苦训练,汗流浃背,出现意识障碍,肝肾功能损伤,险些危及生命。而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想不到发生了中暑,所以更要警惕。

暑期除了中暑的人数在增加,车祸伤患者也明显多了起来。前些天就有个十岁的孩子骑自行车被撞,没能救过来。最近每周都有这样大抢救,但真正走到这一步的病人,抢救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唯有警钟长鸣,才能避免悲剧。

有人问,面对生命逝去的时候,我们医生会怎么样?其实这个心理建设,在学生阶段就完成了。我现在也带学生,我们在抢救时,有的会在旁边掉眼泪。但医生需要一点钝感,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生命的逝去,产生过度的悲伤。不是我们麻木不仁,而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慨叹和无奈过后,还要继续去救治其他的危重患者。

都说当急诊科医生累,确实累,但其实各行有各行的辛苦。

作为平民子弟,能做医生,对我来说是一份很好的职业,有专业壁垒,不可替代性强,且随着年龄增长,技术经验都在增加。虽然急诊并不是我研究生首选专业。但当真正做了急诊科医生后,我发现,我的性格是适合做这个专业的,穿上白大褂,像一个侦探,又像一个战士,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这就是这份职业的魅力。

近些年,我常常觉得,干我们这行需要一颗圣人心,需要把价值观放得更高一些。有时候忙起来,别说吃饭了,上厕所都没空去,还可能承受无妄的责难,但最后能够成功挽救生命,就是最充实回报。如果热爱这一行,成就感会很强,不会觉得无聊、平庸。

当然,做医生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医疗纠纷。但总体来说,社会对医护人员是尊重有加的。我希望大家要知道,医生是和病人站在一边,和疾病做斗争,我们是战友,不是敌对关系。

我也常常和学生说,患者和家属,可能这辈子也做不了医生,但一个医生早晚会成为患者或家属。当你们作为患者或家属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医院就诊时,你就能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真正诉求,知道为什么他们会不理解,甚至情绪失控。当然这需要一定的阅历和共情能力,却是一个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建设。

医生这份职业适合我,急诊这个专业适合我。工作十几年,我现在每天来上班,还带着一股劲儿。患者需要你的时候,同事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去帮忙解决,有一丝丝成就感,值得。

统筹:南都记者 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急诊   夏天   医生   深圳市   深圳   高温   病人   患者   老人   空调   急诊科   生命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