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不难:望舌苔的腻苔、腐苔、剥落苔

"老师,我对于舌苔中的苔质还有些疑惑,能请您给我解答一下吗?"小王恭敬地问道。

谢老师点了点头,鼓励地说道:"当然可以,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

小王展示给谢老师一份关于腻、腐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的资料,然后他提出了问题:"老师,根据资料上的描述,腻苔和腐苔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意义呢?"

谢老师轻轻地摩挲着自己的下巴,思考了一会儿后,耐心地回答道:"腻苔和腐苔在特征和意义上都有所区别。腻苔的特征是颗粒细腻致密,像是涂有油腻一样,紧贴舌面,刮不去揩不脱。而腐苔的特征则是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状像是豆腐渣堆积在舌面上,揩起来比较容易去除。此外,如果舌上有一层黏厚的苔质,类似疮脓的样子,那就称为脓腐苔。"

小王略微思考了片刻,接着问道:"那腻苔和腐苔在临床上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解释道:"腻苔和腐苔都主要表示痰浊和食积的情况。脓腐苔则更多见于内痈。关于机理分析,腻苔的形成多是由于湿浊内蕴,阳气被遏制,湿浊痰饮停聚在舌面上。舌苔厚腻的情况多与湿浊、痰饮、食积有关;舌苔白腻而不干燥,患者自觉胸闷,多是脾虚湿困,气机受阻;舌苔白腻而滑,表示有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制,气机受阻;舌苔黏腻而厚,口中有甜味,说明是脾胃湿热,邪气聚集上泛;舌苔黄腻而厚,则表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气内蕴,腑气不畅。"

谢老师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解释道:"至于腐苔的形成,多是因为阳热过盛,胃中秽浊的邪气上冲,聚集在舌面上,主要与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有关。脓腐苔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当腐苔逐渐消退,薄白新苔开始生长,这表示正气胜过邪气,胃气逐渐恢复,预示着疾病的好转。但如果腐苔脱落后无法再生新苔,说明胃气已经衰败,这属于无根苔的情况。"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认真地记录下来。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关于剥(落)苔,我想请问一下,它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是什么呢?"

谢老师微微点头,回答道:"剥(落)苔是指舌面本应有舌苔,但在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的地方变得光滑无苔。根据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小王听到赶紧又竖起耳朵,拿起笔记本认真记下来。

谢老师思考了一下,接着又解释道:"例如舌前半部苔剥脱称为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脱称为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脱称为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上仅残留少量舌苔的情况被称为花剥苔。如果舌苔剥脱不规则,边缘凸起,形状像地图,而且剥脱的位置有时会变动,那就被称为地图舌。当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变得光滑如镜,没有任何苔质的覆盖,那就被称为镜面舌,又叫做光滑舌。还有一种情况是舌苔剥落的部位,舌面上仍然可以看到新生的苔质颗粒,这种情况被称为类剥苔。"

小王略微眯起了眼睛,思考着谢老师的回答,然后继续追问道:"剥(落)苔在临床上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谢老师抚摸着自己的胡须,深思熟虑后说道:"剥(落)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气不足,或者胃阴受损,无法上升到舌面上。由于导致胃气、胃阴不足的原因不同,损伤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剥(落)苔。"

小王惊讶了一下,自言自语说到:"这样呀!"

谢老师继续说道:"舌红苔剥的情况多与阴虚有关,表示阴液不足;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则多与血虚或气血两虚有关;镜面舌颜色红绛的情况表示胃阴枯竭,胃失生气的征兆,属于阴虚重证;舌面光洁如镜,甚至没有任何血色,主要是胃失营血,阳气虚衰,病情严重难以治愈部分舌苔剥脱,但剩下的地方仍有腻苔的情况,多是正气虚弱,痰浊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小王认真地记了下来。

谢老师又说:"至于剥(落)苔的范围大小,往往与气阴或气血不足的程度相关。剥脱的部位多与舌面对应的脏腑有关。地图舌更多见于儿童,多与阴虚体质有关。总之,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和剥脱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胃气和胃阴的盛衰,还可以反映邪正的平衡状态,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舌苔从完整到剥落,显示了胃气和胃阴不足,正气逐渐减弱的表现;而舌苔剥落后,重新生长薄白的舌苔,表示邪气离去,正气开始占据上风,胃气逐渐恢复,预示着疾病的好转。"

小王聆听着谢老师的解释,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他明白,舌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于舌苔的观察和理解更是至关重要。他下定决心,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舌诊能力,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舌苔   小王   内蕴   阳气   邪气   正气   面上   特征   老师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