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 - 先秦两汉代及两晋南北朝茶人


先秦至汉代茶人

晏婴

晏婴(?~前500)春秋时政治家。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任齐卿,历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子春秋》载:晏婴食茗为常。陆羽《茶经・七之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著菜而已。”(按:《晏子春秋・内篇》作“苔菜”;《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茗菜”,同《茶经》。)当时茗(茶)作为食物,不是饮料。此为关于茶的较早的文字记载。


王褒

王褒(生卒年未详)西汉辞赋家。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时为谏大夫。公元前59年,他在《僮约》中规定“烹茶尽具”、“武都买茶”。把煮茶、买茶作为家奴必须完成的劳役,说明茶叶在汉代已成为市场交易的商品和民间饮品。


普慧大师

普慧大师 (生卒年未详)西汉僧人。姓吴,法名理真,俗奉甘露普慧大师。一说岭表(广东)人,说严道(四川荥经)人。清嘉庆《四川通志》:“蒙山,在(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日上清峰,其一石,大如数间屋,有茶七株,生石上,无缝隙,云是甘露大师手植。”史称:“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大师对茶叶传播和发展有贡献。唐时,蒙顶茶已为贡茶。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西汉语言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所著《方言》载:“蜀西南人谓茶日護(she)。”首次澄清了“菱”是茶的别名,为后人对茶之异称的认识、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


华佗

华佗((?~208)汉末医学家。又名男字元化。沛国谁具(今安徽毫州)人,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华佗《食论》:“苦久食益意思。”苦即茶。指出茶味苦,饮茶益于振奋精神,可清心健脑。他较早地论述了茶的保健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茶人

孙楚

孙楚(约218~293)西晋诗人。字子判。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才藻卓绝,爽迈不群。惠帝初,为冯翊太守。唐代陆羽《茶经》谓汉以后最早咏茶叶的诗篇有四首,孙楚《出歌》即是其中之一。孙氏崇茶,精茶史,“姜桂薅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句,点明茶的原产地,与生姜、肉桂等调味品并列为巴蜀特产。


孙皓

孙皓(242~284)三国吴国皇帝,即吴国末帝。字元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公元264~-280年在位,性嗜酒,残暴好杀,天纪四年(280),晋武帝攻吴归降,封归命侯。《茶经・七之事》载,“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孙皓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一直为后人仿效。


张辑

张辑(生卒年未详)三国时训学者字稚让。清河(今属河北)人。魏明帝太和年间博士。所著《广雅》中云:“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之。”记述了巴(四川)、荆(湖北)一带,用茶与米膏制作饼茶,再用姜与茶煮饮的方法。


左思

左思(约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官秘书郎。其《三都赋》、《咏史诗》久负盛名。又作《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心为茶薅剧,吹嘘对鼎钖。”是最早提及烹茶的诗篇之一,为人称道。


刘琨

刘琨(271~318)晋代诗人、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平生好茶,致书其侄刘演索茶。作《与兄子南究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于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为中国早期有史可稽的茶人之一。


郭璞

郭璞((276~324)晋代史学家、天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记室参军、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为王敦所杀,追赠弘农太守。对茶有研究,精茶史。所撰《《尔雅)注》卷九《释木》“槚,苦茶”条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茶。”对《尔雅》中的“,苦茶”作了详细注释,对古代茶的一物多名作了澄清,还对茶树形态、性状和作用,以及采摘时期、茶名区分作了说明,是我国最早对茶的权威性考辨。


张载

张载(生卒年未详)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属河北)人。与弟协、亢并称“三张”。太康初,入蜀省父,作《剑阁铭》,为武帝赏识,授中书侍郎。后因见世方乱,称疾告归,卒于家。平生好茶,过成都时,即兴作《登成都楼》诗,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盛费成都茶,至今每每为人引用。


单道开

单道开 (生卒年未详)晋代僧人。原姓孟。教煌(今属甘肃)人。在河南临漳昭德为僧,寺内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所饮之茶,是用茶与紫苏配制而成,叫“茶苏”。饮之百余岁而卒。陆羽《茶经・七之事》“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常服茶苏面已。

葛洪(284~364)晋代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抱朴子》内外篇。曾在杭州西湖葛岭炼丹作药。他把茶树的叶子经过蒸熟研末,掺入有药料的矿物质,和草药等一起炼成丹丸。在葛岭建有“葛仙庙”和“抱朴庐”。


王濛

王濛 (约309~约347)晋代文学家。字仲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人。历官长山令、中书郎、司徒长史。精隶书,通礼制,善玄谈。据《太平御览》引《世说》:“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魏晋时期,不习惯饮茶者,把茶视为“水厄”。王濛好茶,并在土大夫中提倡饮茶。明代王稚登《题唐伯虎烹茶图为喻正之太守》云:“他日千

旄能见访,休将水厄笑王濛。”


陆纳

陆纳(生卒年未详)东晋名士。字祖言。吴具(今属江苏)人。曾任吴兴太守,后为吏部尚书,以俭德著称。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载:“陆纳为吴兴太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椒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假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氏杖侄,提倡以茶果待客,为后人所颂。


常璩

常璩(生卒年未详)晋代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少时好学。仕成汉,为散骑常待,掌著作。东晋水和三年(347)荆州刺史桓温代蜀,常氏劝成汉主李势降。后随至建康。所撰《华阳国志》为中国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的一部最早而较完整的地方史。据该书《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丝、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茶叶历史推前到周武王伐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又载:“园有芳蒻、香茗。”《华阳国志・蜀志》还载:“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出名茶。”表明巴蜀早在周代就有人工栽培的茶园,而四川的乐山和彭山,是我国当时的名茶产地。


王微

王微(415~453)南朝宋文学家。字景玄。南琅那郡(今江苏句容)人。为人好学,善作文,通医方所作《杂诗》云;“待君竞不归,收领今就槚,”槚是茶的古称。此亦最早的咏茶诗之一,每每为后人提及。


萧赜

萧赜(450~493)南朝齐皇帝,即齐武帝。字宣远。南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公元483~493年在位。重视文学、教育,信佛教。梁代萧子显《南齐书·武帝本纪》载、齐武帝于水明十一年(493)七月:“我灵上值勿以牲为条,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而已,天下贵,威同此制,”此为现存以茶作祭的最早文字记载,但并非以茶作之始,萧将民间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丧礼中,鼓励和推广以茶代替牲畜作祭。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属江苏南京)人。精通医学,兼通历算地理,著述颇多。南朝梁武帝数次请其为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对茶效有研究,最早提出茶有去腻减肥功用。《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陶氏《新录》:“苦茶轻身换膏,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又著《本草经集注》,载药物730种

(已供)。著有《陶氏效验方》等。


王肃

王肃(464~501)北魏文学家。字恭懿。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幼读经史。初仕南齐为著作郎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因父被武帝所杀,投北魏,受孝文帝礼遇,官至扬州刺史。王肃在南齐时,好饮茶食莼羹到北魏后,仍不改嗜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土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日:“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日:“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后遂以酪奴为茗饮之代称。


刘缟

刘缟(生卒年未详)北魏爱茶人。曾任给事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缟,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日:卿不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顰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后好“水厄”者渐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尔雅   华佗   句容   太守   南齐   太平   两晋   晋代   北魏   南朝   先秦   南北朝   汉代   文学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