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这座小小的古镇繁华了三百年,曾是富得“流油”的晋商大门

黄河的航运功能远不及长江,沿河兴建的港口城市也寥寥无几。

碛口,因黄河水运而兴起,一度成为北方的商贸重镇,可以说是黄河沿线市镇中的一个“异类”。下图可见,碛口古镇建在黄河边的狭窄坡地上。虽然规模不大,但曾经闻名数省的财富传奇,使它拥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与众不同的九曲黄河第一镇

河港市镇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河流优越的航运条件。碛(qì)口却正好相反,其兴起得益于黄河恶劣的航运条件。

碛,即河流中有岩石露出水面的险滩。碛口镇位于吕梁市临县,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每年雨季,湫水河携着大量山石、泥沙冲入黄河,淤塞河道。而宽阔的黄河,恰好在此骤然收窄,造成这一河段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明礁、暗礁林立。黄河上的艄公谈碛则色变,有民谚云:“碛上的浪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

因此,碛口成了黄河中上游航道的终结点。顺流而下的货船,不得不在此登岸卸货,改为陆运。虽然整个山西省的西部都紧“贴”着黄河,但沿河多半是山崖绝壁。小小的碛口,就扼守在“湫水入川出口之处”,是进入山西腹地的门户。

不过,如此险要之地,却在清代才得到正式的开发。清《永宁州志》载:康熙年间,山西发生了饥荒。碛口镇西湾村人陈三锡打听到口外(长城以北地区)有粮,正好可以顺着黄河运到山西。于是,他出资在碛口开店购粮,一时间黄河上“舟楫胥至,粮果云集,居民得就市,无殍饿之虞……碛口遂为巨镇”。

也许是受到了商人的启发,官府也开始注意到碛口的战略价值。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巡抚刘于义鉴于山西“人多土瘠”,粮价常年高于临省,正式向朝廷提出“北粮南调”的建议。他算了一笔细账:归化城、托克托城(今皆属呼和浩特市)等地粮价比太原低,正宜调运。但两地距离上千里,若全程用骡车陆运,运费足以抵消价差。要想让山西人吃上平价的粮食,唯一的办法,是走黄河水运。

此法的确合理,但有一个大问题。由于黄河“多沙碛湍急”,木船只能顺流而下,没法回程。所以,这些运粮船都是“一次性用品”,到港卸货后,就要拆成木板,就地卖掉。一条造价七八十两的船,最后只能卖出十几两的价钱,浪费巨大。

对此,刘于义心里早有盘算。他曾担任甘肃巡抚,亲眼看见兰州人用“牛皮混沌”在黄河上运米,“虽惊涛骇浪中,从无倾覆之患”。“牛皮混沌”,就是用若干个气鼓鼓的牛皮袋扎成的筏子,造价每条只要七钱银子,而且不怕磕碰,比木船更安全。

于是,刘于义派人到兰州采购了20条“牛皮混沌”,同时招募了两名水手,一并带回山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一支浩浩荡荡的“混沌”大军在黄河上闪亮登场。不过,由于牛皮筏子容量太大,搬运不便,山西人用得更多的是“羊皮混沌”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自此,在官方和民间的联合开发下,碛口镇上的商贸产业日益红火。20世纪90年代的新版《临县志》中如此讲述那段光辉的历史:“(自清中期以来)每日有五十余只木船往来于碛口码头,大量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杂物,自陕、甘、绥、蒙等地源源运载而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烟酒、火柴、粉条等物品,自太原、汾州(今吕梁市、晋中市一带)等地由陆运驮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古镇背靠的卧虎山上,始建于明代,见证了碛口从兴起到衰落的整段历史。

古镇历史的见证者

碛口镇上的黑龙古庙,见证了碛口从兴起到鼎盛的全过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黑龙庙扩建,重修碑记的“芳名录”里,记录了镇上财力最雄厚的施银者的名单。除了陈三锡家族外,只有长盛厂、广昌号、广裕号三家商号。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黑龙庙再次重修,施银名单里的商号增加到了66家,其中还包括42家外地商号。

民国时期,黑龙庙再次进行大规模落架重修,其碑记中记载的本地及外地施银商号达到了600多家。小小的碛口镇上,单是油行就有36家,河套地区生产的麻油,由羊皮筏子源源不断地运到碛口。从内蒙到山西,很多人都听过这句民谣:“碛口街上全是油,三天不拉满街流。”

除了从事粮油、皮毛等大宗贸易的商家,镇上还有专营京广杂货、金银、瓷器、糖果、成衣的店铺,照相馆、镶牙馆甚至妓院也一应俱全。据镇上的老人回忆,在碛口最繁华的街道上,每到夜晚店铺打烊后,还久久回荡着掌柜们噼噼啪啪的拨算盘声。

黑龙庙至今犹存,其山门檐柱上的对联写得好极了:“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碛口镇极盛之时,是沟通西北、中原、华北地区的物资集散重镇,人称“小天津”。“小都会”“大文章”六个字,可谓名副其实。

如今,碛口已不复当年的繁华景象。但行走其间,仍能感受到它非同于寻常小镇的气派。镇上的主干道,是3条南北向的大街和13条与之垂直的巷子,沿街以大条石砌台,道路以块石铺面。临街高大的屋墙,亦以厚重的砖石砌成,有的屋墙、门窗上,还保存着精美的砖雕、木雕。

图为李家山民居,曾是镇上富商李氏家族的居住地。

碛口的衰落,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包铁路及山西省内的数条公路相继通车,碛口的水陆码头地位急剧下降。其后,又发生了黄河泛滥、侵华日军扫荡等天灾人祸,碛口遂一蹶不振。

碛口,在经历了三百年的辉煌后,终又重归宁静。但山西的商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新开通的商道上继续拼闯。可以说,碛口只是完成了它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任务。作为晋商历史上的重要见证者,碛口古建筑群入选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古镇如今仍在以新的方式滋养着镇上的居民。#国宝山西#


文稿:火火

编辑:陈伟峰

策划:鲁思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山西   古镇   吕梁   筏子   黄河   木船   商号   镇上   牛皮   混沌   繁华   大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