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重新发现生活(4.19)

旅行和旅游是两个相关但有区别的概念:

1. 目的不同:旅行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和体验,追求消遣和兴趣。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光,以观光景点和设施为主。旅行更加随性,旅游较为被动。

2. 活动选择不同:旅行者更加注重深度体验,选择去当地人常去的地方,享受当地生活。旅游者通常选择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活动较为被动和游客化。

3. 时间长短不同:旅行一般时间较长,更加注重旅行过程的体验。旅游时间较短,瞄准特定的景点和线路,较为匆忙。

4. 准备不同:旅行者一般事先做较少规划,更加随兴随性。旅游者通常事先做较详细的计划和行程安排。

5. 得到的收获不同:旅行可以获得充实的生活体验,认知一个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旅游更侧重于观光资源和景观的欣赏,收获较为肤浅。总之,旅行与旅游虽然都涉及到一个地方的游历,但在目的、内容与收获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旅行更加注重体验和探索,旅游更加侧重观光。旅行可以获得生活体验,旅游获得的是观光体验。

本人作为一个热爱旅行的人,也经常会带着朋友走一走成都的周边。

在此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有趣的人事物,最近就遇到了一对中国式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婚姻问题,同样的也像大多数人猜想的那样,他们的孩子也是避重就轻的回避了这些问题。

这些故事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内驱力,想要把事情做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 追求完美和卓越:人性之中有一种潜在的动力,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和最完美。这源于人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追求,想证明自己可以达到什么水准。

2. 责任心和使命感:许多人从事某件事,特别是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报酬,更多是出于一种责任心,要把事情做好。这种责任心来自内心的使命感。

3.获得成就感:把事情做好,可以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成就感的获得,激发人内在的动力。

4.承诺和期望:人会因为和自己或他人的承诺,或者内心的期望,而想把事情办好。这背后是对自我承诺或他人期望的责任感。

5.追求意义:人活着除了生理上的需求,还有心理上的需求,想要找到人生和行为的意义。把事情做好可以带来这种意义感或目的感。综上,个人认为人之所以想把事情做好,重要的内在驱动有追求完美、责任心、获得成就感、承诺和追求意义等等。这些都是人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内驱力的重要来源。当然,外界的其他诸如环境教育等要素,也会对此产生影响和共同作用。

这个时代对年轻人不太友好

1. 就业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大,特别是高学历的年轻人,找工作难度较大,给他们带来较大压力。

2.生活成本高:特别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居不下,房价和生活费用很高,年轻人的生活成本较重。

3.社会转型期:现代社会整体上仍在转型,传统行业衰退,新兴行业还在发展,这给年轻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4.价值观变化:现代社会价值观快速变化,年轻人要在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也增加了压力。

5.恋爱婚姻:现代社会的恋爱和婚姻也面临较大变化和挑战, 年轻人在感情和婚恋方面也面临较大压力。

6.知识更新:现代知识更新快,年轻人要跟上各行各业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这也是一定的压力。

7.生存和发展:广义上,年轻人都面临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压力,要逐步过渡到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压力。

中国教育通过分数对比区分出了学生的三六九等,同样的也让人变得自私,我们忽视了人性或者人格的培养,年轻人也相对更容易情绪化

1. 过度重视分数和排名:这使得人从小就在分数的比较中长大,容易忽视学习的真谛,忽视个人兴趣与潜能的发展,过于注重与他人的比对。这不利于全面发展。

2.忽视人格培养:教育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忽视人性、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这使得人容易变得自私自利,情绪化,在人际关系中不够成熟。

3.产生焦虑和低自信:分数和排名的划分,让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和压力,对自己没信心,容易焦虑。这影响心理健康。

4.鼓励浅层学习:为了高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试,这种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真正理解,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

5.推崇个人主义:重点培养个体而非团队合作能力,这使人难以适应需要配合和协作的工作环境。有益于自我但不利于集体。

综上,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确有待改进的地方,过于追求分数和排名,忽视全人发展。这使得青年人在人格、心理质素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出现短板。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改进具体的教学与评价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人性的培养和青年人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培养同理心与价值判断能力,推广并重视群体合作,这些都有助于青年人的成长。希望中国教育的变革能走上这样的方向。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重新接纳这个世界:

1. 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重建自然亲和力。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协调统一的,这可以 帮助年轻人消除对人与自然的割裂感,重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世界观。

2. 引导宽容和慈悲。天人合一观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这可以培养年轻人的宽容与慈悲之心,接纳世界的多样性,消除偏执。

3. 推崇整体观。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可以帮助年轻人培养系统思维,理解事物的相互依存,而非对立。这有助于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互动机制。

4. 重视生命和存在。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生命和存在的神圣,这可以激发年轻人对生命与存在的敬畏,重建对世界万物的推崇之情,从而重新拥抱世界。

5. 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天人合一观明确生命的相互依存,这有助于年轻人形成和世界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认同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接纳世界。然而,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其部分观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但总的来说,其重视生命相连和整体观念等方面思想,对年轻人重新审视世界、消除对立情绪、重建世界观,确实有一定启发作用。这也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值得年轻人在接纳现代思想的同时,也重视与吸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而道之。人与天地为一体,相互依存,必须要通天达地,融会贯通,方能成其为道。

天地开阖,人亦开阖。天地万物,一气自然。天人合一,则明白天地万物之理。知天地理,则知人理。知人理,明白天地万物之情。明白天地万物之理与情,则宽容之心自生,慈悲之心自现。

天地万物既一体,生生不息,生生相续。生命神圣,万物皆推崇。生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存亡,荣辱与共,命运社会。此乃天人合一之要义也。

今之时代,人与天地阖 ,彼此隔绝,引起内心之割裂与煎熬。须去除人对天地之界限,还原人天地合一之本性,方能安然处世,宽容大度,慈悲天地,推崇生命,共命运而行。天人合而道生,道生而德香,德香而物化。

返璞归真,复性合一,内外相应,与天地精神,则能重拾生机,洞察真谛,重构宇宙之大道,然後安分守己而止得中道。这就是老子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方式与精髓。重在归根复性,宽容天地,明白生命,共命运而行。去除偏执,还原本性,修心养性,合于道而止,这是老子教导后世子们重要的思想方法与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旅行   目的   天人   万物   重视   年轻人   事情   思想   生命   发现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