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胆结石,“消”“补”二法同用!消湿热、补气血、排结石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囊的炎性改变和结石的形成,二者之间互为因果。

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是现代人无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表现在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餐,晚餐过于丰富;不良的饮食结构,经常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长此以往,致肝胆疏泄失司,通降失调,终致胆囊炎症和结石的形成。

另外,情志异常是形成胆囊结石的重要病因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胆善通降。胆属“中清之腑”,为中空器官,肝之余气泄于胆从而形成胆汁,在进食时胆汁又流入肠腔,帮助消化。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大,精神极易紧张,导致肝胆的疏泄通降功能失调,胆之精汁不能够正常化生和排泄,进而会影响脾胃的升降,引发胁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口苦等症,胆汁郁积成瘀,进而易形成结石。

因此,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是引发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最直接的两大原因,湿热久蕴不散、胆汁淤积胆腑是其主要病机。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程较长,常迁延不愈,发病过程中湿热、气郁、瘀血与脾虚、气血亏虚等病理机制共存,在治疗此病时忌一味地使用苦寒通利之品;苦寒药物虽有祛湿热、排结石之作用,但服用时间过长易损害中阳,久致气血生化乏源,引发气血不足之证,治当消补并举。

“消”以消食散积,消淤散结,利胆化积为主

食物久蕴脾胃,化湿生热,脾胃通降失调,运化失司,形成食积,可用炒山楂、炒麦芽、焦神曲等消食散积;湿热久蕴不散,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结淤,可用赤芍、桃仁等消淤散结;胆汁淤积胆腑,通降失调,日久煎熬成石,可用金钱草郁金等利胆化积。

“补”以滋阴柔肝、健脾益气、调补气血为主

湿热日久,郁热不解,灼耗阴津,致肝阴亏虚,可用白芍、炙甘草、茵陈等滋阴柔肝;湿热久蕴,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司;可用炒白术、白扁豆等健脾益气;;病程日久,脾胃失调,气血化生乏源,,可用党参、黄芪等调补气血。

在治疗过程中,“消”“补”二法同用,使有形之邪得以渐消缓散。

45岁张女士半年前患者因生意不遂,心中郁郁微烦,出现右胁疼痛,现患者两颧潮红,形体略消瘦,神疲乏力,右胁窜痛连及后背,常恶心欲吐,善叹息,大便稀溏,月经不规律,痛经,有血块,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数。

B 超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可见结石,大者 0.5X0 cm,小者0.4X0.4 cm。

中医诊断为胆石症(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利胆止痛。

方拟:柴胡、金钱草、茵陈、郁金、炒白术、炒赤芍、炒白术、积壳、威灵仙、延胡索、炒山楂、鸡内金。

并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作息时间规律。

药后,患者不适症状缓解,右胁部稍有疼痛,原方去茵陈、炒赤芍、延胡索;继续服用1个月。嘱服药期间慎起居,避风寒,调情志,节饮食。

后多次回访,诸症好转,B超显示胆囊壁稍有毛糙,胆囊结石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湿热   结石   化生   茵陈   赤芍   白术   胆结石   胆汁   脾胃   胆囊   气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