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商业谣言 激发消费动能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谣言之害,人皆憎之。今年315,我们聚焦经济生活中的谣言,并竭力破解之。

现代社会的谣言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社会谣言,一种是商业谣言。两种谣言,都如沼泽泥潭,让人身心迷困,甚至遭遇损失。单纯的社会谣言,若关键部门能公开透明给出真相,一般能安定人心。至于商业谣言,则因隐秘性更深、诱导性更强,常人难以免俗和免疫,如病毒植入与个体结合,甚至成为个人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社会谣言,给民众心理带来冲击,对某些企业来说却具有“正外部性”,成为“白捡”的机会。社会谣言因而被企业利用,成为商业化的操作。假如社会上有人传播“灰霾直接致癌”这种谣言,就会刺激从事口罩与空气净化的企业。后者会利用人性恐慌,给出“解决方案”——买我。企业的反应无须多指责,因为商业就是因需而生、解忧而来的。何况破谣言需要事实,安顿谣言的载体——人心,还得靠商品救赎。类似于解释再多“大米不缺”,不如让人能轻松买到米,谣言泡沫会更快不击自破。

只是,企业一旦借助谣言,夸大了自己解决的能量,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出新的商业谣言。于是,企业的使命就从满足现实需求,蜕变为借助谣言,刺激公众产生幻觉需求,为各种不确定性提早埋单,透支钱包。

“三个月不晒被,六百万螨虫陪你睡”的口号,让价格动辄上千的除螨仪成了都市生活的新宠。“破壁机可以瞬间击破蔬果的细胞壁,有效地释放食物全部的营养”,让人不禁以为食物都是要破壁才能吸收。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要解谣言之困,无异于让消费者一边承受毒害,同时还要清空大脑内存、不断排毒,难度可想而知。

利用谣言能“壮大”自己,也能创造谣言打击对手。多年前,“矿泉水和纯净水谁更健康”之争扰攘不休,竞争双方各自放大对方的短板,树立自己的旗帜。出于抢夺市场份额需要,传言甚至升级为刺激人心的谣言,比如“天天喝纯净水(或矿泉水)等于慢性自杀”之类。如此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也让企业长期活在黑与被黑的土壤中。以至于企业唯有持续改换概念“逃生”。由此更让社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干脆对这类产品一并将信任度降低。

商业谣言能奏效,除了有商业机构的长期运作、行业主导的集体攻势,更有互联网水军的持续作用。为了避免被水军攻击和人肉曝光,可能会让理性的声音消沉,让守正的企业不敢发声。

当谣言像滚雪球一般越变越大,这必然会冲击企业或产品长期好不容易在市场上累积下来的信任。比如受谣言影响,消费者可能对某个产业、某国货、某特色农产品不再信任,这往往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家宗庆后就曾透露,诸如喝了某产品会得白血病之类的网络谣言,让娃哈哈在营养快线这个项目上就丢掉了一百多亿元。在企业被收购之前,也经常会受到各种谣言的攻击,以此打压收购价格。

世界上本不存在能永久性解决某问题的商品,同样的,即使谣言所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因为环境和个体偏差可能根本不发生。比如有权威数据显示近年电动车的自燃率持续降低,但是网络有时会放大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的自燃。甚至95%的报道都会指向某一家企业,而对其余车企的同等事故选择性忽略。某个车型的事故本身不是谣言,但是把个案指向性地收集、编辑和重组,回避与燃油车、与同行的对比,就能制造出“珍惜生命,远离某品牌”的说法。这种谣言的传染性更强,对消费决策的诱导性更大,对企业的打击也更直接。

要识别商业谣言,前提是识别商业达成的关键,这就是“扣人心弦”。个人在思维固化的状况下,如果习惯不假思索地应激反应,见猎起心,是很容易被扣动心弦、射中靶心的。

谣言从来就不是正反两面的客观说辞。谣言一面倒,配合谣言的商品也就一面倒。那么在接纳商品“救赎”时,最好主动挖掘另一面的信息,两相比较。而这有赖于信息环境的透明化,也需要科学理性参与揭破迷思。社会也应该对多元思考进行保护和鼓励,推动不实传闻在公开质疑中现出原形,暴露目的,从而减少谣言带来的伤害与传播。至于法律层面,企业主体要坚守合法理念,不能借谣言、造谣言来进行不正当竞争,更要迅速果断、有理有据地对谣言进行反击和曝光,打击谣言制造者,促使公众更加知法守法。总之,清扫商业谣言和迷思,让谣言无处遁形,需要从多方入手,才能更好地助推各行各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编辑:聂粤

来源:金羊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迷思   谣言   诱导性   商业   水军   人心   动能   纯净水   社会   商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