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欺负了怎么办?父母的回应决定着孩子的底气

#家长百问百答#

文/兰妈谈育儿

孩子被孤立、欺负后,回家述说的每一份委屈可不只是“告状”,他们需要的,一直都是有个结实、有爱、维护的双臂感受温暖,这也是他们的成长底气

初三女孩秀秀,因为重度抑郁暂时休学了

她的故事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相比于孩子被欺负这件事,父母的回应态度比受伤本身更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个经常“被欺负”的孩子身上,或许也有被父母“欺负过”的影子

秀秀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儿

上初二那年,秀秀作为转学生加入了八年级(9班)

皮肤黝黑、看起来又比较瘦小的她,总是喜欢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不太喜欢跟同学一起玩儿,也不怎么吭声发表想法

班里经常恶作剧的高个子男孩,看到秀秀仿佛见到了猎物一般,平时在班里总是想方设法地捉弄她

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故意把椅子挪开,害得秀秀摔了一大跤

每周值日打扫卫生时脏活累活全包,还要被欺负蹲在地上给人擦鞋

还有一次,上体育课绕着操场跑步时秀秀被嘲笑跑得太慢,随后还被故意使坏而无辜绊倒,受了些皮外伤

这件事情被老师知道了,当下就打电话通知秀秀的妈妈

原以为妈妈到学校会帮着讨回公道,没想到又是另一种“欺负”

妈妈说:

“是不是你之前欺负人家了,要不然,他怎么不对别人使坏,就偏偏对你使坏”

秀秀听到妈妈的谴责,低着头怯懦地说“我没有,真的没有”

可妈妈还是不信,有些不耐烦地瞪着秀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没有无缘无故的欺负,肯定是你什么时候惹人家不开心了”

这段话,无疑是在秀秀的心口捅刀子

也就是从那次之后,秀秀变得越来越沉默少语

而经过一年的转学生适应,秀秀上了初三后还是那个经常被欺负的对象

高三头学期的第一个星期,秀秀回家告诉妈妈“不想住校,因为舍友们都孤立她,还故意找麻烦、欺负她”

妈妈听到后觉得是秀秀自己想太多了,也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高三下学期,进入紧张的倒计时行列后,秀秀开始了严重的厌学倾向,还被诊断为有抑郁倾向

这件事在妈妈看来,还是不信

她觉得不过是女孩心思敏感、有着比较柔弱的性格罢了

妈妈还时刻告诫女儿: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先从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推卸责任”

因为这些事,秀秀还经常跟她的妈妈争吵,也觉得已经到了没有办法沟通的地步

尤其是提起在外被欺负这件事,妈妈还不忘打击说“真没出息,怎么混着经常被人欺负了”

听完秀秀的故事,我又重新认识了孩子经常被孤立、被欺负这件事

其实,每一份倾诉委屈的背后或许就是为了急切得到安全感

可能也有很多人说,面对欺凌伤害时,难道孩子自己就不知道反抗勇敢吗

秀秀就曾说过:“我不是不敢,而是妈妈的不信任,让我早就失去了底气”

原来,孩子被欺负后父母的回应是决定着孩子的勇敢底气

你是站在孩子的身旁护着他、信任他、引导他,还是不听解释地批评他、责备他、欺负他

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影响的成长底气

如果当孩子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连爸爸妈妈都不能依靠,那孩子还能去依靠谁呢?

所以,孩子在外被孤立、被欺负了,家长的第一反应也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底气

请记得,遇到孩子被欺负、被孤立了,有3句话不要乱说

第一句:

别指责:问题就出在你身上

有一个女孩,她的成绩中等,在班里经常会被其他同学排挤孤立

女孩无助、心里也特别难过

一次被好朋友捉弄后,她无奈地回家述说委屈

爸爸听到女儿被欺负后,当下就嚷嚷着要去讨回公道

可妈妈却说:

“同学欺负你,是因为你们平时关系不太好”

“那你的好朋友也欺负你,这问题不就是在你的身上吗”

经过妈妈的一番分析后,爸爸也劝说:“出门还是要靠朋友,别总是耍小性子”

爸爸妈妈投来的不信任表情,也让女孩的心情跌倒谷底,她甚至怀疑:“就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会经常被大家欺负”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女孩的心病

为了不被欺负一直在努力讨好,上一秒被欺负得连头都不敢抬,下一秒又心甘情愿地贴钱帮同学买奶茶

可同学拿到奶茶后一声谢谢都没有,还故意把奶茶摔破,然后再逼女孩重买

那天,女孩的妈妈刚好路过、也亲眼见到了这一幕

她不明白,为什么已经被欺负那么惨了,女儿还不知道反抗

心疼地批评女儿太懦弱

没想到,女孩却回话说“你不是告诉我,问题就出在我身上吗”

那一刻,妈妈后悔了

她才知道,曾经不经意间的一句分析话,没想到竟成为女儿不断讨好他人的内心伤害

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给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一句话的影响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所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在于情感牵连

你若不庇佑受了委屈的孩子

那一个时刻带着心理伤疤的孩子,将来的成长之路又怎会好走呢?

他们饱受的孤独、寂寞、和无助,就像是黑暗下的深渊逃也逃不掉、甩也甩不开…

第二句:

别抱怨:怎么老是怪别人

还有一个大学生,叫乐乐

在充满希望、和朝气的大学生时代里,他却经常自嘲说“我的名字简直就是一个讽刺,我也永远都乐不起来”

原来,乐乐上小学时经常会被欺负

有次放学,乐乐新买的橡皮擦成了两半

这件事被妈妈得知后,就开始抱怨说:“你就是个败家子,什么好东西到手里就不能完整到第二天”

乐乐委屈地解释说:“是我同学故意给掰断的,不是我弄的”

妈妈听后并没有理解,反而继续批评说:“怎么老是怪别人,同桌能把你的橡皮擦掰断,还不是因为你没有放好”

明明是受害者的乐乐,在倍感委屈的同时,还不停地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

渐渐地,乐乐也从以前的乐观开朗大男孩,慢慢变成连上课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他害怕

害怕自己怎么做都做不好,也害怕回答得不好,而让老师失望、同学嘲笑

他也害怕

担心自己若是去争取了,被老师夸赞过后,会被其他同学不喜欢、所孤立

可这样的乐乐一点儿也不开心

尽管每次都迁就别人,也因为迁就跳出孤立的圈子

可是,这种单方面的迁就就像是一种魔咒一样,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感知能力隔绝在外

他甚至为一句“怎么不想想自己的问题”而不眠不休,也经常因为“怎么老是怪别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

其实,乐乐只不过是在伤心、无助、和孤立的时候有个人说说话

小时候是妈妈,可是妈妈的“不信任”彻底打破了幻想

长大后是朋友,但每次都是迁就别人,当没有了迁就、也就没有了友谊

乐乐的故事,给我带来的感触很深

家长所认为的:“怎么总是怪别人”,其实就是给孩子带来的二道情绪伤害

一句话,就能击溃孩子的内心,不是脆弱,而是陨落的安全感

从我们不信任孩子开始

从孩子做任何时候都小心翼翼开始

从孩子生活在自我怀疑开始

孩子身上的安全感在敏感、怀疑、和否定中,就很难再找回曾经的感觉,也很难再快乐起来

而他们离幸福的脚步也会越来越远

第三句:

别气愤:为什么就欺负你

儿时读书的一个阶段,我总是被高年级学生欺负

经常被堵在路上索要东西,有时候是从家里带的零食,有时候还让我回家偷钱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威胁,我实在是承受不住这样的慌乱和恐惧

于是,我向即将外出务工的爸爸说了这件事

结果,却被爸爸反问:

“真没出息,还被人勒索了,以后要禁止你的零花钱”

“是不是你在哪里得罪了人家,不然他们为什么就欺负你”

这句话,当时就打破了我对父爱的渴望,那个幻想了无数次,希望爸爸挡在我身前的安全感,也因为一句话破裂了

或许有人觉得这就是玻璃心,其实并不全是

自从为人父母之后,我体会了“小儿见了娘,无事哭三场

也突然明白,其实孩子在父母面前所展现的柔弱,就是为了得到支持、信任、和维护

这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安全感,哪怕是成年之后,我们依然需要这份安全感

尤其是在内心受到孤寂、伤害的时候,父母的支持和维护就是情感上的最大底气

记得有位朋友曾跟我分享说:

“我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有个好妈妈,小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抱怨了什么,妈妈从来不会批评、指责,每次都会站在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就是我的安全感,也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

当时我就在想,哇,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在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信任、维护、支持,这不是溺爱

何为溺爱,我所认为的溺爱,是明知道孩子是错的还支持、纵容

可受到欺负的孩子呢,本来就属于情绪伤感、敏感阶段

即便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便是孩子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家长也是重在于引导、而不是责骂批评

举个例子

女儿前段时间哭着回来告诉我

她在学校认真听讲,后桌的女生却一直拽她头发、传纸条,还在背上乱涂乱画

了解原因后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因为,女儿口中的后桌女生似乎就是在故意挑事

而挑事的原因,也是故意想看她出糗,要是被老师发现肯定少不了一顿批评、还会被同学嘲笑

女儿在给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当时就产生质疑:“是不是女儿想太多了”

不过,并没有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她正确看待此事

首先,我告诉女儿:“你尽管做好自己,上课认真听讲,有事下课再说”

其次,遇到对方无故挑衅时不要害怕,勇敢地问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后,若还是被蛮野欺凌、挑衅伤害,可以寻求老师和大人的调解、帮助

经过三方面的简单沟通,本以为若是遇上故意挑事的主儿,女儿用不了几天就会再次回家寻求帮助

没想到,才过了三天时间,丫头就一蹦一跳地回家跟我分享喜悦

她开心地说“妈妈,后桌女同学成为了我的朋友”

诧异片刻

我又担心地问:“你不是说那个女同学欺负你吗?怎么还会成为好朋友呢”

原来,女儿口中的女同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

拽头发是为了提醒,因为女儿那天穿了一件码数偏小的外套,微胖身材的她,又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衣服被撑开一条口子

可女儿不知情,还因为这事跟女同学欧气,上课不理她,下课还以为挑事而故意躲着

传纸条呢,也不过是为了澄清这件事

没想到恪守本分的女儿误解了,她觉得上课传纸条,分明就是故意让老师发现,然后再批评

而到了在衣服上乱写乱画,一方面是提醒女儿衣服不能穿,另一方面也是带着一些赌气意思

事情到这里就拨开云雾见青天了,两个小冤家也算是不闹不相识

尽管她们都因为这段“不知情”彼此生过气,但出发点终究是好的,两个人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

与此同时,这件事也反映着遇事需要沟通、和引导的重要性

如果当初听到女儿对女同学的满腔抱怨,我选择批评、或者质疑她,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局面

所以,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和沟通,尤其是在孩子被孤立、欺负的时候,记得多说一些了解情况的语言沟通

比如:

•“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事,难过就哭出来吧,爸爸妈妈陪着你”

•“别担心,遇到了问题,我们就想办法去解决”

•“别自责,这件事不全是你的错,我们把自己的那部分做好就行了”

•“别害怕,糟糕的事情最终都会成为过去,我们一起用微笑前行吧”

•“这件事你觉得该如何解决呢?我们可以先商量一个方案”

•“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件事解决好,需要帮助也要告诉我们哦”

•“你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呢?把它说出来听听吧”

孩子被欺负了,这是一个需要沟通、理解、维护和引导的过程,只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臂膀,孩子自然就不会陷入灰暗、甚至留下影响幸福的情感伤疤

爱孩子,也是父母送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

那么,关于孩子被孤立、被欺负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底气   孤立   父母   孩子   批评   爸爸   女儿   事情   妈妈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