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家乡

我的家乡刘家黄茂,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西大门”,远时属于“十八黄茂”之一,是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如若到我们刘茂村西南洼的坡地上,你便能脚踏宁阳、汶上、兖州三县黑土,俯瞰两市三县的广袤大地了。


这是我们村近几年塑立的牌坊,由本村富裕大户和在外工作热爱家乡人士捐资而成,就座落在由北贯南柏油路入村的石桥口处,旁有一“聚贤亭”和功德碑,茶余饭后供村人休憩游玩。


刘茂牌坊


聚贤亭夜景

石桥下的小河,小时候常年流水,由东向西,河水清澈,水草可现,湍湍而流,时而鱼翔浅底,我们常在小河里摸鱼抓虾,回家没少挨大人的小鞭或巴掌抽打,度过一个完整的童年。直到有一天,一位小学同学下河洗澡没有上来,我们才好长时间里不再下水。记得当时我们小孩子还目睹了打捞现场,看到同学从河里被抱上来,就躺在小河岸边的草丛上,安静软绵,他的妈妈在旁边哭天呼地,令人唏嘘。以致离经多年,路经此地,还阴影犹在!

时光荏苒,小河现已干涸多年,不见了当年清秀的模样,挥之不去的只有河中嬉戏的童年!


村内有一距今二百余年的清代明居,相传祖上为老木匠刘焕居所建。古居青砖灰瓦,古朴俨然,脊高瓴逸,瑞兽端坐,砖雕木刻精美。此居虽历经风雨,但北方民居特征古制尚存,行走其间,望着一砖一瓦,感叹为我们在逝去的岁月中,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少年不知老屋好,回首已是屋中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老屋延西向南,原有此类房居十余间,相传以前为本村地主家所有,也曾车马盈门,经文革“破旧”和岁月的沧海桑田,现如今或坍塌,或废墟,或拆除,已不见当初富贵模样。

曾经,在地主房屋还没拆除时,是我们上小学的学校。

那时应该是八十年代初吧,我在这里上到一至三年级,校长是一位戴着厚眼镜片的和蔼老头。学习的课桌用土坯垒成,俗称“土台子”,板凳都是自家带,高高低低,有大有小,煞是有趣。每到冬天寒风刺骨,教室里没炉子,上课时老师都要在教室后面点着我们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玉米棒芯”和干“棉花柴”,三间大屋,暖不暖和不记得,但下课后围着火堆玩儿很是热闹。在这里印象最深的是一年级时,有一天清早来上学,看到我“土坯子”课桌上搭着一块约一米见方的白布,在暗黑的教室里显得十分完兀。平时活跃好动的我们都吓白了脸,纷纷嚷嚷说昨天晚上教室里有鬼,都扒在教室门口向里瞧望,还吓我说遇鬼了,我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后来老师大概也一脸懵圈的用双手提着白布两角拿出去找厚眼镜老头去了。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是恶作剧还是真有“鬼”。

后来,我们又搬到村南全国都差不多一样布局的的新学校里。

在这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对期末考试中优秀学生的表扬了。学校先是开奖励大会,奖状钢笔小本本,一概不少,然后优秀的学生胸前戴着大红花,一脸傲娇,被老师学生一大队人马一路敲锣打鼓,红旗飘展,簇拥着像明星一样从学校送到家,很是光荣,很是震撼,也狠狠的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岁月悠悠,多年以后,成人的我们再见到优秀小学同学,已“泯然众人矣”,好像在外务工吧!不禁唏嘘岁月造化弄人!


刘家黄茂有百年古集。逢农历二、七数字的日子,附近十里八庄的都来我们村赶集,各色物质讨价还价,交易买卖,热闹非凡。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是刘茂集每年一度物质交流大会的开始,共六天。

这几天,我们家乡最热闹。冬末,虽然天气料峭,寒气还很逼人,但挡不住人们赶会的热情。八十年代,彼时,人们还没有出外打工的概念,正是农闲时光,人们边向嘴里扔着“料豆”,边三五成群地呼朋携亲来刘茂赶“会”,届时,各家都会邀请老亲少眷来家住几天听戏,好酒好菜侍候着,特别是姥姥、姑奶奶上了年纪的来的居多,这几天亲戚味最浓。

“会”上各色物质分区域买卖,琳琅满目。在这个集“会”上,家里需要的家伙什一般都能买到,吃的喝的,应有尽有,糖葫芦最甜,“江(玉米)米棍”最香。最难忘的是喝碗“胡辣汤”,好像两毛钱一碗,里面有豆腐皮、长果(花生)仁,还有鸡蛋“花”(打碎的鸡蛋液),香菜碎,红、白、黄,花花绿绿,盛在一个大瓮里,热气腾腾,好香!可惜,而今已喝不到那个味道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刘茂“会”鼎盛时期,人潮汹涌,接头摩肩,人挨人,人挤人,人声鼎沸,各种喧嚣声不绝于耳。重量轻的,说不准会被拥挤的人群“架”着走,曾经我和堂弟看热闹没买戏票就被看戏的人们挤进了戏院,我俩还“自责”了好几天,哈哈!


照相的,提前几天找好地方搭起照相棚。在那个照相机稀罕昂贵的年代,这个“棚”是人们留住岁月的地方。人们打扮的漂漂亮亮,帅帅的,大姑娘,小媳妇居多,换上照相馆准备好的各式服装,“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捏又拘谨地站在悬挂好的各色背景布前,在照相师“啪”的一声中完成此时人生的定格。

当然,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无手机电脑的年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赶“会”最重要的就是看戏了。

二月初一,村里就请来了戏台子。印象里最多的是山东邦子剧团,河南豫剧也来过。戏台子是早几年前垒就的,现在被各色各样的彩绸装饰起来了,戏台前摆满了长短不一的木团,供看戏的人们就坐,旁边设有茶棚,有两钱的可以边听戏边眯眼喝茶,岂不乐哉?

戏墙外早贴上了演出的剧目,我们小孩子在不清场前就趴在戏台后的仓库门口偷看演员们对着镜子画妆,一描一画中就诞生了“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人物,演绎各色人生故事。

夜幕降临,剧院门口早早用木杠子架起了进出通道,把门的或坐或站在木架子上,趾高气扬,或收票,或指挥进出,颇有点“指点江山”的气势。遇见熟人,就很“人物”的不用票便放进去了。

夜色阑珊,在锣鼓喧天,丝竹贯耳中,演出开始了。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那时印象最深的戏曲有《秦香梅吊孝》、《铡美案》、《杨七郎打擂》等等,多少忠孝节义、曲折哀婉的人生在这个戏台上幻化真实,光彩重生。从看戏大人的口中也知道了白脸的是奸臣,红脸的是武将。

最最难忘的剧目还是济宁一个剧团演出的,名字好像是《蚌珠传》吧!内容大约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蚌珠女带领虾兵蟹将对抗神兵天将的故事。第一次看到戏曲的演员武打这么好,不停转的车轮式前后空翻让我惊掉下巴,花枪耍的我眼花缭乱,不见人影,以后的剧团很少再有他们的武耍了。

还有就是《三打白骨精》。演员的精彩演出,加上先进的背景幕用幻灯片和灯光不断变幻,看戏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加演两场还场场爆满!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赶“会”吸引人们的便是录相厅和歌舞团,看戏的只剩老头老太太了。但对我们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长袖善舞、浓妆淡抹的戏曲了!

一方戏台,一场戏,喧闹了岁月,温暖了情怀,多年以后我们也许会不记得某个精彩晚会,但那一段段在戏台上下的温暖记忆,将是我们对家乡永远的珍藏怀念。


我的家乡是最早发展苗木的村庄,家家户户在田间门口都种植了苗木花卉,既富了口袋又美了村庄。

每年春光时节,一进入我们村,映入眼帘的到处是花团锦簇,桃红柳绿,艳丽无边。

回家乡小住,每天清晨都会在“唧唧啾啾”婉转悠扬的鸟鸣声中惊醒,出得家门便是花树苗木,樱花如烟,紫叶李洁白似雪,海棠树争奇斗艳,榆叶梅灿烂多姿,漫步在一排排,一片片的各色花树中,花香弥漫,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春有花,夏成荫,秋多彩,这便是对家乡美的印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这就是梦中的家乡,是记忆的家园。梦中有家,只感到家乡的亲切,只感到家乡的温暖,只感到家乡的姹紫嫣红。

难舍家乡亲,难舍家乡情,魂牵梦绕的是那任谁也割不断的对家乡的绵绵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蚌珠   牌坊   戏台   剧团   戏曲   小河   家乡   门口   演员   岁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