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就喊头痛也许不是想偷懒!当孩子出现这些变化,要注意!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姚嘉莉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重视。近日,昭阳健康(广州)科技有限公司CEO、“昭阳医生”平台创始人林昭宇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的第103期珠江科学大讲堂上为大家带来了“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科普演讲。根据治疗经验,林昭宇总结出预防青春期抑郁症的要点:保持合理的期望水平,转变表达方式,当孩子“安全”的诉说对象,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共情、倾听、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广东科学中心供图

儿童心理发展按年龄分五个阶段

林昭宇介绍,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73992名被调查的17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中,3.2%的人被确诊抑郁障碍;4.8%的人被确诊焦虑障碍。林昭宇指出,相比成年人,儿童心理发展呈现不同特征,按照年龄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到1岁,它的表现是信任和怀疑。这个时期,孩子是离不开父母的,放下一会儿都不行。在这段时期,若小孩心理发展不顺利,会产生“分离障碍”。相当多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很大程度就是在第一阶段没有培养好。孩子对母亲脱离视线的焦虑,导致对外界产生不信任和怀疑。

第二阶段,1到3岁,是自主和羞怯的表现。这时期,孩子可以到处爬,到处走。很多家长会因紧张而提告知“这里不要碰,因为这里有电。这个东西,如这个刀很危险”。而这个时期的过度限制或者惩罚会让孩子产生惧怕心理,长大以后遇到什么,他会觉得这个有危险,那个有危险,从而羞怯不前。在学校里,也会跟同学之间关系脱离,很难去跟别人交流。

第三阶段,3到6岁,是主动和内疚的表现。过度的约束会损伤孩子的自主性,“妈宝男”长大了还是都听妈妈的,大多是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要鼓励孩子的主动性,避免他们感到失败和自卑。

第四阶段,6到12岁,是勤奋和自卑的表现。这期间,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会使儿童缺乏信心而产生自卑。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以及学习的成功,则能驱使他去发奋努力。现在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上学,其实就是他们在学习时没有感受到成就感。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不愿意去学习,但他愿意去学唱歌、跳舞和表演。原因很简单。按照他的成绩如果晚上即使努力到11点或12点,只能从原来的20名或者30名提高几个名次。而仅提高几个名次,家长可能不会关注。也就是说,他努力得到的回应是比较弱的。而唱歌和跳舞的话,他只要表演就会有人鼓掌,会收到同学羡慕的眼光,他在这里能够获得成就感。这里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努力,哪怕是进步不大,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产生成就感,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那他就会克服自卑,努力去做。

第五个阶段就是同一性对角色的混乱,大概在12岁到20岁。这个时期主要是建立一种自己是谁,所处的位置的同一性,必须要整合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是多样性的。12岁大概是初中生活,到20岁就是大学生活。目前发现家长关注的话题即“男生的女性化”和“女生的男性化”,其实是在这个阶段出现。这个时期,心理发育阶段对自我认知的错误,性别的认知错误,就会形成习惯。它不是一种疾病,不应该被治疗,而是要早期介入关注,清晰孩子对自己性别和角色的定位。

共情、倾听、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有孩子一读书就喊头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偷懒,不想学习。”林昭宇表示,其实这是儿童临床心理问题中躯体主诉的表现,需要科学地对待。

如何直观地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抑郁障碍?林昭宇介绍,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有: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伴随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躯体不适。他解释到,“持久”通常为一到两周,家长平时要留意孩子的状态,如果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时,就要提早干预。

治疗抑郁症,首先要找到根源。林昭宇指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生化、个体、家庭、心理环境等。“心理健康是受生活点点滴滴影响的,不要忽略这一点,父母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看到孩子咬指甲、吃手指,家长经常会直接制止。林昭宇表示,这表示孩子处于不安情绪中,咬手指实际是在缓解焦虑,粗暴地打断不是一种合适的处理方法,需要行为治疗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除了行为治疗,心理治疗还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治疗、正念冥想治疗等不同方式。

林昭宇介绍,对于青春期抑郁症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识别。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例如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生理变化,情绪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人际关系也发生变化,当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家长就要重点关注。

“共情、倾听、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根据治疗经验,林昭宇总结出预防青春期抑郁症的要点:保持合理的期望水平、转变表达方式、当孩子“安全”的诉说对象、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

讲座后,有家长提问: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寻找专业求助?林昭宇表示,首先要认识到医生的专业性,医生可以诊断、处方,优先选择在线上找到可信赖的三甲医院医生,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再去线下面对面处理。平时,会有很多家长苦恼孩子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面对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用哄骗的手段,家长先去咨询,根据医生指引再说服孩子接受治疗。

审读:乔会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心门   孩子   头痛   青少年   障碍   时期   家长   阶段   医生   努力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