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图水影的地名影像

图影湿地

山图水影,龙之梦兴。继太湖图影湿地以魅艳的风采展现以后,投资200多亿元的超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龙之梦乐园也初显雄姿。太湖之滨、苍弁之阴的这一方土地,正在经历鼎新革旧的巨变。有得到也必有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旧时江南乡村风貌也掩卷而过、恍惚如梦。

太湖龙之梦

图影度假区区域,历史上的地名沿革大致如下:唐朝及五代为弁山乡,宋朝为至德乡弁阴里,元明两朝相当于至德乡第五都、第六都,清朝属白乌区正东乡。民国时期,先后属湖山乡、碧岩乡、横山镇。解放初期分属横山乡、图影乡,1956年合并为横山乡(一度更名为横山公社,辖23个大队,现图影度假区区域为其中的14个大队);1999年随横山乡并入洪桥镇。

《长兴县地名志》中的横山乡

2012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成立,图影、碧岩、大荡漾、陈湾、小沉渎、水产和横山桥7个行政村划归度假区管理。随着图影湿地的开园和“龙之梦”的落户,度假区已经以“长兴太湖演艺小镇”的身份跻身浙江省特色小镇之一。原有的村庄多数已经拆迁或者正在拆迁之中,村民大多已经聚居于崭新的花园小区,过上了现代生活。

雪后弁山

图影度假区区域有着悠久而灿烂的人文历史。最近考古发掘的西周至汉朝的大型土墩石室墓群,证明弁山北麓古代即有人聚族而居,且条件优越过着富庶的生活。相传西楚霸王项羽在弁山脚下的前城、后城、义城训练义兵,最终率八千江东子弟揭竿而起,推翻了暴秦的统治。从秦至三国时期,地属乌程县,在孙吴统治时滨湖初步开发,吴国最后一位君主孙皓葬其父孙和于弁山。西晋太康三年(282),长城县(长兴县前身)设立,本区域便以弁山分水岭为界归属长兴县。东晋时,出任吴兴郡太守的谢安在今南横港修筑“谢公塘”,那是溇港开挖较早的记载之一。唐代,著名诗僧、茶道创始者释皎然出生在这里,滨湖地区也得以进一步开发,尤其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国派出撩浅军大规模开发太湖之滨的湖滩湿涂之地,造就了后世“桑基渔塘、塘埔圩田”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使滨湖地区最终成为富饶美丽的太湖平原的组成部分。宋代开始,弁山盛产的太湖石,使宋徽宗如痴如颠,而弁山风景区更是吸引了苏东坡、杨万里、叶梦得、赵孟頫、顾应祥等骚人墨客流连忘返,元代大书画家王蒙以碧岩山水为背景创作的《青卞隐居图》更是闻名遐弥,被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的山水画。

青卞隐居图

根据旧版《长兴地名志》的记载,结合近年来对图影度假区的多次走访,并赖博友、同学们提供了图影度假区相关村落的图片,以记述曾经或即将消逝的场景。

一、图影村, 2002年由原图影、北张、大公㘰3个行政村合并组成,因村内著名的图影桥而得名,曾辖有蔡浦港、李家荡、王家桥、堂子㘰、谢家荡、南城里、王家荡、北张、顾家湾、三家村、金家浜、大公㘰、陈家港、湾里桥、陈胡㘰等11个自然村,面积约4.3平方公里。村民现多聚集于图影花园新居。

图影桥

蔡浦港自然村:从夹浦镇与江苏宜兴交界始,自北向南到图影与湖州交界处终,长兴太湖沿岸长约32公里,明朝时重修34条溇港,将境内之水导引流入太湖,既有排泄、防洪之利,又兼灌溉、通航之便,数百年来造福了长兴人民,使太湖沿岸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蔡浦港是境内34条古溇港中最靠南的一条,地处小梅山北麓。

永福桥

南横港: 太湖溇港系统由“横塘纵溇”组成, 横塘是指连通溇港的小运河,南横港即县内三条“横塘之一”,出口处就在蔡浦港村外通向太湖。原有长达三华里的青石石塘埂,相传为东晋吴兴太守谢安组织修建的“谢公塘”古代水利建筑。

公路外侧为太湖,内侧河道即横塘港

堂子㘰自然村:以村前原有的堂子小庙来命名。

塘桥

南城里自然村:该村三面环水,地形似城,故名南城里。

李家荡自然村:从位于村口以武康石为材质的“花石桥”可以判断,这原是一个古村落。 村后有独姥山,为一平原之中崛起之孤立山丘。山前有觉成禅寺,原名拳教庵,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现庙为新建,供奉白衣观音菩萨,庙前有壮年菩提、银杏各一棵。

觉成禅寺

谢家荡自然村:因村民姓谢居多且村前有一小湖荡,故名。

北张自然村:因该村村民姓张,村落位于港北,所以称之北张。村旁有约面积约百来亩的“清水漾”,因该漾的水较其他漾更清澈,因名。

顾家湾自然村:因顾姓村民定居于河流九十度弯角处,故名。

三家村自然村:居民以陈、沈、钦三姓居多,因名之。

陈胡㘰自然村:以陈、胡二姓命名。

三间一龙梢的传统民居

大公㘰自然村:因村建在大公㘰里而得名。相传古代时多为无主荒田,大家可以在里耕种,故名大公㘰。该村曾保留较多的清末民国旧居,以施宅最为典型。

施宅

鸭卵漾:原名鸭蓝漾,呈椭圆形,面积约0.3平方公里,水深约4米,今图影湿地公园大门即位于鸭卵漾。洪桥镇及原横山乡一带有划龙舟的传统,龙舟有别于其他地方,称作“花龙船”,且有划龙舟不得过小梅港到湖州界的传统习俗。

湿地公园端午划龙舟

二、碧岩村, 由原横山乡的前城、后城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因邻近弁山山脉的碧岩而得名,曾辖有后城、竹桥巷、王家浜、涧湾、稻场村、油车浜、前城埭计7个自然村,面积6.95平方公里。

碧岩自宋代以来即为风景区,弁山“三岩”——云岩、秀岩、碧岩,以碧岩风景最佳。苏东坡曾在山上留下“清空世界”四字,山腰处为碧岩古庵,近年又新建了长兴四大丛林之一—新碧岩寺。本地乡邑顾应祥诗云:“天放新晴岚开,野僧扶我上崖嵬,百千万折始到顶。五十六年才一来。巨侵漫空翻雪浪,飞泉激石响寒雷,吾乡胜概无过此,兴尽重呼濯酒杯”,是对碧岩风景最好的写照。

碧岩寺

前城、后城(原名前陈里即今稻场村、后陈里):传说项梁、项羽叔侄率兵起义反秦,所率八千江东子弟,即是在前城、后城屯兵训练,然后率军北上成就伟业的。

涧湾自然村:原名涧湾里,位居弁山北麓一山涧拐弯处,因名。村口的积善桥断为元代桥梁,且涧湾里这一带有“里”之地名也显示其古老,该村很可能早在元代即建有村庄。

积善桥

鸡山岭: 涧湾村的溪涧由鸡山岭(原名鸡塞岭)流淌而下,鸡山岭长2公里,有古道通往湖州白雀乡,古道必经的宋元时期的古桥—眺高桥,依然保存完好。

宋元石桥

竹桥巷自然村:昔日村民分布在从弁山流下的山涧——竹桥港两侧,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在此曾得到较好体现。

王家浜自然村:曾经是民国时期湖山乡的治所所在地,拆迁前曾保留多幢清末民国民居。

钦宅

三、大荡漾村, 由原仲家田村、邱家荡村两村于2002年合并组成,曾辖有仲家田、窑潭里、朱家浜、邱家荡、水荡、孟家墩计6个自然村,面积2.12平方公里。村临“大荡漾”,面积约2000亩,系县内第二大湖,新组合行政村因之而得名。现已成为图影湿地景区之一。

大荡漾

仲家田自然村:历史沿传地名,在大荡漾之北。

窑潭里自然村:原名姚潭里,相传村民经营砖瓦窑业,村旁有塘名仙人潭,故将村命名为窑潭里。

邱家荡自然村:四面环水,东是周渎漾、鸭卵漾,西南为大荡漾,北为横山港;相传邱姓建村于荡北岸,故名。村中有一座癸亥年由三元会所建的太平桥,桥梁很普通,但题刻十分特别。

水荡自然村:原名水荡里,村在大荡漾中,故名。

孟家墩自然村:四面环水,孟姓在此建村,故名。该村东临鸭卵漾、南靠周渎漾。其中周渎漾面积525亩,水深约4米,因该漾直对弁山双井岭下旧时的周湾庙,故名。

大荡漾村西的乌子山上(属弁山山系),原立有县级文保单位石碑——横山土墩石室墓群,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墩石室墓,后来又被列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陈湾村, 由原董家浜村、蒋家墩村于2002年新组建而成,曾辖有蒋家墩、火田墩、徐家田、董家浜、杨家渎、章家浜、陈湾计7个自然村,面积23.8平方公里。因历史上的陈湾石矿闻名大江南北,取名陈湾村。该村三面环山,风景秀丽,被上海长峰集团老总童锦泉先生一眼相中,才有毫掷256亿投资建设龙之梦乐园项目之举,其首先开业的钻石酒店就位于陈湾石矿旧的矿宕之侧。

陈湾厂矿前后对比图

董家浜自然村:地处弁山双井岭下。双井岭为南北向山岭,长约1公里,以分水岭为界与湖州相邻,旧时有古道相通。古时在岭上有两座庙,庙中分别有两口井,故名。

蒋家墩自然村:四面环水,村建在土墩之上而得名。1991年太湖流域洪水,蒋家墩全村淹没,为全省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村之一,引起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关注,全国军民纷纷援手支助;时任浙江省长沈祖伦也亲临视察。

徐家田自然村:村处陈湾漾与周渎漾之间。周渎漾面积有500余亩,因原双井岭下有周湾亩直对该漾,故名。

火田墩自然村:曾用名古练墩,处在陈湾漾中的一个小岛上。陈湾漾,呈圆形,面积达0.6平方公里(900余亩),因位于陈湾山下而得名。

陈湾自然村:因附近弁山上盛产优质石灰石,民国初年即建成陈湾石矿,日据时期为日本企业侵占,解放后转为国营矿山,成为当时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矿山工人较多,曾形成了一个居委会。进入21世纪,矿山停产,原陈湾石矿这个国营企业也转制解散。

陈湾村南山体为黄龙洞山,古代时即为太湖石产区,山北侧“黄龙洞”(位于湖州境内)曾闻名于世,明代陶宗以《辍耕录》载:“黄龙洞北枕太湖,其山皆怪石林立,洞旁壁立千仞,俯瞰不能见底。”

五、小沉渎村,该村共辖有小沉渎、扶栏桥、强家浜、东墙门、王家港、板桥头、田畈里、荡湾里、宅里、杭悦㘰、陆家渎、北墙门12个自然村,面积2.2平方公里。该村是图影度假区中唯一没因为旅游项目建设而受到拆迁影响的行政村,较好保持了江南乡村的风貌。

小沉渎自然村:地处太湖之滨的平原水乡,乃钦氏族人聚居之地。原名小陈渎,据传小沉渎外有秀水城沉入太湖,这里虽然系平原低洼地区,却常受水淹而不沉,故称小沉渎。有小沉渎港通往太湖,是太湖34条古溇港之一;明代修有古湖堤、闸桥和码头,旧为渔船停泊处所,曾经繁华一时。因溇港风貌保存完整,成为太湖溇港申报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的考察点。

宅里自然村:相传该村为钦姓族人最初聚居之地,因后代繁盛移居别处发展,将老家称之为宅里。传说系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将江南各地蒙古贵族聚居安排于此,并赐姓为“钦”。据《钦氏族谱》记载,实系宋都督计议官钦德载在南宋覆亡后隐居于此繁衍成族。 村中锁界桥为县级文保单位。

锁界桥

荡湾里自然村;古名汤湾里。解放后新开庙桥港流经该村。

王家港自然村:原名黄家桥,村民沿河港伴水而居,因姓氏而命名。

扶栏桥自然村:得之于桥名,村前塘港上原有一座无栏之桥,后加上栏杆,名扶栏桥。从该村附近横塘有一蒋港(径山港)通往太湖,为明代古溇港之一,如今仍能完整体现“桑基渔塘” 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

强家浜自然村:因强姓而得村名。村旁有窦渎港流入太湖,为太湖34条古溇港之一。本地曾流行地方剧种——长兴滩簧,现仅剩下强翠娥为唯一的非遗传承人。

小沉渎村的类似图片由度假区管委会提供

田畈里自然村:因村建在田畈中间,故名。钦氏分三支:宅里、竹园和田畈三支,该村钦氏为三支之一。

钦氏家谱

北墙门自然村:村中有钦氏古宅和震泽塘桥。

钦宅

润泽塘桥

杭悦㘰自然村:地处杭悦漾之东。杭悦漾,呈长方形,面积约35亩,水深3米。

六、水产村,系2002年将原洪桥镇的水产村与原横山乡水产村合并而成,仅400多名村民,是全县人口最少的行政村。因滨湖一带河网密布,早年吸引苏北、湖北、山东等地的外来渔民来此捕捞为业。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民继续依赖捕捞谋生;1969年进行社会主义渔业改造,分别成立了洪桥水产大队和横山水产大队,划给一定的水面进行养殖,这些渔民才落户本地,但仍然以船为家、水上漂泊;2007年后,村民才陆续上岸定居。故水产村的村名系行政区划名,并非地名的范畴。

七、横山桥村,2000年4月行政村撤并时,由原东仁、温家㘰、横山桥三个行政村合并新组而成,面积3.8平方公里,原辖有东仁、北仁、西仁、草田港、温家㘰、东四百亩㘰、温家桥、王家㘰、叶家角、李家角、高大㘰、包家渎、陆家渎、闵家㘰、仲家坝计15个自然村。该村因横山桥而得名。

横山桥

东仁北仁西仁自然村:因为近处田畈中有东西、南北交叉两条大田塍,而三村分居于田塍东、北、西端,故名;方言中“塍”与“仁”同意,逐渐演变成今名。东仁村村中尚有一座建于光绪年间的宝庆桥,北仁村北有面积约80亩的观田漾。

宝庆桥

草田港自然村:在面积约80亩的观田漾与杭悦漾之间,原名草田角,早期为荒草田,后经开荒而成。

温家㘰自然村:该村以温姓聚居而得名,疑为明代后部尚书温祥卿后裔,南浔的温家望族系从长兴移居而去。

温家桥自然村:曾用名温家窑头,村东原有砖瓦窑,村民姓温,故名。窑业荒废后,以桥为名。

高大㘰自然村:以㘰名来命名村名。该村建于1960年代的青砖拱桥很有特色,已被列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大㘰砖拱桥

仲家坝自然村:虽然村民以管姓居多,但相传此村由仲姓村民始建。该村村民曾以扎竹根洗帚为副业,远销苏锡常。   

横山街:横山桥为一小集镇,古称窑泽里,清代县志记载:“横山桥,原名黄山桥”,因桥而得名。而桥名则源自桥南1里处有一山,其土黄色,故称之黄山,逐渐演变成横山。横山桥集镇为原横山乡政府驻地,原名横山村,为避免与和平镇横山村同名,称之为横山桥。

新旧横山桥村

注: 笔者虽多次到过此区域采风,惜未能逐一涉足而留下更多的影像,幸同学张君和博友“偷蛋龙”等亦采风摄得多幅美照,亦赖图影度假区提供美图多幅,在此表示感谢。匆匆述之,望识者包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横山   龙舟   长兴   太湖   湖州   自然村   行政村   地名   原名   村民   影像   面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