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好看!好听!阜阳“宝藏”小镇,走起

提起太和县坟台镇

你会想到什么?

不少人可能会说——坟台丸子。这种弹珠大小的绿豆丸子,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可以长期存放,堪称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其实,坟台除了美食,还有流传千载的无根花传说、楚国太子坟与朱古堆,以及保存较好的清代天齐庙,亦值得一“品”。

宋汤河畔坟台集

从阜阳市区出发,一路向北,约2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太和县坟台镇。这里地处太和县城东北部,与亳州市谯城区接壤,南北方向的宋汤河(人工河)连通黑茨河与西淝河,坟台镇政府驻地就位于宋汤河东岸。

坟台镇

在阜阳8个县市区167个乡镇中,坟台是唯一一个以“坟”命名的乡镇。地名从何而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和“无根花”相关的传说。

据坟台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综合文化站站长闫健民整理,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流经坟台镇的北皂沟两岸,生长出一种奇异的花——巴掌大小、无根无叶、时隐时现、异香扑鼻。一时间,四方百姓竞相观赏。

“公元253年,楚国迁都钜阳(今太和桑营殿顶子遗址)。相传楚国娘娘曾专门带太子来这里赏花。”闫健民说,后来,太子不幸染病离世,娘娘便将他葬在北皂沟畔,并筑起一座高台,即现今坟台村魏小寨双基广场太子坟遗址附近。

太子坟遗址

相传楚国娘娘爱子心切,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十月十五都要到“太子坟”植树祭扫、睹物思人。后来,有人在这里卖茶开店、搭台唱戏,逐渐形成一处古驿站,也就是坟台集的雏形。娘娘死后,葬在了距离太子坟不远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朱古堆。

“太子坟和朱古堆以前都有封土,后来村民建房修路取土,加上两千多年雨水冲刷,当初的‘坟台’就成了地势较高所在。”闫健民说。

经年累月,当地人多认为,坟台的地名便源于此。

马娘娘庙

如今,朱古堆遗址附近,村民们建有马娘娘庙,专门用来纪念楚国娘娘。而坟台集东三四里路的位置,后人为观花建有花寺,相传就是生长无根花的地方。

其实,关于此“坟台”的传说,一直众说纷纭。上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曾在朱古堆发现一座大型砖石墓,出土文物有明代“五贡”:1个宣德香炉、2个狮座莲花宝瓶烛台、2个瓶子,青铜器上刻有“万年宝炉”“萧国祉”等铭文,现收藏于市博物馆新馆。

“萧国祉是明代进士,所谓的‘坟台’实际是明代萧氏家族墓地,这里靠近楚都钜阳城遗址,当地的楚文化传说应该是明代以来民间附会的。”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说。

金珠贡元家乡味

绿豆丸子是阜亳地区常见的一种食物,弹珠大小,外表光滑,一般在春节前加工。过年时用清水煮一下,加上青菜、木耳、山药等配菜,就是一道上好的地方美食。

坟台丸子,则是纯绿豆丸子,不加面粉、豆芽、虾米、葱姜,由于含水量低,不容易受潮,保质期长。

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相当讲究——绿豆浸泡后,首先去皮,然后用磨浆机打浆,油炸成形后捞出,稍微冷却后回火,就成了口感酥脆的坟台丸子。

摊主展示坟台丸子

“绿豆一定要去皮,这样炸出来的丸子才有金黄的色泽。而且,丸子要炸两次,才能有酥脆的口感。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2020年,太和坟台丸子制作技艺列入市级非遗,今年39岁的钱磊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在他记忆里,太爷、爷爷、父亲都坚持传统手工技艺,到他这一代,依然如此。

走进钱磊家的手工作坊,一股豆油炸丸子的浓香扑面而来,生产流水线上,10多个工人从打浆到装箱,忙得一刻不停。

改革开放之初,钱磊的太爷最早在坟台街上卖起绿豆丸子。那时候,一天的加工能力只有几十斤。如今,这个数字已变成1400斤。“春节前两个月,我们就开始炸丸子,大概炸了6万多斤,很快就卖完了。”钱磊说。

集市上,群众采买坟台丸子

坟台丸子可以直接食用,嚼在嘴里嘎吱嘎吱响。如果需要烹饪,煮羊肉汤是首选,其次才是排骨汤。小大寒前后,阜阳的气温达到一年中最低值,午餐的最后一道菜若是一碗热气腾腾羊肉汤煮丸子,羊肉的筋道、丸子的软糯、汤汁的鲜香全部一网打尽,让人忍不住多喝一碗。

双钟寺北天齐庙

坟台,十万人口大镇,除了坟台集贸市场,7公里外的双钟村也有集市贸易。这里西接105国道(原阜亳官道),北邻西淝河,明清时期曾有一座香火繁盛的寺庙,因有双口大铁钟得名“双钟寺”。建国后,双钟寺改为学校和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以后并入坟台镇。

“听老年人说,这里以前确实有两口大铁钟,大炼钢铁的时候拉走了,后来从阜南王店孜找回来一口,就放在西边这间小屋里。”双钟村文书关乐军说。

存放于双钟寺的大铁钟

如今,大铁钟只剩上面半截,从黄色油漆下依稀可以分辨出肩部“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以及钟身上王姓、杨姓人名。“这附近有王寨、戴杨庄几个自然村,王姓和杨姓是当地的大户,说明他们以前为寺庙捐过钱。”关乐军说。

在双钟寺正北3.5公里的孙庄村,有一座清代的天齐庙,主要供奉东岳大帝。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小院,三间正殿为硬山式、砖木结构,至今保存完好。

天齐庙

守庙人杨丙松今年86岁高龄,耳背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只能通过口型辨别意思。“天齐庙以前有东西廊房,比现在规模大。现在的东厢房是前几年村民出钱建的,还塑了神像。

“村里人都说不清这座天齐庙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的,可能是明初从山东移民颍州时,一起带过来的民间信仰。”坟台镇原人大主席马献忠说,上海警备区原副司令员马言振少将是孙庄村人,曾带头捐建天齐小学,现在旁边建有天齐幼儿园。它们都与天齐庙这个地名有关。

一把唢呐诉衷肠

2017年,“坟台唢呐”列入省级非遗。到了坟台,哪有不听唢呐的道理。

坟台镇王大庄(行政)村是唢呐专业村。据《太和县志(1986-2010年)》记载,该村有唢呐演出团队32个,演奏能手280人。可以说是,家家都有响手班、户户都能搭戏台。时至今日,吹奏唢呐仍是当地群众主要经济来源。

王飞龙

今年35的王飞龙(乳名雷子)是坟台唢呐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出身唢呐世家,8岁跟祖父、父亲学吹唢呐,16岁时子承父业,2017年注册太和县雷子演艺有限公司。

“听长辈们说,坟台唢呐有600多年历史,先祖跟随戏班进京演出,没想到唱坏了嗓子,便改行学吹唢呐。”王飞龙说,民国时期,他的曾祖父王金玉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唢呐艺人。

王飞龙能吹奏各种调式的唢呐曲目,擅长模仿鸟唱、猪叫、狗吠、公鸡打鸣等自然界各类声音,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他的演艺公司如今有8名固定演员,每年承接各类演出近百场,年营业额六七十万元。

“春节前后演出任务重,一般过了正月十六就开始带学生。”王飞龙说,经过三到四年的苦练,这些学生就能上台演出。

王艺名

同为王大庄村民,今年23岁的唢呐手王艺名同样出身唢呐世家。他12岁开始学艺,曾在河南进修三年,现跟随父亲王健康在自家的演艺公司吹唢呐。

2021年4月,阜阳市举行第二届唢呐大赛,前三名都是太和人,其中,王艺名等吹奏的《百鸟朝凤》荣获一等奖,让他“一战成名”。

“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吹唢呐却数第一,老师说我有心板(节奏感强)。”王艺名说,学艺阶段,为了练出真本领,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冬天就站在河边迎着寒风吹;出师后,忙起来,夜里能演到深夜,凌晨三四点又起床去接新娘子,回来还要吹一天。“吹唢呐肯定辛苦,但这不单单是营生,也是门手艺,需要传承、也值得传承。”

王艺名(左一)和家人一起表演吹唢呐

在坟台唢呐中,《抬花轿》、《好日子》、《好运来》、《欢聚一堂》等曲目吹的是喜调,常用于新人结婚、小孩满月、商店开业、房屋上梁等喜事助兴,活泼跳脱的唢呐声,能让人乐起来、跳起来。

《十二个月哭灵》、《苦中乐》、《诸葛亮吊孝》等曲目吹的是哭调,用于老人去世等悲事中,如诉如泣、哀戚婉转的唢呐声,不禁让人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兼具北方粗犷豪放之风和南派婉约细腻之格,融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综合之美……坟台唢呐作为北方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演变中,丰富了坟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表达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出品 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文字 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史浩然 于乐

图片 穆可亮 张天峰

编辑 杨飏

统筹 张凯培 唐中国

监制 王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阜阳   太和县   楚国   太和   唢呐   艺名   娘娘   丸子   绿豆   宝藏   太子   小镇   好吃   好听   好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