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女孩被邻居多次猥亵:不让女儿跟异性玩是对的吗?(下)

前几天,看到一篇关于"性教育"的文章,文章很精彩,但更吸引我关注的是下面的评论。

一位父亲说,他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这位父亲自己生在农村,属于晚熟的人,自认为相关知识上了高中之后就都知道了。

他还强调,这个根本就不用进行专门教育,大多数孩子在这方面都是无师自通的。这方面的教育反而会导致孩子早熟,影响孩子的学习。

一位妈妈看不下去了,她说:“小朋友有两性意识当然是好的,至少在遇到不友善的人知道保护自己啊。简单的科普是好的,如果大人总是避而不谈,网上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新闻,孩子很容易被带偏。”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到底有必要吗?

如果有,那么该如何进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吧。

一、 “为什么不能和男孩一起玩?”

看到评论区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被热议的一则新闻。

一位爸爸知道女儿被邀请去其他小朋友家玩的时候,先是赞许女儿长大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了,后来当得知对方是男孩后,立马变脸:“没事去别人家吃饭干嘛?赶紧回来!”

女儿对爸爸的态度表示困惑,为什么脸变得这么快?当妈妈告诉女儿少跟男孩玩,孩子更加困惑了,问妈妈:“为什么不可以和男生一起玩?”

妈妈哑口无言,女儿更是一脸茫然。

看着女孩的反应,评论区也炸了。

一部分人认为,就应该从小教育女儿和异性保持距离,毕竟女孩子容易上当受骗;

另一部分人则觉得玩是可以一起玩,重要的是讲清楚如何保护自己,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不然,孩子不明缘由,只是一味远离异性,很可能会“恐男”:

甚至还有男孩的家长表示,自己也不希望孩子和异性玩,担心会因此变“娘”。

家长们的困扰立马将这个话题推上热搜。

面对这样的话题,相信大人们都会很有压力。

一方面现实中有那么多儿童性侵相关的新闻事件让人不得不警醒,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们沟通这个话题,如何更有效地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二、 性别意识 性别偏见

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孩子出生到生活技能的培养,性别意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孩子的大脑中。

由于外界信息的传递和干预,有些孩子的性别意识可以得到好的发展和保护,有的孩子则会因为不良的环境影响,在潜意识中形成性别偏见,或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或与异性形成竞争关系。

所以,当孩子出现性别意识的萌芽时,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科普相关的知识,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而不是给孩子设定条条框框,用不同性别的划分去限制孩子的行为,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让孩子感受到性别偏见,乃至歧视。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性别意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两岁左右;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但也只是模糊的感觉,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性别概念。

2. 三岁到五岁;孩子在这个时候,会因为父母或身边人的一些影响,对于性别有一些固定化的印象,比如男孩子不能穿粉色的衣服等。

3. 六岁到十二岁,青春前期;孩子对于性别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个时候,孩子对于和异性的相处,则会产生更多困惑。

所以,最好的教育时间,则是孩子性别意识的萌芽时。

父母要注意自己对不同性别的态度,它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从而给孩子的性别意识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看到女儿上蹿下跳、活泼玩耍,便说“不像个女孩子”;还有的家庭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 这些言行都会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把孩子对于性别身份的认识,推到偏斜的角落。

三、 别让你的言行,毁了孩子的性别意识

当然,孩子性别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多数父母则会出现以下三种错误举动。

1. 回避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孩子有更多渠道粗浅地了解“男女之别”,探索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早熟”。通常,小孩子会首先把“探索之手”伸向自己的父母,比如对父母的身体产生好奇,问父母很多“敏感”的问题,比如,“我是哪里来的?”这些都是跟孩子进行相关知识科普的机会,只可惜大部分中国家长,并未接受科学的性教育,于是经常对孩子的问题措手不及,本能的选择回避。

父母面对这类问题的态度,不仅不能让停止孩子发问,相反,会激发孩子探索欲和好奇心,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试图揭开这个“未解之谜”。

2. 恐吓

用恐吓的方式来阻止孩子的行为,是一个看上去十分有用的方法,至少短时间内很见效。

但是,当我们把异性也形容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因为害怕而远离时,其实也是给孩子内心埋下恐惧异性的种子,导致孩子长大后存在社交、情感隐患。

医学资料表明,强烈的恐惧气氛和突发的恐惧事件,会使人神经中枢受到强烈的劣性刺激。

尤其是对于还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抵抗恐惧的能力并不强大,时不时便袭来的恐惧情绪,会给身心发育带来种种问题。

3. 刻板偏见

《少年说》里有个喜欢跳傣族舞的男孩。

当所有人得知他这个“另类”的爱好后,都习惯问他:“你一个男孩子,学什么傣族舞。”

他的反击铿锵有力:“谁说男的不能学,孔雀它也是分雄雌的呀。”

人们潜意识中,对男女之别有着太多“刻板印象”。

男孩不要玩毛绒玩具;

女孩不可以耍刀、枪、棍棒……

由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太多、太杂,为了给我们的大脑减轻负担,于是,聪明的人类就采取分门别类的方式,用一个总体的印象概括一个群体,刻板印象随之应运而生。

但是,刻板印象也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它是偏见和歧视产生的源泉。

那些被偏见侵蚀的孩子,不是谁都能像《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一样,练就强大的内心,把自己从黑夜中拉出来。

四、 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女性的独立注定孩子在成年后要有正常的异性社交关系,我们并不能指望孩子到了年龄就能一蹴而就,立马懂得相处之道。

所以,对于小朋友而言,因为担心孩子而“一刀切”与异性的相处,并非明智之举。最好的办法,是言传性别知识,身教相处之道。

1、普及生理知识,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

对于生理知识的普及,不要拘泥孩子的年龄,有机会就可以给孩子说一说,哪怕一时听不懂,也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个概念。

如果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讲解,可以借用身边可用的资源,比如绘本、动画片,和孩子一起观看的同时,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问;还可以在故事中去引导孩子理解性别差异。

之前便有一位令人惊艳的妈妈,她在给六岁女儿讲童话的时候,便会把一些性别意识传递出去,如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时,她会告诉孩子,虽然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好朋友,但因为白雪公主是女生,小矮人是男生,所以白雪公主每次洗澡和换衣服的时候都关紧门窗。

这样的讲解,带有趣味性,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当孩子模仿影视剧中男女搂抱的镜头时,父母也不要反应过大,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具体说法可根据孩子的个性来说,可以借助卡通人物来说,也可以从容易摔跤等安全角度来说。

但一定要淡化情绪,不要恐吓,也不要简单粗暴,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不做限定,优秀的品质不分男女

孩子明白了男女的差异,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之后,则需要鼓励孩子大胆锻炼自己的能力。

社交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和异性的交往。切勿因为是女孩子,和男孩玩耍便说是“不检点”这样攻击性的词汇。

优秀品质不应该有男女之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发展,重点在于父母如何引导。

如果孩子喜欢交朋友,那我们要做的,不是限定他必须和同性玩,而是教会他如何选择朋友,并且不管和什么朋友在一起,去哪里,做什么,都要提前告知父母。

3、父母相处,做好异性平等相处的榜样

生活处处是真理,有的地方,心有体会,却无法用语言传递,这个时候,父母的做法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

比如父母在家里秀恩爱的时候,可以趁机告诉孩子,这样抱抱的举动,要长大后谈恋爱的时候才可以有。

父母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孩子感受到男女平等、互相尊重,如此,孩子在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便能敏感感知到对方是否尊重自己,而自己是否要和对方继续做朋友。

我们要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都和成人一样,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感情。直接插手孩子的交友,反倒会因为孩子的不理解引起逆反心理。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都弥足珍贵,性别意识的培养亦是如此。

切不要折断孩子的翅膀,又责备孩子不会飞!

黛布拉·W·哈夫纳博士在《从尿布到约会》中说,“好的性教育课程不只是讲生理解剖结构和生育,也不仅仅是讲怎样预防少女怀孕和性传染病。性教育课程应该围绕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个人能力、关系、性健康、性行为和我们文化中的性。”


作者:Molly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异性   女儿   偏见   性教育   邻居   性别   意识   父母   男孩   男女   孩子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