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迷失了自己

有网友问我女儿是否在吃药?常常有网友向我倾诉自己不知道是否应该让孩子服药的困惑和迷茫。该服不服,担心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不该服选择服药,产生副作用和依赖?怎么办?

正巧我女儿近期主动提起自己关于吃药的想法,所以与大家互相探讨。

第一、我女儿的想法。

我女儿说在不影响肝肾功能的前提下,她愿意做一个终身服药的正常人。她说和朋友在省城租房同住期间,有好几次忘了服药,出现了心情不好、心烦意乱、心神不宁的情形。药物确实能帮助自己稳定情绪。

我女儿属于家族遗传,初次发病年龄不到十四岁,按专家说法,生物因素占主导地位,需要药物支持。

我女儿最近和我聊天说,确实原生家庭不当养育带给她很多伤害,但当时大多数时间还是活得兴高采烈地,并没长期郁郁寡欢。初二上期的时候,突然陷入情绪漩涡。她当时在一篇周记里写道: 仿佛有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从天而降,把她罩在里面,把她与现实世界隔开,周遭的一切突然变得虚幻、不真实起来。她一下子变得情绪低落,再也看不见阳光灿烂,无法欢笑。当时她本来下课时总和好朋友们嬉笑追逐的。可是当好朋友邀请她一起快乐玩耍,让她开心些的时候,她唯有摇头苦笑。

女儿形容的“突然”,是否就是基因觉醒,转换了女儿的情绪模式呢?不得而知。

第二、专家理论:

张进老师说: 药物治疗是对抑郁积极、直接的矫正 。当消极调整(休养生息)无济于事,药物治疗(积极调整)就登场了。

药物治疗跳过造成抑郁的原因(耗竭),试图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直接消 除“症状”。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是“对症治疗”,不是“对因治疗”。其目标是消除症状, “临床治愈”,并为心理治疗等其他疗愈方式赢得时间和空间。

药物治疗的优点:有循证依据,快速、省钱,可把握、可操作、可复制、 可验证、可重现,是相对最有把握的选择。所以,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

药物治疗的有限性: 目前的药物治疗不是精准治疗,需要试药,因此患者的症状并不一定能够消除。统计表明,药物治疗的应答率是60%,有效率是40%。 即使调整成功,如果不同步给患者补充能量,就相当于打强心针。即“治标不治本”,患者还是很容易再次耗竭,即所谓“复发”。

药物治疗是有效的,在很多时候是必须的,但其效果也是有限的。

药物治疗的确是“治标不治本”,有其适用范围。它是一个有效手段,不应抵触,也不必夸大。每个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选择是否以及何 时进行药物治疗。

打消对于药物治疗的疑虑 :一是“吃药不一定能见效”。二是“吃药有副作用”。三是“吃药见效慢”。四是“吃药不去根”。五是“吃药会形成依赖”。

药物好比拐杖,不是依赖 。一个人骨折,不能走路。这时,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稳往前走; 这根拐杖还不能轻易撤,要等骨头长结实了,再慢慢地、一点点地撤除;如果路况不好,就更得借力拐杖。

现实中,很多患者害怕药物成瘾,急于停药。 药物好比拐杖,不必像“戒烟”那样“戒拐杖”。应该是身体彻底好了而减药,而不是用减药来证明自己“好了”。 否则,匆忙减药,一旦复发,会毁掉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后悔莫及。

在以下情况下,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一、内源性抑郁症,生物因素占主导;二、急性发作,来势凶猛;三、病情严重,严重缺乏动力,无心无力做事;四、找不到合适的心理医生;五、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额心理治疗费用。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专家建议最好尽量延长服药时间,这样能减少复发风险。

张进老师讲课时说,当时医生建议他终身服药,说他药量小,对身体伤害小,终身服药可以防止复发。张进老师拒绝了,在服药五年后,开始减药,七年后彻底停药。但他也坦言,有时因为工作压力大,心绪不宁的时候,会主动短期服药。

第三、我的心路历程

女儿十四岁不到,被确诊为轻度抑郁症,医生建议不吃药,建议沙盘治疗。我当时并没抓住宝贵机会,及时学习成长改变。随着女儿逐渐好转,还奇迹般地选择遗忘。我以为自己已经完美解决了女儿成长难题,以后都是一路坦途了。所以,当十五岁女儿确诊重度抑郁症时,我比一年前更崩溃更绝望,完全乱了方寸。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觉得当时自己已经从衰到竭了。

连看了两家医院,医生都说很严重,让住院,让吃药。当时担心住院留下记录,影响以后升学就业,拒绝住院。万般纠结后选择吃药。三个月后,病情加重,无奈选择住院。四年多来,已经住院五次。每次住院,背后都有事故。大多数是因为和我发生争执,情绪不稳定的家长把小事化大,把大事变成灾难,导致女儿情绪崩溃到ZS的程度。

所以,当时选择吃药是有强烈功利心的:希望女儿早些康复,回归学校。希望女儿情绪稳定,好相处。毕竟每天鸡飞狗跳的日子,也不是人过的。

我现在回想:如果女儿没有遗传因素,我并不急于女儿复学,臣服心理疾病是慢性病,需要慢慢休养疗愈,是否可以勇敢地选择不服药呢?

听一位医生讲课说,药物治疗只能解决心理疾病三分之一的问题。关键是家长无条件地爱,改善家庭支持环境,帮助孩子调整认知。

所以,如果孩子没有遗传因素,孩子强烈反对药物治疗,家长的确没必要着急上火,和孩子在药物治疗上反复撕扯,破坏亲子关系,加重孩子精神负担。应该积极学习成长改变,改善家庭环境,给孩子补充心灵成长、人格健全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给孩子需要的尊重、接纳、无条件的爱、支持,帮助孩子疗愈创伤、调整认知,重塑思维模式。这是药物治疗不可替代,也无法解决的。

第四、网上信息

这是昨天一位有遗传基因网友的评论:

“如果我不是真的爱女儿,就不会在高三及时发现她已进入抑郁状态,就不能及时就医吃药,不能第一时间给她支持和鼓励,帮助她走过那段最低谷的日子,就没有后来她能顺利上大学与完全停药的日子了。

我庆幸我关注这一块,因为我自己也是有这种状态的人,太难受了,别人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会疯?会不积极,会害怕压力,哪怕一点点,会想去死!总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他们为什么不能想想,大脑生病的人怎么会想得跟常人一样?”

我从她的讲述中总结:有遗传基因的患者,必须接受药物治疗。人力完全无法抗衡基因的洪荒之力。

当然对于是否存在遗传基因众说纷纭。有的专家说无关基因,只是一种情绪模式的代际传递和影响而已。

群里有位老师是家族遗传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她现在恢复得很好,经历多次艰难复学后,考取公务员,还成为有能力帮助更多家庭的心理工作者。重点是她说现在自己活得比没生过病的人更幸福、更满足。因为失去过,所以更能珍惜,更懂得人生意义和取舍。看到这位老师,我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还有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文章,她说因为家族遗传精神分裂,弟弟在16岁时发病,她幸运一直正常。当时她弟弟出现严重的被害妄想、幻听症状,弟弟坚持不服药,希望用强大意志告诉自己一切都是假的,不要害怕。但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完全失控。网友说后悔没有及时正规治疗,导致不可逆伤害。

网上有网友反对吃药,也有支持吃药,有部分网友坦言自己私自减药停药,导致复发的教训。

到底该不该吃药?

本篇文章作为普通心理疾病孩子家长,非专业人士,认知有局限,不可能得到绝对正确的结论。目的只是为了引发大家积极思考,从思考中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孩子   心理疾病   拐杖   基因   症状   药物   患者   情绪   女儿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