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22银保理财大事件

理财经历两个“元年”;两热门险种紧急调整下架;银保监会出手整治理财和房贷转经营贷两大乱象。



辞旧迎新,复盘有助于更好地展望。2022年,国内银行和保险领域有哪些与你我息息相关的大事发生?

这一年,股债双杀。虽然年底绿码都“下岗”了,不少人的理财战绩还是一片“葱郁”。这一年,疫情防控政策多次调整,多家保险公司紧急下架包含新冠确诊责任的产品,很多“小阳人”理赔无果。这一年,个人养老金账户出炉,在年末掀起一轮全民养老投资的热潮……

同时,针对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乱象,银保监会的监管毫不懈怠。记者粗略统计,银保监会官网2022全年共发布近5800条行政处罚信息,其中银行理财和信贷业务成重点整改领域。


银行理财:资管新规实施和个人养老金出炉


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一年,银行理财和各类资管产品就迎来两轮冲击波。

2022年3月,银行理财市场爆发第一轮“破净潮”,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场持续大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较大的负收益。2022年11月,债券市场震荡下跌,银行理财产品再现大面积破净。

若是往年,银行理财不会跌得如此惨烈。正是因为资管新规打破了刚性兑付,传统银行理财告别保本保息。从前,底层资产波动的风险由银行兜底,理财产品净值表现稳定;现在,波动情况第一时间在净值中体现。

新规之下,银行理财业务正在加速脱离母行,由理财子公司独立运营(相关阅读:银行理财子公司茂盛生长),除了投资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低风险的货币市场产品,还积极参与股票等中高风险的权益类投资,以及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参与证券市场。

规则变了,而普通投资者的心态尚未完全转变,一年之中上了两堂生动难忘的理财“教育课”,在恐慌中等待或是赎回。(相关阅读:银行理财大跌,赎回还是持有)

值得一提的是,理财子公司为了安抚投资者以及自救,先后下调手续费率、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以降低投资者预期,从而提振市场信心。

南财理财通特邀专家卜振兴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市场波动是未来理财的常态,投资者要正确认识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不同市场的风险特点,如债券市场虽有波动,但风险整体可控,并有自我修复功能;而权益市场波动相对较大,但长期持有回报丰厚。

2022年也是个人养老金元年。4月,《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后,银行、基金、保险机构纷纷加码个人养老金布局。

自11月起,银保监会先后公布了参与试点的23家商业银行、11家理财公司,以及4家养老保险公司。截至12月25日,个人养老金银行账户开户人数超过1700万。

卜振兴预测,养老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会不断增长,成为养老三支柱的重要支撑和补充;产品形态会不断丰富,不论是期限还是投资资产类型都会更加多样;试点区域会不断扩容,覆盖更多人群。

财通证券研究报告称,养老投资应与日常投资相区分,主要目标是保障未来养老生活而非获取超额收益。据测算,2032年个人养老金账户规模有望达到2.3万亿,其中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分别为10%、35%、 25%、30%。

也有财经媒体认为,目前个人养老金每年仅有1.2万元的额度,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去甄选。整体来看,2023年应积极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


保险业紧急调整两大热门险种


2022年,因股债双杀、理财破净、定期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不少投资者将视线转移到保险理财,可长期锁定3.5%年复利的增额终身寿险(相关阅读:存在长险短做风险,一拨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要下架)成为保险理财的大热门。

不过,银保监会发文明确指出了增额寿险存在的问题:预定利率无限接近3.5%,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通过现金价值减保取现,存在长险短做风险,即保单回本期短、现金价值高,客户可短期增值套现,不利于保险公司长期资金管理。

于是,2022年5月底前,一批游走在监管边缘的中小保司增额寿险产品率先下架告别市场。但有趣的是,增额寿险市场反而掀起一轮新的营销高潮。因为在监管要求之下,后续同类产品收益和灵活性等都会受到影响。

2022年11月,银保监会在人身保险产品问题通报中再次提到,随着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受到市场关注,个别公司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所抬头。对于存在增额比例超过产品定价利率、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等问题的产品,立即停止销售。至此,又一批收益过高的增额寿险产品停售。

有业内人士告诉支点财经记者,“最激进”的几款产品被监管打压下去了,保险公司给的利益确实太高。不过,增额终身寿险的热度没怎么减,只是现有产品及后续新品的实际利益会稍逊色一些。

记者看到,近日太平洋寿险武汉公司某营销经理在朋友圈分享称,一边是持续降息,一边是刚兑3.5%的复利,增额终身寿险是未来利率的“天花板”。

卜振兴认为,下架调整的产品主要是面临合规方面的问题。保险理财产品本身具有期限较长的特点,投资收益表现相对稳健,可与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相互补充。

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险种同样“命运多舛”。2022年初,疫情在全国多地散发,正当隔离措施成为常态,火爆的防疫隔离险却大范围停售。究其原因,令人哭笑不得。部分产品因理赔条件苛刻,引发大量投诉;部分产品则是不赚钱反而赔钱,及时下架止损。(相关阅读:隔离险“赚”了个吆喝)

到了年底,12月7日,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新规发布,很多城市经历了一波大规模疫情的冲击,保险公司面临理赔高峰。许多购买了包含新冠确诊责任保险产品的投保者表示,核酸或抗原检测呈阳性后,赔付环节麻烦重重。比如,需医院开具的确诊证明,以及胸透、血常规等材料原件;甚至有人申请理赔后直接被客服拉黑……

很快,多家保险公司也紧急下架和调整这类产品。各地银保监局要求保险公司加快设计开发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责任险种,保障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救治和抵抗死亡风险。

银保监会出手整治两大乱象


银行业、保险业与消费者关系密切,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管,对行业乱象及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披露和处罚。

据支点财经记者粗略统计,2022年全年,银保监会机关、银保监局本级、银保监分局本级共发布50条、808条、4936条行政处罚信息。

上半年,6月2日,中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分别被罚460万元、430万元,这也是银行理财子公司首次领到监管罚单。同时还牵涉到母行存量理财业务,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被罚200万元、400万元。

从被罚事由来看,理财子公司大多是违反了“投资资产集中度超标”的要求,而母行则是托管不尽职等。

记者注意到,两家银行还存在“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的问题。部分金融机构不愿丢掉保本理财业务,进而延缓出清存量产品,导致整改或压降不到位。

下半年,10月28日,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和农银理财四家机构各因多项违规,共计被罚1040万元。其中,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存在的问题与6月被罚的两家银行如出一辙。

不只是理财业务,银行个人经营贷款业务也出现了百万级罚单。11月4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被罚500万元、460万元、260万元,涉及“个人经营贷款‘三查’不到位、个人经营贷款挪用至房地产市场”等相关违规情形,主要指向房贷转经营贷。

据了解,一些不法中介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以房屋作抵押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并有中介机构业务员表示,与银行有“长期合作”。

上海光明律师事务所付永生律师对支点财经记者表示,早在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要求严查空壳公司,不得因抵押充足而放松对真实贷款需求的审查。

记者注意到,这份通知还要求银行在内部管理上认真梳理经营用途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监控,严防内外勾结。

当前,房贷转经营贷问题依然突出。2022年12月,银保监会又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看似利率更优惠,实际却隐藏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等诸多风险。


记者 吴玲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养老金   寿险   疫情   子公司   保险公司   风险   记者   银行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