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成都东进重庆西扩,成渝“双城记”渐入佳境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至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迎来三周年。

作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承担着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任。

历经三年建设,成渝双圈到底交出了怎样的发展答卷?最近,四川、重庆两地都发布了双城经济圈建设成绩单。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或许可以是——成渝“双城记”,已渐入佳境。

经济总量站上新台阶

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成就,经济总量的变化,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维度。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7.4万亿元、增速8.5%,占全国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6.5%,两年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3.3%,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这组数据直观地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这样的发展表现,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的定位,构成了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成都宣布,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成都经济总量进入“两万亿俱乐部”。这意味着,成都站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全国第七座GDP超两万亿城市。

截至2022年底,中国内地七座GDP超2万亿城市,就有两座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也是成渝之所以能够被赋予经济“第四极”重任的一个重要注脚。

事实上,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至2022年底,重庆距离3万亿的门槛应该也非常接近了。重庆与广州的GDP排名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何时能够重回全国GDP“第四城”之位,也再度引发关注。

经济总量或许只是一个比较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衡量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能够直接标注一个地方在全国经济大盘中的分量。

如果把观察的视线放大就能发现,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中重庆之外的另一半——四川(多数区域都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于2021年经济总量也已突破5万亿元。

在去年8月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中,四川还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一道被明确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成渝双城经济圈能级的一种认可。

重庆、成都构建新的竞合关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最开始的“成渝经济区”,还是后来的“成渝城市群”,抑或是现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两大极核城市的重庆、成都,它们之间的竞合关系,对于成渝地区的融合发展而言,始终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重庆与成都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微妙来形容。一方面,两座城市可谓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彼此间的联系交往一直以来都非常密切。乃至于在一些外地人眼中,至今也容易把这两座城市搞混淆。不夸张地说,在全国的“双子星”城市中,重庆和成都可能是最具兄弟气质的组合。

但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趋同,以及在一些发展定位上的模糊性,两座城市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说是竞争大于合作。这使得两地在融合发展上的“内耗”因素,不容忽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要唱好“双城记”,深意或正在于此。近年来,从合作机制的完善到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再到产业等诸多方面的抱团发展,重庆和成都的“双城记”,已然奏响了新的序曲。

比如,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战略动向是,近年来成都持续实施“东进”战略,重庆则加速“西进”,两地相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此大背景下,两地各个维度的合作发展明显步入快速通道。如去年9月,《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合作项目事项清单》就囊括了34个合作项目事项,涵盖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社会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

以基础设施为例。备受关注的成渝中线高铁已于去年11月底正式开工建设,该标志性线路建成后,成渝双核将实现1小时内通达;国际班列方面,两地明确要共同在德国杜伊斯堡启动建设海外仓;跨境公路运输方面,两地已启动建设线下跨境道路运输集散中心……

此外,在产业上,两地也明确要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汽车产业方面,成渝两地已有超过130家零部件企业相互融入对方整车配套;在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方面,两地坚持规划发展“一张图”,合力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生产了全球66%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成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

在公共服务方面,重庆和成都之间也在加速破除一体化的壁垒。以最受关注的就医和住房政策为例,目前成渝两地已推进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放药平台共建,公积金贷款则实现了互认互贷。另外,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主城区及区县公共交通也实现了一卡通、一码通。

应该说,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重庆和成都这两座极核城市在诸多方面的距离都在加速拉近,彼此展现出了更强烈的抱团发展意愿和更高效的合作行动。

并且,合力之下,在产业、基础设施、改革试点等多个领域,成渝都联手拿到了国家政策的大礼包,尝到了相向发展的甜头。这也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合作示范以及更强的带动力。

“中部凹陷”加速破题

相对于前三大城市群,成渝地区的合作发展,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掣肘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在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之外,因为缺乏有力的次级城市支撑,而呈现出“中部凹陷”的状况。

过去三年,成渝地区在这个方面的补短板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从次级城市的发育看,目前成渝地区在重庆、成都之外,已拥有绵阳、宜宾两大GDP超3000亿的经济副中心城市,并且它们各自在科创和新能源产业方面,建立了比较突出的特色优势。可以说,成渝地区的发展引擎更多了。

而在川渝毗邻地区的发展上,过去三年更是有一批具有突破意义的大动作。

比如,四川广安划入重庆都市圈,建立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都可看作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示范样板,将为更多川渝毗邻地区的融合发展,摸索出更多的体制机制条件,从而有效缓解川渝连接地带发展水平不高,合作紧密性不足的现实尴尬。

在公共交通方面,川渝两省市间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通道已达20条。2020年4月至今,川渝毗邻地区陆续开通了20条跨省公交。这也给极核城市之外的地区抱团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实际上,弱化中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虹吸效应,构建更加协同、共享的发展格局,一直以来就是成渝地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过去几年,不管是毗邻地区发展呈现出的新气象,还是非核心区域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获得的新机遇,都预示着这个任务的完成按下了加速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目前来看,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一目标正在不断接近。

当然,着眼未来,无论是从宏观上的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诸多具体指标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真正挑起中国经济“第四极”的重担,依然还有很多路要走,有很多题待解。

前不久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就提出了一揽子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在强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实现更大突破;在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实现更大突破;在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深化毗邻地区合作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提升两地群众获得感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构建高效协同合作机制上实现更大突破……

要实现这些“更大突破”,必然需要“更大努力”。

海报设计 白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双城记   成都   重庆   双城   城市   渐入佳境   两地   经济总量   经济圈   地区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