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高悬!新一轮宏观扩张,关键还得靠老百姓?

文|杨国英观察


债务高悬,压力山大。


刺激经济,何去何从?


寒冷的天气,衰沉的经济,也不是全无是处。


至少,至少可以令人清醒或警醒。


最近,更多人开始警醒,开始担心未来,开始担心当下经济形势对未来的冲击——我认为,这是件好事。


这其中,事关可能性的冲击,近期被关注被扩散最厉害的,就是当下巨额的地方债务。


对地方债务的关注,最先是由贵州遵义最大城投负债156亿(没有及时偿还,最终展期20年)引爆的,没错,贵州遵义,就是盛产茅台酒的地方。


继而,有媒体进行盘点,并得出结论“2021年我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刚刚过去2022年,全国城投债的总规模可能已经达到65万亿元。”


无论是56万亿,还是65万亿,这个数值都是超级吓人的。


在惊吓之余,针对我国地方债务,我专门做了详细核实,事关常识和真相如下:


1,地方政府债务,其实分为两部分,一是“地方债”,二是“城投平台债”。其中,“地方债”相对规范,发行多少是需要省级政府批准,并向中央报备。


由地方政府成立的各级城投公司,运用各种手段举债形成的“城投平台债”,则相对灵活一些,也是这些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手段。


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和“城投平台”,而不是单指一种。


2,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超过70万亿,2022年大概率超过80万亿,更全面的口径,极可能已经超过120万亿。


一篇粤开证券的宏观研报显示,2021年,各地的“地方债”余额是30.37万亿,各地“城投平台债”余额是44.35万亿。


如此,两者相加,2021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74.72万亿。


在2021年的基础上,再结合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可以基本确定,2022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大概率超过80万亿。


注意,这还不是全部。


如果再计入地方政府各式各样的隐性债务,那么,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事实极可能已经超过120万亿。

(注:据IMF估计,2021年底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占比GDP比重在40%上下,也就是说至少40万亿。)


超过120万亿,这实在太很吓人。


这如果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也就意味着,全国每个人肩负地方政府债务接近10万元。


地方政府债务高悬,对2023年的经济,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波。


这至少意味着,2023年的经济维稳(抑或宏观扩张),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是靠不住的。


大疫三年,地方政府本就债务高悬、入不敷出,许多地方的公职人员不仅降薪了,甚至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再放任地方政府举债刺激?


2023年的宏观扩张,地方财政靠不住,那么,到底什么靠得住?


最终,只能靠中央财政和居民,当然重点是居民!


事关这一论断,简单普及一下经济常识。


一国要想维稳或刺激经济,关键时刻,必须启动宏观扩张,通过债务总量的扩张以支撑和刺激经济增长。


基于宏观扩张主体,真正有效的经济发动机,有且只有4个,分别为:中央财政、地方政府、非金融企业和居民。


现在地方财政债务高悬,宏观扩张指望不上,其实,非金融企业现在整体上也指望不上(除了国有企业),至少短期内指望不上——因为,一是现在非金融企业债务整体规模本来就比较高,高于欧美,与日本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相似。


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民企和外资而言,其2023年是否进入财务扩张,是否举债加大投资,关键是看市场预期,并不完全取决于政策指导。


那么,2023年靠得住的宏观扩张主体,在目前阶段,仅剩下中央财政和居民。


事关中央财政,我不做过多讨论。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基于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一盘棋(都涉及到直接或间接的政府信用),两者之间的内部腾挪空间是有的,但总量扩张的幅度应该是相对有限的。


所以,关键时刻,还得靠居民债务扩张。


当然,居民债务扩张,之于经济维稳最有效的,本质上还是加大消费,尤其是大件消费——简而言之,就是买车和买房。


所以,在经济遭受冲击的2022年,政策鼓励大家尽快去买车,这就不意外了。


所以,在经济还将遭受冲击的2023年,政策鼓励刚需尽快去买房,这也就不意外了。


当然,居民债务扩张,说到底也是有临界点的。


因为,在过去10多年,从2008年至2021年,我们居民债务占比GDP,整体上升已经超过44个点,从17.9%飙升到62.2%。


寒风凛冽,宏观必须刺激,债务必须扩张,


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


比债务扩张更重要的,永远是对未来预期的信心。


最后,再点评一些资本市场的新闻。


1,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录得逾一年最大周线跌幅25.4%,至1130点。


BDI是反应国际间贸易情况的领先指数,这个指数的一路走低,预示今年国际贸易情况会进一步下滑。


国际贸易的收缩,对包括钢铁、有色、粮食、能源等周期股来说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对严重依赖运价的航运企业来说,更是到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上一轮航运周期的鼎盛时间还是在2007年,从2010到2020年这十年时间,中远海控都没有再进行过现金分红。


市场好像早有预期,中远海控即便在三季度进行了大笔现金分红,市盈率已经低到1.3,仍然止不住股价进一步走低。未来可能好长一段时间都很难等到海运业迎来反转。


2,昨日,民航局长在工作报告中透露,疫情一来全行业累计亏损预计达4000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8家航空公司负债率超过100%。


疫情三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可谓是步履维艰,但反观航空公司的股价,疫情期间不仅没跌多少,甚至有些航司还大幅上升了。


按理来说,很多航空公司应该大幅下跌甚至很多航空公司濒临破产重组,跟之前的亚航一样。但中国的航空公司基本是由国资控股,导致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份较少,因此很少的资金就能稳住市价,甚至进一步把股价打高。


现在股价被大幅打高,严重透支疫情放开后的业绩预增,所以即便有疫情放开这个大利好,也难言航空股会有多好的表现,不排除利好兑现成利空。


3,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对乳企进行资金补贴,最大限度帮助乳品加工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要求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帮助养殖户,确保不发生“倒奶事件”。


河北省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当地奶牛养殖户,避免“倒奶杀牛”愈演愈烈。


但奶源过剩对乳品加工企业来说算是件好事,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而乳制品终端售价是不敏感的,因此乳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应该是上升的,尤其对于拥有品牌优势的乳业巨头来说。


但在二级市场,乳企跌了好长一段时间,无论是A股的伊利、光明还是港股的蒙牛、中国飞鹤等乳制品企业,只是最近才展开弱反弹,这还是因为疫情之后人们对蛋白质需求短期内高增。


导致乳业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新生儿的断崖式下跌,预计今年的新生儿出生数量只有800多万,可能只有2017年的一半。逐渐走低的新生儿出生率,才是限制乳品企业未来增长空间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债务   地方   乳品   航空公司   疫情   地方政府   老百姓   居民   关键   我国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