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察哈尔

到了新疆温泉县,听得最多的是“我们察哈尔”,那语气充满了察哈尔的自信与豪气、浪漫与坚强。“察哈尔”成了一面光荣和骄傲的旗帜,成了各民族团结和睦的信念。

温泉县城是一座只有约8000人居住的袖珍小城,整个县域人口加起来也只有八九万。别看人口稀少,这里的文化积淀却十分深厚,旅游资源也很富集。古墓葬、古民居群落、石人群、古岩画、古城址遍布全县。当地朋友建议我先看看城东南的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纪念塔。

7月,地面被骄阳烤得滚烫。冒着酷暑登上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纪念塔,鸟瞰温泉县城,红顶黄墙或红顶蓝墙的建筑错落有致,星罗棋布。城的北面是阿拉套雪山,南面是别珍套雪山。山上的雪像白色的帽子,在阳光下闪耀着雄奇的光芒。蓝天白云下林带纵横,卡昝河、温泉河就像两条金色的丝带,串起了美丽的城市和村镇,把独特的高原风光点缀得如诗如画。这座西域小城真的很静、很美!

纪念塔坐落在博格达山上,主塔有三层。“三”在蒙古族中是吉祥数,象征着美好吉祥。主塔高17.64米,象征着公元1764年察哈尔部从张家口西迁至温泉。主塔两边有8座小塔,分别代表察哈尔八旗。纪念塔下方有一组西迁戍边群雕,奉命西迁的官兵在大帅的统领下骑马挥师西进,铁流滚滚,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察哈尔”是“汗之宫殿卫士”之意,指大汗护卫军。在古代蒙古诸部落中,察哈尔部英勇善战,以“利剑之锋刃,盔甲之侧面”著称,曾造就“蒙古中央万户”的辉煌。清朝初期,察哈尔部被清廷编入八旗,征战南北,屡建奇功,深得清廷皇室信任。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两批察哈尔八旗官兵先后奉命西迁至温泉一带戍边卫国。

在纪念塔一楼展厅墙上,用镜框悬挂着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历史大事记。清乾隆年间,第一批西迁的察哈尔官兵分四队从张家口等地出发,携带2800匹马、1000峰骆驼及3万只羊,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为了让这些西迁官兵安心边塞,清政府拨出专款给每人发放银两,还帮助他们娶妻成家。第二批西迁官兵从济尔噶朗图塔拉启程,沿水草丰盛之地“徐徐而行也”。他们在途中常常迷路,断水断炊断牧草,千难万险,艰苦卓绝。到达目的地时,他们衣衫褴褛,牛羊损失大半,溃不成军。传说当时清政府曾向官兵许诺,在边疆守满50年后,可以返回故里。远离故土的察哈尔官兵,无时不思念他们的故乡。凝视着宏伟的西迁群雕,我仿佛听到那首《察哈尔八旗》之歌:

徐徐升起的太阳,在一片朦胧的烟霭里。我们的故乡察哈尔八旗哟,不知离这儿有多远。

冉冉升起的太阳,在一片弥漫的云雾里。咱们的故乡察哈尔八旗哟,不知离这儿有多远……

歌声是那样深情真切,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或许是故乡离得太远,抑或是博尔塔拉太美,这些察哈尔人渐渐断了思乡的念头,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与这儿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迁徙可谓家常便饭。然而,这次察哈尔人的迁徙却是划时代的,因为它是由朝廷亲自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大规模进行的,其宗旨是屯垦戍边,维护边境的安宁与和平,与其他为了生存而自由迁徙的活动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可贵的是,这些戍边卫士在艰难的岁月中不仅守住了这片美丽的国土,而且传承了生生不息的大中华精神。今天,这种精神基因仍在戍边官兵中发扬光大。

在北疆,我有幸采访了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戍边部队。营区绿荫无边,老兵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栽下的榆树和白杨遮天蔽日。“这些树木是老兵们种下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象征,我们作为戍边的传人,一定要精心守护,一棵也不能少。”团长说。

第二天趁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我背着相机去拍了一组白杨。树上自然形成的图案有的像人的眼睛,傲睨世间万物;有的像寿星老人,阅尽春夏秋冬;有的像神仙下凡,向我们昭示高原上的古朴神秘。它们手拉手站成排,树冠衔接处留下一线青天。多像察哈尔那组英雄的群雕,又多像那些身着橄榄绿的将士。他们传承着察哈尔英勇不屈的精神,用生命和热血戍边卫国。这里小至一棵树、一棵草、一朵花,大至一座山、一个敖包、一条河流,都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和血性,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随风飘荡,在广袤的草原上生根开花结果,生发出一片又一片美丽的景象。无数生命在这里起锚,向着金色的太阳歌唱。

位于中哈边境阿拉套山脚下的阿拉山口边防连,被称为“风口第一哨”。2021年,阿拉山口边境旅游区(含阿拉山口边防连)被命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我们去的时候正是炎炎夏日,气温高达40摄氏度。公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除了稀疏的骆驼刺什么也没有。连队的哨所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在营房左侧的山丘上,卫士们用山上拣来的白色砾石镶嵌成“祖国万岁”四个大字。营区右侧有一座“英雄山”,山上有14个人物雕塑,其中11个是全军英模,还有3个是本连队的。连队入口处有一犬牙形巨石,上面镌刻着“风口第一哨”。那字的落款很潦草,看不清是谁所书,而“风口第一哨”这五个字却潇洒如流,遒劲有力,透露出军人的英武之气。

营区呈长方形,围墙采用女儿墙的设计修建。女儿墙是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古代有敌人来犯时,守城士兵用这种齿形矮墙来掩护自身。我也听过坊间说法,女儿墙为阴,攻城者为阳,用女儿墙抵挡来犯之敌,能起到以阴遏阳、以柔克刚的作用。或许,“风口第一哨”的围墙已经失去了古老的作用,但墙上的一砖一石依然是祖国钢铁长城的构成。营区正面墙上嵌着浮雕中国地图,那上面标着北京和“风口第一哨”的位置。从地图上看,“风口第一哨”在“雄鸡”的尾巴上,只隔了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异国。地图两边挂着一副对联:“祖国在心中,故乡在梦里。”戍边卫国的游子无论走多远,心里始终装着一个“大家”——祖国,也装着一个魂牵梦绕的“小家”——故乡。他们懂得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只有守好“大家”,才有安宁的“小家”。

天很热,风却很大。当地朋友说,这儿一年四季最不缺的就是风,风力最大时有十四级,刮得昏天黑地。战士们上哨时得手牵着手,稍不留神就会被风刮倒。在每年的新春晚会上,“风口第一哨”都会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拜年。戍边将士把祖国装在心中,祖国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从察哈尔人到今天的戍边卫士,他们是捍卫祖国边陲的刀剑,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走出“风口第一哨”,我耳边再次响起察哈尔人那高亢悠远的歌声:

歌声从远古飘来,应征西迁边关。镇守边疆越百年,保卫国家意志坚。啊,忠诚的察哈尔人,卫国戍边的战斗者、英雄史诗的创造者……(作者:陆令寿;编辑:杨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察哈尔   山口   女儿墙   阿拉   蒙古   纪念塔   营区   风口   官兵   祖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