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案-二陈汤治手臂抽搐症


清朝文人沈大成曾经患左手手指抽搐症,病情持续加重,从手指一直蔓延到了肩部。

为此沈大成看了多位医生,有说是“血不荣筋”所致,有说是“风淫”所致,还有说是“老而虚气,血将竭也”。

开方吃了六七十付,用药大多都是党参、黄芪、地黄这些补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以致形销骨立,连饭都吃不下了。

沈大成有一位朋友叫陈退山,他听说了沈大成的情况之后,就请他的族人陈洪璋为沈大成诊治。

陈洪璋看过之后说:“这是痰湿客于脾胃所致,脾虚易生痰湿,而脾主四肢肌肉,痰湿困阻就会出现这样的疾病,越是滋补,阻滞就会越厉害,到最后脾胃损伤不能进食。如果不用攻法,就不会起效。”

于是陈洪璋为沈大成开了二陈汤加硝石,吃了四付,病就好了一半。去掉硝石,再服用六付,病就完全好了。

明代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奠定了温补学派的理论基础,其后直至清代前期,医家多用温补,而少用攻伐。

后来在乾隆年间,京城一场大疫,医者用《景岳全书》的治法,“十死七八”,而有医家重用寒凉的石膏,疗效显著,活人无数。

自此开始了对张景岳以及温补学派的讨伐,当时许多有名的医家,例如陈修园、叶天士等,都认为张景岳“惟讲阳气为主,而用热药补塞,聚精会神,著意深毁前贤,自以为高出千古,炫惑后人,致近人俱以热药治病。”

沈大成的病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时期,当时的医生大多认为沈大成的病需要温补,而唯独陈洪璋看出是痰湿为病,需当化痰祛湿。

医学理论的发展是渐进的,在张景岳以前的金元时期,医家大多认为疾病多由火热而来,惯用寒凉药物,至张景岳时已成弊病。

张景岳为矫正时弊,大力提倡温补,并著书立说,提供了温补学派的理论基础。

明代处于小冰河期,自元朝开始就气候转冷,灾害频发,粮食减产,明朝的灭亡就与频繁的自然灾害不无关系。

当时的疾病大多为虚寒、虚劳之证,张景岳的治法在当时疗效显著。

但是在清代,气候逐渐稳定,随着多种外来粮食作物的传入,粮食增产,虚寒、虚劳之证减少,而温燥之邪盛行。此时再用张景岳的温补之法已经不合时宜。

由此可见,疾病的治疗不能被惯性所主导,应当详查体脉,不能把“辨证论治”只放在口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硝石   虚劳   医家   疗效显著   寒凉   脾胃   学派   明代   手臂   说是   古代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