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访古」-风穴山佛爷洞!传说中的开元精舍所在地


『汝州访古』——风穴山佛爷洞!传说中的开元精舍所在地


刘孟博/文

郭广杰/配图


佛爷洞民间俗称古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二十里许米庙镇白马石沟村西的山涧旁,清康熙《风穴志略·景迹》卷上记载曰:“古风穴寺:今寺东三里许,有古殿三楹,面对东峰。峰下涧水潺涣,清机洒然,嘗有僧习静於此。相传为古风穴寺,或以为即贞禅师开元寺,碑记莫考。”据当地村民介绍,传说佛爷洞所在地原为唐代高僧贞禅师初到风穴山时的驻锡之地,后人曾于此建有佛殿三间以作纪念,民国时期,当地尚有遗址可寻,后因拓宽道路被毁。现今的佛爷洞,则是当地村民于2017年利用废旧窑洞改建而成,规模虽小,却香火不断,时常有香客前来进香祈福。


贞禅师(642年 725年),俗姓张,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年弱冠,秀才登科,知名太学。因认为儒家非正谛,文字增妄想,而载顾华宗,弃儒从佛。“遂受衡阳止观门,居于洛阳白马寺。口不绝诵习,心不离三昧”。其后贞禅师来到汝州开元寺驻锡,“又以为喧者起之本,静者定之缘”,离开闹市,在州北十八里处的风穴山麓,掘土为室,名曰:“开元精舍”,以为清修之所。贞禅师住山后以戒律严谨,修持精进,而声名远播,僧俗皈依者甚众。“前刺史、故丞相齐公崔日用,吏部尚书李暠,皆顶奉山宇,斯岂弘道欤!”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九月十八日,贞禅师示灭于开元精舍,其门人弟子宗本等人收其舍利,于开元二十六年择昔人卫大丑重建之香积佛堂旧地,为其营建舍利塔院。自安奉贞禅师舍利之后,众弟子结庐塔侧,传习梵呗,而渐成丛林。五代虞希范所撰《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云:“开元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行化於此,溘然寂灭,示以阇维。由崔相国、李使君名暠与门人等收拾舍利数千粒,建塔九层,玄宗谥为‘七祖’,塔今见存焉。”(崔相国即崔日用,逝于贞禅师之前,虞希范可能是对塔铭有误读。)


关于贞禅师被唐玄宗追谥为“七祖”,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他是衡阳慧思门下的天台宗传人,即天台宗第七代祖师,因此后人将其墓塔称为“七祖塔”,而随后流行的天台宗九祖相承之说,却将贞禅师摒除在外。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麻天祥在《汝州风穴寺考——兼论荆三林先生对风穴寺研究的贡献》一文中,对贞禅师的身份有过考证,颇有见地,值得关注,爰节述其说。“此前有学者谓之天台七祖,余始终存疑。查遍历史文献,也未能找到些许证据。其一,现存风穴寺的资料明确说其“弃儒归禅”,并反复称之为“贞禅师”,足见其属禅宗一脉。虽然有“袭衡阳三昧”之说,这也是禅门弟子汲纳众流的特征,尤其是对天台思想的汲纳,风穴延沼亦如此。其二,贞禅师(公元641 739年)与神会(公元684或667 758或760年)、普寂(公元651 739年)为同一时代中人,他们都曾被尊为七祖,无论挂在顿门,还是依傍渐门,自谓七祖,或被门人、信众传为七祖,最后被朝廷谥为七祖,亦无不可。其三,慧能门下有十大弟子,有名字可考者多达三十四人;神秀门下更是如此。贞禅师与他们或许有缘,或者攀援,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四,开元寺显然不是天台宗的道场。当时洛阳中原一带正是顿渐交争、南宗北伐,禅风弥漫之时,甚至到武宗灭佛之后,宣宗广兴佛法,依靠的都是禅僧,如被尊为国师的知玄法师(悟达)也是禅师。总而言之,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与其说贞禅师是天台祖师,不如说是禅门耆宿。”


贞禅师作为一代高僧,缘何会事迹失详,这主要是相关文献史料的大量亡佚所致,在目前已知的史料中,除开元二十六年缑氏县(今属河南偃师市)尉沈兴宗撰写的《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尚珤塔铭》,为后人揭示了贞禅师的部分生平外,其他的原始史料几乎都已不存。现今《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尚珤塔铭》原石,亦不知下落,不过好在传世古籍中对其有所收录。清康熙十二年,郡人任枫编纂的《风穴志略》,为已知的最早记录。其后成书于嘉庆十年的《金石萃编》卷八十三,及成书于嘉庆十九年的《全唐文》卷三二八,对此塔铭亦有收录。三者相较,《风穴志略》所收录存字最多,《金石萃编》所收录,较《风穴志略》收录略详,惜缺字十四处,另全文中有五字与《风穴志略》收录有异。


唐开元二十六年七月,缑氏县尉沈兴宗所撰《大唐开元寺故禅师贞和上珤塔铭》曰:“禅师讳贞,兹郡京兆人也,俗姓张氏。自轮奂规唐,貂蝉蔚汉,姜宋算齿,袁杨肯伦。师泛浪知清,依林择茂,将挥圣性,载顾华宗。年弱冠,秀才登科,知名太学。已为儒家非正谛,文学增妄想,故去彼取此,而为上乘。因亦既从繬,遂受衡阳止观门,居于洛阳白马寺。口不绝诵习,心不离三昧。孚妙察之慧萌,刜赖耶之浊种,庶灭裂有为,千盘无生焉。后隶此郡开元寺,又以为喧者起之本,静者定之缘,利缘舍起,故復居此窟。茨庑药蔬之妙受,溪篁甗挒之胜尘,可略言矣。前刺史、故丞相齐公崔日用,吏部尚书李暠,皆顶奉山宇,斯豈弘道欤!然而展熊轼抵龙宫,纡紫绶,稽䊷秩,足以惕凡庶之见闻,兆昏蒙之回响。尔以开元十三年九月十八日示灭於开元精舍,春秋八十有四。”


同时清代汝郡名宿罗衍畴,曾收集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贞禅师传说故事数则,整理为《书贞禅师开山轶事》一篇,并刊刻成碑存于寺内,供香客游人了解贞禅师之弘化事迹。


清咸丰八年九月,罗衍畴所撰《书贞禅师开山轶事》曰:“贞禅师,京兆人。唐开元间来汝,于城北十八里,喜其山水幽僻,可为卓锡地,因叠石覆茅,仅以蔽体。时山有虎患,村民劝使他徙,师笑谢之。是夕即有二虎伏师足前,师以手摩之曰“汝欲皈依我乎?佛道戒杀,此后不宜噉人。”虎辄点头会意,嗣后,师每持钵出,一虎居守,一虎导行,远近神之。太守某闻师高行,入山造访。师方趺坐,虎瞑伏不动。见守至,师起叱虎曰:“有客且去。”虎即弭耳退出。较善觉之大空、小空又何以异?守与师接谈之顷,颇契机要。因慨然以建刹为己任。兼之众士倾风辇金而至,一坞白云遂成福地矣。师常收得子数斛,随手掷之,祝曰:“他日梵轮不坏,法印永传,当令柏生满山。故至今山中古柏郁郁葱葱,然此亦嚼杨枝植地即生之义也。出山五里许,田畔有巨石如卧牛状,趋耕者不以为便,移置他所,其家得祸不测。寺僧有识者曰:“此贞禅师稳钵石也。盖师初来时置钵其上,石之得名。”以此舁归原处乃安。戊午八月,予游此山,与体元上人偶谈及此,而创始之碑荡然无存。想因沧桑迭变,久付劫灰矣。然体师丛林宗主传闻,有自必非风影捉摸,妄为此言。至当日太守,亦所谓大护法善知识也。而传者轶其名字。惜哉!”


罗衍畴收集整理的贞禅师开山轶事数则,可谓充满奇异色彩,此类情况其实并非孤例,在南朝梁僧慧皎所撰佛教史书《高僧传》中便大量存在,读者若简单地把僧人神异事迹视为迷信故事,轻易用世俗理性否定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内涵,是不足取的。著名国学大师汤一介在其父汤用彤校注的《高僧传》“绪论”中曾提醒读者说:“慧皎生于千余年前,又为一佛教信徒,所作《高僧传》难免宣扬其宗教之信仰,夸大僧人之作用,多载迷信故事,此故不取者也,读者当知。”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许展飞博士则在《论《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一文中曾总结到:“《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大量存在,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传播社会现实的反映。佛教初传,士庶对佛教颇感陌生,佛教神通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正如佛教教义与老庄玄理之相通,弘法僧人一边采用“格义”的方法,用中国的固有观念配以外来佛教思想,以弘传印度佛教思想,一边用神异手段来吸引众生。僧人制作并宣扬一些佛教神异故事,在当时科学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效果十分显著,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的早期传播与其说是靠佛理感化人心,不如说是靠“神异动颛愚”,佛教教义在神异色彩的笼罩下得以初步传播。因此,慧皎在《高僧传》中,按照僧人德业对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程度,排列十科顺序时,把“神异”科列为第三。正确认识《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佛教的发展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开元   精舍   京兆   天台   神异   佛教   汝州   禅师   佛爷   僧人   高僧   传说中   事迹   所在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