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脑梗是怎么发生的?您的风险如何,预防的关键要点有哪些?

一说起心肌梗死、脑梗塞,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作为最常见的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它们在临床上表现出的一大特点是:发作突然、迅速恶化。

很多时候,前一刻都还一切正常,但几小时甚至数分钟以后,病情就可以进展到极其危重甚至濒临死亡。再加上,近年来,与猝死有关的新闻报道频发,尤其是在中青年人群当中越来越多见。因此,不少人都会担心,像心梗、脑梗这样的严重问题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心梗、脑梗究竟是怎样发生的?通过分析这个过程,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有多大;以及,应该如何预防。

不同部位 相同的问题

不论是心梗还是脑梗,其核心问题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之上,出现了急性的血栓栓塞。“心梗”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以后,所导致的心肌组织的梗死;而“脑梗”则是为大脑供血的脑动脉被血栓堵塞以后,所引起的脑组织的梗死。

那么,好好的血管里面,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血栓呢?

事实上,在一段完全健康、内皮完整的动脉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然而,一旦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当已经“长出”较大的斑块时,血栓形成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最常见的情况,是已经造成血管明显狭窄的不稳定斑块,突然发生破裂,使得血液当中的血小板迅速聚集在这里,形成急性血栓,进而引起心脏或大脑的血流中断。

简单来说,心梗、脑梗并不会“莫名其妙”地发生,一个重要的发病基础其实是动脉粥样硬化。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核心过程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所谓“坏胆固醇”)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

不过,胆固醇的异常并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唯一原因。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其他危险因素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在血管内皮的功能和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的前提下,即便胆固醇水平升高了,也不一定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不过,当糖尿病对血管造成“侵蚀”、高血压对血管造成“冲击”以及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血管造成“毒害”以后,哪怕胆固醇水平并不高,也依然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这也就是为何,除了血脂异常以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等等,均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哪些人群 风险大?

通过前面的内容,相信大家不难理解,不同的个体发生心梗和脑梗的风险其实也是不同的。

医生一般会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级,有的人属于“中、低危”,有的人属于“高危”,还有的人属于“极高危”。

一般来说,所谓“极高危”的人群,主要指的是已经确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这里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所包括的范围是比较大的,那些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重要血管出现严重狭窄(狭窄 50%)的疾病,基本上都属于这个范畴。

比方说,冠心病、心绞痛,就是冠状动脉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出现了严重狭窄;

再比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往往是大脑动脉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还有,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颈动脉以及下肢动脉的严重狭窄,也都属于这个范畴。

像这种已经存在严重狭窄的动脉血管是最容易被堵塞的,因此,“极高危”人群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最高。

而风险仅次于“极高危”人群的,是“高危”人群。

第一,2型糖尿病患者就属于典型的高危人群,这是因为糖尿病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并不亚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它也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第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4.9mmol/L或总胆固醇水平 7.2mmol/L的血脂异常患者,也属于高危人群。血液当中的胆固醇一旦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往往对血管的损害会非常大。

第三,检查发现体内存在明显的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或“易损”斑块的这类患者,也至少应该被视作为高危人群。(有时候甚至被视为极高危)

高危人群发生心梗和脑梗的概率尽管比极高危人群要相对低一点,但是,依然需要大家对此保持充分的警觉!

而除开极高危与高危人群,大部分血压、血脂、血糖只是轻度升高、体内没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迹象的这些人群,则主要属于“中、低危”。

一般,中、低危人群突然发生心梗、脑梗的可能性并不大!

有效预防 关键要点

既然,不同的人群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不同,那么,毫无疑问,预防所需要的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中、低危人群,应该以保持健康的饮食与作息习惯、加强运动锻炼为主要的预防手段。假如血压、血脂或血糖等指标有轻度异常,可以适当借助药物来把这些指标给降回到正常范围。

只要能够坚持做好这些,那么,中、低危人群一般不需要太担心心梗、脑梗的问题。

与中、低危人群不同,高危人群在预防心梗、脑梗的时候,则不仅仅是把相关指标给降回“正常范围”就可以了!

比方说,2020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把血压给控制到130/80mmHg以内,而不仅仅是降到“140/90mmHg”。

再比如,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指出:高危人群不能只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3.4mmol/L以内,而是需要进一步降至2.6mmol/L以内。

还有,对于颈动脉上存在“不稳定”或“易损”斑块的人群,《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的建议是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 1.8mmol/L”

简单来说,风险越高的人群,越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住血压、胆固醇等重要指标。

而风险最高的极高危人群,往往在重要血管上已经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要想大大降低这部分患者的心梗、脑梗风险,所需要的治疗措施则更多。

首先,需要通过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技术或者搭桥手术等外科手段,及时解除血管内的狭窄、恢复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及时遏制住动脉粥样硬化的继续发展,也是降低心梗、脑梗风险的关键。这主要体现在更为严格的胆固醇控制目标上。

2019版《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提出:极高危人群应该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至少降到1.8mmol/L以内

2020版《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更是指出:在极高危人群里,还有一类风险更高的“超高危人群”,这些患者需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给降到1.4mmol/L以内,甚至是小于1.0mmol/L

除此以外,对于极高危的人群而言,还有一项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这就是“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心梗和脑梗的发生,其中关键的一步是血小板在斑块破溃处的聚集。

因此,通过药物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减弱血小板的聚集能力,也是预防心梗和脑梗的重要一环。像阿司匹林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不过,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已经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阿司匹林这类药物。有些人在吃了阿司匹林以后,心血管的获益并不明显,反而会大大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只有心血管风险达到一定的程度,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不过,毫无疑问,极高危人群一般是需要这类药物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2,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5月 第18卷 第5期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3卷 第4期

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年8月 第50卷 第8期

5,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4月 第48卷 第4期

#健康真知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风险   发生   脂蛋白   血栓   胆固醇   动脉   狭窄   血脂   血管   要点   人群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