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高新区:强化科技合作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9日讯 近日,东营高新区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共建产业学院、信息互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新型合作机制。

东营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合作,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先后与20余家高校院所、油田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汇集各方科技资源,推动更多创新要素向辖区集聚。

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一是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东营高新区作为全国石油装备研发制造、高端油服的区域高地和前沿阵地,积极承接科技部“南北互动”、“东西部科技合作”任务,与大庆、克拉玛依高新区等产业互补性强的石油产业优势园区开展合作,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人才智力交流互动和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探索南北互动和东西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和科技合作样板。

二是建成高能级科技合作平台。围绕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产业链,先后联合全国6所石油高校组建了“中国石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共建青岛大学东营研究院、松山湖(东营)先进节能技术与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产业科技合作平台,举办产学研活动百余场,促成科技成果项目落地50余项;依托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与国内外院士、知名高校院所展开合作,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0余家,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7人。

三是举办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开展“十校百企”科技成果直通车系列活动,举办“东营·海外留学人才石油装备产业对接洽谈会”“西南石油大学直通车”“智能制造与信息化对接活动”“四川大学技术交流会”“2022年泰山科技论坛”等科技合作活动30余场次,推动上百项科研成果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

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激发科技研发活力

一是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围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在航空航天、能源环境、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其中,万邦石油依托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东北石油大学合作的“聚结旋流耦合强化分离工艺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成功申报本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德仕能源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合作的“二氧化碳驱油提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胜利泵业与山东大学等单位合作的“高性能大功率潜油永磁直驱电泵系统研发及工程化应用”两个项目成功入选本年度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截至目前,实施科技合作项目50余个。其中,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6个,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5个,共获省级以上资金支持5000余万元。

二是充分发挥创新基金作用。用好山东省科学院—东营区协同创新基金,与山东省科学院合作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0个,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问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其中,永利精工“面向高端油井管的智能制造车间项目”实施后新增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800万元,其中高附加值特殊扣产品占产量80%,主要客户均为世界500强企业。

推进油地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一是探索油地合作路径。依托东营石油技术与装备产业研究院,推动油地人才“金桥工程”实施,建立“企业需求库”、“油田专家库”,实现入库专家67人,征集技术需求54个,促成德仕集团、永利精工等22家地方企业与38名油田高层次专家进行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8个,6名专家签订《“揭榜挂帅”项目攻关协议》,12名专家到岗开展技术攻关。油地联合开展“金桥工程”专题培训班,成立“金桥工程”俱乐部,依托广域党校打造“金桥驿站”,常态化开展产才对接和技术交流。

二是建设油地合作创新平台。由中石化胜利工程公司和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山东省海洋油气钻采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筹建,成为全省唯一的海洋油气装备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中石化胜利工程公司培训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运营,实现油地产业共育、人才共用,打造石油技术服务与装备领域高端人才集聚地。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东营区融媒体中心 王静静 东营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东营   科技合作   高新区   山东省   高地   区域   石油   装备   产业   项目   人才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