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当妈59天,差点疯了

一个女人,成为母亲,宛如变了一个人似的。




闺蜜昨天打电话过来,语气缓慢且镇静:娃出生的第59天,突然间感觉不爱队友了,但也不恨,就是突然间不知道家庭的意义,这日子过的是什么……很想逃离。


全是队友的问题吗?


不知道。


闺蜜说自己全职在家带娃,要操心孩子的所有事儿,孩子哭了,是饿了还是尿了;孩子突然不吃奶,是吃饱了还是不喜欢亲喂了;孩子睡了,时不时就要进卧室看看,会不会醒了,会不会哭了,快强迫症了;孩子皮肤发红了怎么回事儿?某块地方起皮屑了怎么办?


有时候,终于下个楼透口气,不是被孩子外婆电话叫上去喂奶,就是自己控制不住的担心孩子醒了是否需要自己。


自己因为娃的每一点变化而欣喜,也因娃的每一点异常而整夜焦虑心惊……而这些,队友全都不能亲身感受,他白天要上班,晚上跟他叨叨这些,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觉得他进入爸爸的角色很慢,跟自己完全不同步。



但要说只有自己一个人育儿,对他也不公平,毕竟他没什么社交需要,也没什么嗜好,下班就陪娃,周末跟着一起带娃,确实除了工作,时间都给了她和孩子。


所以上周末闺蜜半夜起来喂奶,看到队友在自己房间熬夜刷手机,一口老血就梗在喉头了。


心里那个气啊,自己熬夜带娃都熬麻了,想睡个好觉都是奢侈,他呢?竟然熬夜刷手机?!要知道自己手机里光顾最多的APP就是闹钟和计时器!


就很愤怒。


但这火气要是撒在他身上,似乎理由也没那么充分。队友确实不是家里绝对的反派,他上班加班,回来带娃,也没那么轻松。


到底是憋住了,啥也没说。


可负面情绪光靠憋是憋不下去的,长时间没有排解出口,又开始向内怀疑。



。。。


听了她的困扰,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姐姐,你莫不是被小婴儿控制了吧!”


每条抱怨都与孩子有关,孩子在身边时,妈妈做不了自己,确实没有时间;孩子不在时,妈妈也做不了自己,除了时间,心也系在孩子身上。


没有时间思考与自己有关的事,随时跟着孩子的需求走,孩子在不同时段,哭声长短,妈妈就要上演一遍“望闻问切”,担心得睡不好,吃不下…也得吃,时刻为她妥协,生怕自己一个没做到位,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


连带着孩子对自己的牵制都要辐射到娃爸身上才算完,一看娃爸没像自己这样受影响,甚至要迁怒。


队友要真做得不称职也就罢了,但听她描述,她也觉得队友该做的都做到了,结果还是频频不满。


这不就是被人类幼崽控制了吗?


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一切都不是娃妈的错。产后身体激素水平一时难以恢复,整宿整宿地起夜喂奶导致神经衰弱,把人变得敏感易怒简直不要太正常。


队友会察言观色会来事儿的可能还好一点,队友木讷些,像我闺蜜家里那位,时间一长恶性循环,娃妈产后抑郁等心理疾病也就这么来了。



矛盾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当然不能解决孩子了,又塞不回去。


英国作家卡斯克在《成为母亲》中说:“这是一间小牢房,一个没有可能性的地方。”,描述的就是这种窒息感。


也幸亏她是找我这种暂时还没当妈妈的人倾诉,否则少不了一顿“常言道”“过来人”“孩子大点就好了”“都是这样的”……加深这种窒息感的轰炸。


我开始开导她,把你当下的感受说给你队友听,要细细的描述,平心静气也好,大声喊话也好,抹眼泪也好,就要打直球,你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要怎么说,唯独憋着不能解决之。既然你队友不是全能奶爸的类型,也要做好他无法分担更多的心理准备,毕竟大多数女性决定要娃,确实要在一定程度上单打独斗,别人帮不上忙,这不是道理,我也不想这样,但这是现实,一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现实。


除了坚强,也要抵抗自我感受给旁人带来的情绪勒索(“情绪勒索”FOG是心理学词汇,用在这里有点重,远超我本意了,我让闺蜜意会就好)更要学会抵抗孩子的需求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勒索,没有谁是无差错长大的。




和大家聊聊我自己,“血淋淋”的例子。


我可能就是比较典型的,处处是差错长大。10岁前,我爸妈没什么时间教育我,10岁以后我去读寄宿学校,有很多做人规则、思考方式,快30岁通过自学才懂。到现在,身上仍然存在几个的错误思维惯性,很难改变。


比如韧性比较差,很难长久坚持做一件事,工作之后才知道如何专注。也不太懂处理冲突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后来跟从小在北京上学的表弟聊天,才知道这些技能在他学生时代就掌握了,原来“内卷”早已开始。


比如特别害怕大吼大叫,不能忍受消极的氛围,所以跟别人相处总是忍不住观察别人的情绪,也会主动充当“开心果”,非常敏感。


比如多少沾点“讨好型人格”,队友在家拖地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坐着玩手机了,只能找点活儿干,不然心里不踏实;反之,我干活的时候,他就在沙发上心安理得打游戏,从不觉得有什么,关键是我也不觉得有什么。


再比如,一跟队友吵架,我就有强烈的想自残、想自杀的感受,假如我消失了,就不用承受这种充满暴力和消极的情绪了。直到我跟其他姐妹聊天,她们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居然是想着对方消失……对啊!恍然大悟。我是有点抑郁在身上的。


好在我们夫妻吵架频率不高,保住一条命。(狗头)


这些确实跟我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尤其是讨好型人格与抑郁倾向,在我这已经形成应激反应,我觉得很大原因,就来自我妈对我的情绪勒索。



我妈李女士,典型相亲结婚的妇女,恰好是不幸福的那一类。站在同为女性的角度,简直是遇人不淑、不知止损、频繁抱怨的综合体。


李女士乡村儿科医生一枚,接外公的班,掌管一大家子的财政大权,长得还行,属实条件不错。反正不知道为啥就看上我爸,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伙儿,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不勤快还爱喝酒。


就相亲来说,这媒人干的不合格。也不知道李女士图啥,难道是图年轻的肉体?


确实我妈大我爸三岁。


结了婚,生了我,俩人矛盾也基本围绕以上关键词“不干活”“爱喝酒”,加上东北剽悍的民风,吵架时气运丹田般的大喊大叫。


一般是我妈起头,我爸结尾。后来他俩已经习惯到,上一秒在吵架,下一秒就说正事了。


他俩是发泄了,爽了,倒霉的就是我了。他俩每次吵,我就害怕,也不是恐惧,而是难过,极度讨厌消极的氛围,然后我就哭,再然后我妈也跟着哭。



时不时的我妈就跟我抱怨,“看看你爸,你可得好好学习,以后可不能找这样的,妈多辛苦啊!”


次数多了,我就叫她离婚。但李女士问了我一个答不上来的问题,“如果我给你找了后爸,对你不好怎么办?”


伴随着我的沉默,她一定会再接上下一句:“要不是因为有你,我早就离婚了。”


嗯,母女谈心每回都是这么个标准结局


我的姨们也经常跟我说:你爸这样那样,咋咋不行,你可得心疼你妈呀!


再无缝衔接下一句:要不是为了你……


这些话,充斥着我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青春期,以至于在“我妈很惨”的人设里,直到过了10多年,我在外求学的时候,还经常担心我家王老头会不会喝多了受刺激就家暴啊?(想多了)


总之就是心理负担极重,不喜欢回家。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里面有这样几句:


“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


“觉醒的父母,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不知道鲁迅先生知不知道,100年后的今天,当父母仍然难,做孩子也难。就像我,一直承受这种情绪勒索,被身边所有人灌输“这也就是因为你,否则他们不用如此不幸福”


所以我结婚几年都没打算要孩子,非常害怕,怕未来我的孩子也体会到这些。我的想法很简单,假如夫妻关系不乐观,没有找到很好的沟通方式,那即便不离婚,保底也要丁克吧。


什么叫为孩子好,不让孩子降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明明这才叫为孩子好。




已婚五年,我才决定要一个小孩。


也可以说我是用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才处理好李女士对我的情绪勒索。这并不容易,也没有完全治愈,“一吵架就难过到想自己去世”的应激反应还是没有完全改善。


第一步是隔离


我最长有三年没回过家,尽量减少触景生情,远离消极氛围,把精力放在事业和自我提升上。时间是最好的良药,还是有一定道理。


第二步是理解


阅读一些书籍,尤其是比如阎连科的《她们》《我与父辈》,让我想明白很多事情。活在每一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都会因为她们所在土地、交通、受教育程度、风土人情所局限。




像我外公外婆之间的关系更是令人窒息。两人都年近80,还在风雨不误的每天一吵,我妈也深受其害,很不开心。只是那年代没有时间关注自己内心,努力不饿肚子才是所有人的目标。


再往上回溯,我外公是家里老大,他的父母我太爷爷养不起儿子,只好把他送人,19岁被迫放弃高考,肩抗养活家里十几口人的重担,我外公又比谁容易呢。


所以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一代一代如果都要向上“追责”,那不可能算得清,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我曾经三年不回家,哪怕我妈、我姨姨们对我的灌输曾让我困扰至极,我也没有真的厌烦、责怪过她们。她们有自己的局限,我懂得。


但理解不代表赞同,所以这一步并不是屈服。


客观来讲,都是从孩提长成父母,没有谁是特别的,各有各的坎。



第三步是“把父母当成成年人”


这也是客观沟通的前提。就像我建议“被人类幼崽控制”的闺蜜一样,先跟队友沟通,不预设他应该无条件包容你的前提,上来不是发泄情绪,而是先细细描述你当下的感受。前段时间她乐呵呵告诉我,自己跟队友好好谈了一次,怎么合理应对孩子的需求,希望双方能做些什么。谈完舒服多了。


你不把父母当成成年人,父母也不会把你当成成年人,这对彼此以后的人生,都没有好处。


我不能理解很多人,遇到什么难事儿都不爱跟父母讲,美其名曰,怕他们受不住,怕他们跟着上火……难道他们活了几十年的社会经验,抗压能力如此不堪一击吗?


很多时候,这其实不是尊重,也不是爱,而是家庭成员间的隔阂。报喜不报忧,有多少真心是怕父母操心,又有多少真心是不愿意、不敢在父母面前坦露失败受挫的自己?更有甚者,是觉得父母不配与自己沟通,觉得解释是麻烦,他们是麻烦。


反之亦然,当父母对子女也是这样的态度,那这个家里就不存在沟通的机会了。


成年人沟通最重要的是边界感,不带偏见和怨恨的,否则话都说不出口。像之前李女士以及她的姐妹,谈及我爸的“恶性”时,我都沉浸在自卑自责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本能的对“说教”屈服。


沟通一次肯定不行,我已经发现李女士有“不管你说啥,我说完我想说的,就挂电话”的趋势了。所以一定就一个问题反复沟通,直到对方给出非情绪化的观点。


好处是你能更多的知道他们对这事是咋想的,便于你更加客观识别出对方的情绪勒索是有意还是无意,好做出应对,正面告诉对方不要再说这些话,我真的很困扰。



一次契机,再次见到小姨,她又重现了当年的表演,叫我“多心疼你妈”“让你爸戒烟”


我立马怼回去:我不是没建议过离婚,她自己不离,也不是没建议过我爸戒烟,他自己也清楚抽烟的危害,你看,这就是我爸我妈选择的生活,他们是成年人。


我也是。


谁都休想再用这套情绪勒索我。


与父母和解了,我也跟自己和解了,未来也可以像闺蜜一样,与小婴儿和解。一个女人能战胜这些,也会变成一个强大的人,不管是否成为母亲。


这是我决定要一个小孩的信心。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外公   队友   成年人   情绪   确实   家里   身上   父母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