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评还要“求抱抱”的孩子真不记仇吗?请注意:孩子也是有自尊

#家长百问百答#

文/兰妈谈育儿

“你不能干涉天气,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心情”

“你不能决定孩子,但可以通过引导去让孩子改变”

“在孩子成长里,父母的语言暴力也是孩子一生伤害”

今天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规规矩矩地在幼儿园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可对于学龄前小朋友来说,哪怕是短暂的十几分钟,想要完全一动不动地规矩排队,很明显是很难做到的。

为了幼儿的安全考虑,门卫阿姨也一个劲地提醒:“站在黄线中间,不要靠着防护栅栏,小心摔跤”!

其实,这只是常规的安全防护提醒,也没有故意去指责某个小朋友的不是,但当时就听到一位爸爸暴躁批评说“再不站好,我一会提起来就把你扔垃圾桶,都说了不要来这么早,你偏不听,现在又一点也不消停,看我明天还送你来这么早不”。

一番批评后,周围的家长们都视若无睹,仿佛对这样的事情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只有我透过被批评小男孩的眼睛看到了悲伤,记忆中那双深邃眼睛透露着深深的悲伤,尤其是被爸爸当众批评后,即便是戴着口罩也遮挡不住眼神的忧伤,一双无处安放的小手看起来是那么的无助。

再看看幼儿园门口排列两队的几十个孩子,其实,根本就没有哪个小朋友能够做到完全的站立不动,我不知道那个男孩爸爸为什么会如此暴躁地当众批评孩子,也许是男孩平时就比较淘气好动,也可能是淘气行为又遇上坏情绪碰撞出的糟糕语言,但不论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公众场合下一定要给孩子留面子!

首先,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当众批评会让他们感觉低人一等!

其次,孩子不是不可以批评管教,而是需要用适合且能接受的方式!

最后,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错误,那我们的话对孩子起效果了吗?

教育孩子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并不是只需要孩子去学习改变,这条漫长而看不见尽头的成长路途上,孩子需要成长、家长更需要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注重自身改变和学习的家长更容易把孩子教育好。

一方面,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言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于管教,还有来自潜移默化的复刻模仿作用,一个遇到问题能够冷静处理的家长,也往往容易教调出一个遇事处乱不惊的孩子,在学习乃至成长方面更可以规划的头头是道

另一方面,父母也是孩子心灵上的依靠、和安全感,一个口无遮拦、整体给孩子带来负面语言的家长,又如何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心灵上的依靠呢?而父母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直接决定着亲子关系的优劣,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此。

被批评还要“求抱抱”的孩子真不记仇吗?家长的嘴反映着孩子的去留

说起批评孩子这件事情,也有一些家长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之前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被凶被骂后,不出一分钟还会反过来钻到怀里求抱抱”,这也给一些家长带来了一定的认知错觉,他们认为自己生的孩子,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会记仇、更不会离心。

其实,这样的认知可是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为何这样说呢?正所谓“生母不如养娘亲”,孩子和谁亲近、跟谁的关系好,这些都是源自于日常相处模式带来的感情深厚,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比较好,那么自然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飞”出去会不愿意回来。

而那些被凶被骂后还要“求抱抱”的孩子,只不过是翅膀还没有硬而已,等到他们拥有独立飞翔的空间和机会后,你会发现他们可能连头都不回地飞走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遥远,甚至达到了相看两生厌的地步。

我的姑妈就是这样处境,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性格,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忍不住唠叨,等到孩子离开自己的时候又抱着照片思念,那性格强势的说一不二气势,每次见了都让人忌惮三分。

记得小时候我谁也不怕、唯独怕姑妈的一张嘴,犀利的嘴巴也总是给人带来一股浓烟味:

她会说我“小小年纪不学好,不努力读书,将来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她会说我老妈:“你就惯着孩子吧,等到以后就去多受一些生活的苦”

她又会说我老爸:“整天就知道打游戏,孩子身上的贪玩,都是你们做家长的不着调”

小时候总觉得姑妈说话很“毒”,其实,长大后才发现颇有道理,可是就因为不注意讲话方式、沟通技巧,以至于慢慢得罪了周围很多亲人,小时候经常被凶反而求姑妈“抱抱”的表弟,现在考上大学后基本上除了要生活费,那就没有第二个话题可以沟通了,平时放假也总以“勤工俭学”为借口留在当地。

父母长期唠叨的结果,就是孩子一朝翅膀硬了的远离

一个16岁的男孩,整天还被妈妈唠叨批评着是什么感受?

表弟告诉我:“等到我考上大学后,再也不想回来了,我宁愿去勤工俭学也不愿意回家”!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让表弟产生如此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的心情呢?记忆中比较深刻的一次,表弟周末时叫了几个同学准备在小区打篮球,姑妈这个老母亲当时的格局也确实有些低了。

同学一进家门姑妈首先就没有给人好脸色,还不停地唠叨“不好好学习,一天天竟干那些没用的事”,那些都是接近成年的孩子,即便是大大咧咧的男孩也有敏感心理,于是那次篮球也没有打成,自此表弟再也没有叫过一个同学到家做客…

大概在同学和表弟的眼里,姑妈就是一个不欢迎同学上门的苛刻家长,还有一些同学见到姑妈还吓得低头不语,简直就是典型的教科主任形象呀,也能够想象得到,表弟的内心是有着怎样的挣扎和逃离,毕竟如此压抑的生活环境确实让人喘不过气来。

就在今年,表弟也如愿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离别之际,表弟就像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而姑妈气得在一旁唠叨“臭小子,翅膀硬了,现在都迫不及待要飞走了”,一边说着,一向严肃的姑妈也忍不住哽咽起来。

后来,表弟离家去读大学后,姑妈也不止一次后悔自己那要强的性格、苛刻的嘴巴,她告诉我“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和儿子说话,不会再跟他说那些难听的话”。

确实也如此,健康语言环境表达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特别重要的,从小能够生活在健康语言环境和浓厚亲情关系下的孩子,即便是身在千里之外,对父母的牵挂、归家的想念都是一种情感牵连。

所以,当孩子和我们相看两生厌、或者孩子迫不及待想要远离我们时,请记得不要把一切过错都归结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前期种下怎样的“因”、孩子后期才会收获怎样的“果”!

说得好不如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家长不知道如何跟自己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请记得抓住4个细节慢慢改变:

01

今天听孩子把话说完整了吗

上班坐地铁的路上遇到了一对母女

一个大概8岁左右的女孩,对旁边母亲说“老妈,我想跟你说一件事,你别生气呀”

母亲皱了皱眉头说“又是什么闯祸的事情,快说吧,我不生气的”

得到回应后,女孩断断续续地试探着说“嗯,就是,我今天,在家里踢球了,然后不小心把客厅里的镜子…”

然而,还没等女孩说完,母亲就气急败坏地说“都说了多少遍,不要在家里踢球、不要踢球,现在好了吧,镜子碎了,看你以后早上上学前还怎么臭美、整理衣服”

女孩被批评后撅着嘴巴,低着头不知道想了些什么

然后,猛地抬头说“能不能听我把话说完呀,是在家里踢球了,然后球不小心飞到镜子那,我看到镜子晃动了就赶紧飞奔过去扶着,最后只是墙上的钉子掉了,镜子还完好无损,我是想说,回家能不能帮忙把钉子固定牢固了,然后再把镜子重新挂上”

听到这里,我觉得这就是困扰多数亲子关系的一种沟通隔阂,家长自以为是地总结了孩子还没有说完话的意思,以至于孩子的想法不能完整表现,失去个人主见思想发展的同时,也往往形成了“冤枉孩子”的一种心灵伤害。

所以,不管任何时候、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这是对孩子最基础的尊重、也是父母给予孩子最不可少的语言耐心

02

尝试换一种语气和方式沟通

邻居宝妈经常向我吐槽她家的儿子有多么叛逆,羡慕别人家孩子有多么懂事省心

有一天,刚出门就碰上了去幼儿园接孩子的邻居

于是,我们便相约一起到学校接孩子回家

幼儿园门口,邻居刚接到儿子浩浩,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说:

“妈妈,妈妈,我们班里今天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邻居听后,有些打击形式地对浩浩说:

“你要是在幼儿园学习有这么热情,那就好了,一看就知道是个八婆性格,喜欢关注别人的事情”

浩浩听完低头不语,任由着妈妈牵着在街上行走着

后来,我好奇地问浩浩“你幼儿园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浩浩立马精神起来,他告诉我:

“我们今天在学校吃鸡翅了,有个同学吃完鸡翅后还舔了舔手,一看就是没有吃饱”

说完后,浩浩还不忘笑出了鹅叫声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其实小孩子的快乐很简单,那就是给喜欢的人分享自己快乐的事情,越是年纪小的孩子越是分享欲强,这个阶段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黄金期,如果家长对孩子时常表现得不耐烦,那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自然会越来越遥远了。

故而,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就需要尝试换一种语气或方式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和父母有话可聊、有事可分享,这才是聪明父母和孩子相处里的机智沟通!

03

告诉孩子“别急,你慢慢说,我在听”

很多年前,有个叫小雅的妈妈,她的女儿1岁半了还不会说话

大概是因为家里面四个老人照顾一个小孩,平时只需要一个动作就可以满足需求

所以,小雅的女儿到了1岁半就只是会发出“嗯嗯嗯”的声音

起初,周围很多邻居、和亲朋好友都担心孩子是不是不会讲话

对于这个想法,小雅很快就否决

她告诉所有人“女儿不过是开口说话比较晚一些”

从那以后,小雅回家后每天都会引导孩子多说话

明明孩子还不会说话,却总是说“别急,你慢慢说,我在听”

这样的一幕看起来或许有些多余,但小雅却不这样认为

她也一直把自己的宝宝当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不久后,小雅的细心引导、耐心等待,迎来了宝宝的第一声“妈妈”

响亮而清晰的一声“妈妈”,直接让小雅瞬间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有关小雅孩子“不会说话”的流言也不攻自破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与其教育不如学会如何去倾听,拥有内在安全感的孩子,他们能够被接纳并且懂得自我调节语言,通常也拥有着出色的语言表达、理解分析、包括抗挫折意识,这难道不是父母所期待的沟通结果吗?

04

和孩子每天交换一个“小秘密”

女儿今天回家情绪看起来很低落,满脸都不开心,问她什么也是爱搭不理

我知道,这是孩子遇到了一些不愿意分享的问题,至少目前还是不愿意交流的

晚上吃饭的时候女儿依旧是不开心,而我也意识到了,话题是需要创造的

于是,我故意向女儿抛出话题“今天过马路的时候被陌生人撞一下,心里面也特别不开心,宝贝要是遇到这种情况会打算怎么做呢”

就那样,我们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分享了属于各自不同的想法

那件事情后我也逐渐意识到了,其实我们和孩子之间沟通的屏障,就是缺乏可聊的话题,当孩子和我们之间没有话题可说时自然也就无话可说,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大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会变得遥远,想要打破因无话题可说而产生的距离感,那么不断创造新话题就是最好的延续方式了。

而在这方面呢,除了和孩子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之外,为了有效保证话题的新鲜感,建议和孩子每天交换一个“小秘密”,尤其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一开始就能和父母之间搭建分享秘密的“无秘密”的沟通亲情,那么对孩子的成长、乃至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凡意义!

对此,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和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我是兰妈,专注于育儿领域解析作者,以亲身事例、各种家庭教育实例,来记录育儿感触的瞬间,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兰妈谈育儿一起学习共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批评   孩子   姑妈   表弟   小雅   幼儿园   家长   女儿   父母   话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