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母亲分分钟想整死的 我却拼命护它周全

文 陈建锋

图片 陈建锋


几年前我在老家的后门绿化带里种了一棵桑树,在它长到手腕般大小的时,我妈为了种菜给它做了个了断:将桑葚刨根断枝,主干及根部则被留下当作草药。

等我知道这事时已经是三五天后的事了,我有些气急败坏地打电话给我妈,责问她她为什么要把树给砍了?还让她马上给我种回去。我妈只好重新把那个风干了几天的桑树头重新种下去,居然,它很争气地活下来,并且长得很好,到现在已经有碗口粗了。

后来老母亲多次以各种理由要将桑树砍掉,都被我一一怼了回去。

有次闲聊时,我问她为什么一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地想对桑树下“狠手”,她的理由很简单,桑葚果大家都不喜欢吃,又影响她种菜;夏季招虫,有些叶片被吃得七零八落,难看;秋冬季节落叶时,桑树的叶子黄化凋零后,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不如一年常绿的芒果树,邻居们也是不喜欢它。

而我,却正好相反,我喜欢桑树。

小时候养蚕是农村孩子的兴趣所在。花五分钱从同学那里买十个蚕卵,找个废弃的火柴盒,当然,如果有一个雪花膏的小铁盒那是再好不过,必须要清理的干干净净,不留一丝香味,据说是香味会熏死刚孵出的蚕宝宝。

偷偷去家里的棉被角扯一些棉絮,垫在下面,剪一片的与铁盒形状相同的纸片铺在上面,再把粘有蚕卵的纸片放上去,再一层纸片和棉花,然后揣在里层的衣服口袋里用体温孵小蚕。(长大后才知道,蚕卵其实不用刻意去孵化,时间到了能自然孵化。)

蚕卵从起初的淡紫色转变成黑色,再到白色的卵壳被咬破口,往往隔个三五分钟会掏出来看一看是否已经孵出。当看到黑色的蚕宝宝时,那心情是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用纸搓成细细的棍子,将蚕挑起来转移到刚摘下来的桑叶上。

有时遇上倒春寒,早春时桑树还只是一个芽苞,蚕宝宝却已经孵化,叶子生长的速度明显跟不上蚕宝宝啮食的速度,我们会跑遍邻村的山头地角,房前屋后,去给蚕宝宝采桑叶。

儿时这种养蚕的记忆虽有几十个年头了,却历久弥新,从蚕宝宝头发丝般大小养到吐丝结茧,桑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桑叶断供,看着被蚕吃得只剩下叶脉的桑叶,会心急如焚。也正因为如此,从小到大,我对桑树有特别的情感寄托,哪怕后来不再养蚕了,每当在公园或在山林看到桑树都会眼前一亮,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奇。

再者,我与桑树还有一段难解的缘。上初一那年,被一颗蛀牙折腾得死去活来,牙疼每天晚上像闹钟一样准时发作。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我经常因为牙疼,一个人偷偷躲在学校操场的一角落泪,后来村里的一个赤脚医生给了我妈一个偏方:二两晒干的桑树根加半斤腌制半天的瘦肉一同煎熬成汤,再辅以冰糖饮用。服用了两次之后,从此再无牙患。于是,我内心更是对桑树有了恩人一般深深的情感。

前几年去厦门一同学家,她家二百多平的大房子,客厅和阳台铺了满满的桑叶,她的亲妈坐在一个巨大的盆子边上清洗桑叶,我们好奇她身处城区,到底从哪里才能弄到这么多桑叶,她说那是早上自己驱车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同安乡下采摘的,用了大麻袋装着塞满后排和后备箱。

她养了上万只蚕,就为了收集蚕沙。临别时,她送了我们每个人一个蚕沙枕头,估摸着用了大概二三十斤的蚕沙吧。我也是收集过蚕沙的人,知道要收集几十斤蚕沙有多艰辛不易。

看来,对桑树和蚕有特殊情结的不止我一人。

2020年春节因疫情赋闲在老家,闲来无事,决定给桑树做个重修剪,将三四米高的树剪得只剩下底下碗口粗的主干。那些被我裁剪下来的树枝,统一堆放在屋旁的龙眼树下,十天过后,居然长出寸余长的嫩芽。可见,桑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不择水土,在乡村的犄角旮旯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不矫情不虚浮。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发现桑树的果实桑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此后,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蚕桑技术,辅助黄帝确立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

桑树,承载着中华传统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它对季节的感知如此敏锐。春天芽苞蓄势待发暗藏生机;夏天枝繁叶茂恣意生长,浮夸但不轻浮;秋天黄叶凋敝,沧桑但不颓废;冬天也能傲然立于严寒之中不卑不亢。

在我看来,桑树, 象征的是一种人格,代表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态度。

它四季分明,真真切切地展示时间的变幻,给人一股生生不息的传承感和力量感。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五:“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而我,却期待那棵历经多次重裁重剪的桑树能早日开花结果,让我带着孩子回老家一饱口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蚕卵   蚕沙   蚕宝宝   桑葚   养蚕   碗口   桑叶   桑树   蚕桑   纸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