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热河境内这座辽中京大定府,原来连着承德一条古驿道

承德,原为热河省省会

曾是清代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你知道吗?在原热河省境内

还有一处辽代最大的陪都

它就是

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中京大定府

这个辽中京大定府

和贯穿今承德境内的宋辽古驿道

紧紧相连


宋辽古驿道

公元1004年宋朝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开始建立互派使者的制度。为方便双方使者往来,从宋辽界河白沟(今保定白沟河),经辽南京(今北京)、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共建驿道1800多里,沿途修筑驿馆32座。

其中从白沟到中京这段驿路,长约1140里,有驿馆20座,包括今河北省境内约690里(主要在承德,由滦平入境经隆化、承德县至平泉出境)驿馆11座。是绝大多数宋使的必走之路。

今滦平十八盘古驿道,当年宋朝使者王安石、包拯,欧阳修、苏轼、苏颂等都在十八盘梁顶留有诗句。

去看看吧

辽中京大定府

图文:李树

辽中京大定府,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和大明镇境内的老哈河北岸,始建于第六帝辽圣宗耶隆绪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是上京最大的陪都,也是辽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中京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自古为辽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为辽国的咽喉,在辽代后期军事、战略、经济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自公元916年至1125年,与唐、宋共处二百多年。辽亡后,中京城经金、元、明各代沿用加筑,金代改称其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在此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撤销卫所,从此沦为废墟。

中京大定府为辽代五京之一,辽五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918年,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919年,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936年,北京);中京大定府(1007年,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1044年,山西大同)。

辽代虽有“五京”,但皇帝却不久住京城,因辽帝四时巡行,形成了“四时捺钵”制度,故国都并不固定。皇帝与重臣一起随寒暑,逐水草,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地方游猎。“捺钵”除捕鱼打雁外,还包括祭祀、议政理事、接见使臣、接纳贡物等政治活动。因此,辽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随皇帝行踪而转移,这种现象是游牧渔猎文化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五京便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主要是汉民政务)的地方。

辽中京是契丹族建立的土筑古城,营造规制仿效中原京师(北宋都城汴梁城)城市布局,周长15千米,由外城、内城和皇城组成。外城中间设南门——朱夏门,朱夏门往北曾有一条长达1400米的中央干道,直达阳德门,道宽60余米。

城中布局有中轴线,街道宽阔,东西对称。城内留有大片的空地,广设毡帐,供契丹人驻防。城内设有“大同驿”以接待宋朝来使。“来宾馆”和“朝天馆”分别接待西夏和新罗使者。商业区设在宽达百步的城南大道两侧,有廊舍300余间,以供商业贸易。中京城还有许多汉人养蚕织绸,专门生产送给宋朝的礼品。

外城为长方形,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残存高度4米—6米,基宽11米—15米,夯土层厚10厘米—15厘米。

矗立于山坡上的残墙,仍不失它的雄伟与恢宏(上图)。西南角位于土丘之上(下左)。西侧每隔90余米就有一个楼橹(下右)。

位于西南角山坡下的景昌门遗址(左图)和城门外侧的瓮城(右图)。

西门东侧的城台马面赫然突出于墙体之外(左图)。外城是衙署、庙宇及居民区,故在内城墙外,还有城墙自成体系(右图)。

位于三姓庄南侧的城门遗址(左图)和位于三姓庄东侧的城门遗址(右图)。

这条位于城里村南、小塔西侧的纵向城墙,就是外城中的城墙。

位于内城阳德门外西侧的明代宁王府,建于1391年,南北长620米 东西宽530米,设四门,在1398年“靖难之变”后废弃,现只剩残墙。

内城在外城正中偏北,是重要官署及贵族居住的区域,平面为长方形,与外城构成一个 “ 回 ”字形建筑群,东西长2000米、南北 宽1500米,东、 南、北3面遗存残墙,高一般约5米,基宽13米左右。

城南中央城门称作“阳德门”,现只剩2个高大的土堆,相距20余米,残高6米。

墙上亦筑有楼橹,间距近100米。

内城南部与东部相邻的残墙清晰可见。

皇城在内城正中偏北,是宫殿及皇族居住的区域,呈正方形,长宽各1000米,城墙多被毁坏,从阳德门至阊阖门有40米宽的干道直达紫禁城。如今干道与阊阖门已杳无踪迹,只有皇城南墙的东、西角楼也已成为土堆。

绥克公路旁的内城东墙遗址(左图)。外城北墙也已变成土垄状,昭示出它的历史与沧桑(中图)。岁月变迁,当初的繁华已淹没在黄土垅头,而走在古老的城墙上,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强盛而神秘的帝国气息(右图)。

中京大定城内,只留下一座辽代大塔和一座金代小塔。

还有一座半截塔,位于古城外西南角。

在城外,透过塌陷的城墙,即可遥望城内宏伟的大明塔。

从外城遗址内不同角度观看城中的小塔与大塔。

大塔建于辽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是辽塔里最典型的代表作,坐落于辽中京博物馆院内。此塔为八角形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80.22米,在高度上仅次于陕西省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省定州市的料敌塔,是全国第三高塔,体积雄居全国魁首。

大塔被称为大明塔,是因为延续到明代的辽中京城池,只剩下遗塔而已。

小塔是金代的代表作品,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所建。亦位于辽中京外城内、现城里村南的公路旁。全塔总高24米,底座边长3.3米,平面呈八角形,为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

半截塔俗称花塔,位于辽中京古城外西南角处,即现宁城县大明镇三姓庄村委会下辖的半截塔屯 。

半截塔因上部倒塌,只剩塔基和一层塔身而得名。此塔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为八角形密檐式实心砖塔,残高14米,直径13米。

建于1988年的辽中京博物馆,设在辽中京遗址内,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博物馆坐落于辽代感圣寺舍力塔(大明塔)旁。

博物馆大院形成大塔保护区。

塔东一条大道直通公路(左图)。院门为一仿清代风格牌坊(右图)。

馆舍为二层楼阁式仿古建筑,馆内有三个展厅,展出面积1200平方米,收藏着3000余件历史文物,尤其以夏家店上层文化和辽代文物为隹。

博物馆为突出地方特色,设有“塔韵华章”、“草原青铜器”、“古都辽中京”、“契丹风云录”等专题陈列。

“塔韵华章”图片展,从“古塔溯源”、“赤峰古塔”、“古塔集锦”、“古塔之最”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古塔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使人们对古塔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草原青铜器”展,从兵器、礼器、车马具、生活生产用品、装饰品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面貌。

兵器(上左),鸟纹金饰牌(上右),金马饰牌(中左),刖刑鼎(中右),车马具(下左),青铜师道簋(下右)。

“古都辽中京”展,以辽墓觅踪、古都雄姿、辽塔探密、市井生活为主题系统展示了辽中京昔日风采。

“契丹风云录”,精心塑造了23个辽宋人物腊像,布设了天神送子、友好往来等六个历史场景,使人们对辽代、辽中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博物馆展出面积1300平方米,展出文物五百余件组。

原静安寺碑陈列于博物馆东南角的碑亭之中。

散立于院内的其它石碑。

外城遗址中的两对石狮子,也陈列于博物馆院内。

博物馆院内的“辽中京遗址”石刻赫然醒目。

包括大塔、小塔和半截塔在内的辽中京遗址,已于1961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简介:

李树,男,承德县基层粮食企业就职,于2014年1月退休。爱好摄影与旅游,曾在本栏目登载新拍避暑山庄72景和承德十大景的传说等系列作品。


编辑:百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辽中   大定   承德   宁城县   热河   契丹   大明   辽代   驿道   城墙   遗址   连着   境内   博物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