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方法和分类

艾注灸是将艾灸放在腧穴上施灸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著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起到增加黏附和刺激的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此 法灼伤重,能使局部皮肤破溃、化脓,留下瘢痕。此种方法多适用于一些疑难病证比如哮喘、肺结核、慢性胃肠病等。但是不容易被患者接受。(听上去感觉好残忍)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二或四分之一或患 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患,如哮喘、风寒湿痹等。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蒜、盐、附子片等。主要以温烫为主,使穴位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或轻微烫伤,不留瘢痕,近现代应用较多。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2~ 3cm、厚0.2 ~ 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出现红润而不起疱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导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 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本法多用于未溃化脓性肿块。乳痈、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手术后瘢痕、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常用此灸法。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可治疗急性腹痛、痢疾、风寒湿痹及阳气虚脱证。古代常用于强身健体。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切成   艾灸   附子   瘢痕   患处   姜片   风寒   针刺   适宜   部位   皮肤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