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人才都在研究Web3.0,结果却被打脸

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外行,最近看Web3.0确实挺热闹的。看好它的人,觉得钱途无量。看衰的,认为它不过是一场打着先进技术幌子的骗局。

截然相反的态度,隐含了大量的信息。我们试着把它们挖出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才能对Web3.0有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

当然由于本人是个技术小白,若是有些认知上的问题,还请指点指点,指指点点也行。不过作为外行,谈论Web3.0并非毫无优势或价值,因为我们是跳出这个框架来看的,也许更加客观,不会存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疑惑,也不会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难以自拔。

01 现在说的Web3.0究竟是啥?

谈到Web3.0,首先得从Web1.0说起。当互联网出现时,Web1.0的说法也跟着出现了,即第一代互联网,主要功能是展示信息,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看各类新闻,但没办法参与内容创造,属于静态的单向交流,因此它的关键词是“信息”或者“展示”。从今天的角度回看,它的功能太少了,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真正形成了“地球村”。

单向交流满足不了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互联网从业者挖掘出更多更强大的功能,逐渐形成了Web2.0,即动态的双向交流。在第二代互联网上,内容不再单调,网络速度更快,并且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视频发布到网上。这项技术,或者说革新,也是跨时代的。它的关键词是“交互”,即交流、互动。

第一次正式提出Web3.0的概念是在2014年,但实际上Web2.0的概念出现后不久,大量的人和企业都争先恐后地探索Web3.0,毕竟谁占领这一制高点,谁就领导了未来的科技,掌握了未来的财富。这使得许多国家、政府都出面参与到Web3.0的探索与开发之中。

大家在探索Web3.0的同时,也不忘给它贯一个新的关键词,比较常见的有“万物互联”、“移动”、“智能”、“共享”……还有一些不常见的说法,但一直没有统一,也没有被公认。后来提出了“去中心化”,算是最接近当前Web3.0核心的关键词。

今天讲的Web3.0,是针对Web2.0而言。由于在Web2.0下人们的交互都需要经过某个平台,这就导致三个问题或者说三点不足:第一,用户创造的数字内容都被平台掌握,用户得不到最大价值;第二,由于个人信息被特定公司掌握,存在隐私问题;第三,由于信息集中在一起,存在遭受网络攻击带来的安全隐患。

无论如何,这三点不足都不是当前互联网问题的主流,解决这三个问题所用到的区块链技术和其他一些技术,也不是划时代的,只是互联网上众多技术中的一项而已。

Web3.0尊重用户“个体价值”,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

这段话是众多Web3.0创业者的信心所在,但这话本身却存在很大问题。首先,用户创造的数字内容,无论要如何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都要经过某个平台。该平台提供连接和保障作用,所谓的“去中心化”仍然逃不过“中心化”的束缚。其次,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数字内容是有价值且有价格的,绝大部分人的创作转换不了实实在在的货币。自媒体人都期望平台能尽可能地免费展示自己的作品给他人,即便如此都没多少人看,更不用说让别人花钱了。再者,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价值,在Web2.0时代也是同样被保护起来了,有时候被滥用或者被侵犯,小部分是平台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使用者的问题。另外,普通消费者的数据资产,比如交易记录,如果卖给某些平台做大数据分析,大概加起来也卖不到100块。

可以看出,所谓的Web3.0根本就没有解决互联网当前的痛点所在,甚至没有针对痛点去做分析、去找方案。

其实到现在为止,Web3.0除了割韭菜之外,真正的价值很少,而且实际有效的应用大都在技术端,与普通人没什么联系。

02 谈谈比特币

区块链只是一种新的技术,要说一种新技术就能推动整个互联网跨上一个台阶,除非这种技术是革命性的、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且被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和使用的。但区块链显然不具备这些特质。

区块链技术其中最著名的应用——比特币,属于一种虚拟币,我换个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比特币对应的现实是什么样子的吧!

假如有一个人闲极无聊,在2100万张白纸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或者按上右手大拇指手印。做完之后,他心力憔悴,吐血身亡。那么,这2100万张签有他名字的白纸的总数不可能再增加了。

在我看来,比特币跟这些白纸差不多。它最初发行价是0.0025美元一枚,折合人民币1分钱,还不到一张白纸的价格。它的创始人去世了,且总量永远限制在2100万枚。它没有观赏性,没有使用价值,又不能把玩。有人把比特币当成宝贝,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炒到4万美元一枚。那么,只有有人愿意,也可以把这些白纸当宝贝,用足够的钱,把它炒到4万美元一张。这绝不是没有问题,只要有人接盘就行。

当然,如果有某个国家认可比特币、替它背书的话,就另当别论,但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相当于把国家财富送人。而且即便有哪个国家把它当法定货币,本质上,跟把那2100万张白纸当法定货币一样。

所以巴菲特才会说:比特币没有生产力。芒格也说:比特币既愚蠢、又邪恶、还让我显得比别人差劲。

比特币虽然是个泡沫,但不会造成通货膨胀,这跟真实的货币不一样。美国多印2万亿美元造成全球通胀,但比特币总值0从涨到近1万亿美元,它只不过是虚涨,真实的交易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钱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所有的交易汇集起来,也只是1万亿美元从一些人手里到了另一些人手里,跟股市、楼市、货币都不同。后者的泡沫在于它们的真实价值可能只有1万亿美元,但在虚无的炒作下会变成10万亿美元,并且这些泡沫在人群中流通、放大,很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但比特币不会,所有的虚拟币都不会,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价值,所以纯属割韭菜的工具。

有了这种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世界首富。假如我发行1亿枚XX币,宣布每枚值1万美元,瞬间我的身价就是1万亿美元。如果别人不服气,那我就挂到某个虚拟币交易平台上,然后自掏腰包花1万美元买1枚,或者让别人帮忙花1万美元买一枚,我再把钱还给他,左手进右手出左手再进,完成一次交易。如果没有交易平台接受我发行的XX币,那我就再自建一个平台,自己买自己卖,自娱自乐的情况下,开多少价都行。总之,任何人反对,我都可以找到恰当的方法让我的世界首富梦成为现实,当然这是虚拟中的现实,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虚拟,就像做梦一样,连泡沫都算不上,一个笑话罢了。

比特币只有价格,没有价值。有些人说它的价值是“信仰”。这种“信仰”也是自欺欺人的。那些传销头目捡了一根木头,然后告诉他的学员,这根木头是诸葛亮晚年的手杖,值500万。把这件事塑造成一种信仰,其实跟那些把比特币说成是信仰的意思差不多。

当然,大多数玩虚拟币的人,都知道里面的水深,也愿意尝试。富贵险中求嘛,赢了XXXX,输了大不了去工地干活。

03 骗局多于实用

Web3.0目前骗局多于实用。先看一下行内或知名人士的说法。

埃隆·马斯克:狗狗币“是一场骗局”。

某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大家只对赚钱感兴趣,至于Web3.0是什么,项目要怎么活全然不关心。

曾经的Web3鼓吹者、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Web3.0只不过是VC和LP的工具,就是为了割韭菜赚钱。

还有一些其他说法,如: Web3.0更像是区块链的新概念包装,政策限制下,国内能做的空间不大,从项目本身来看,也没有看到太多创新的东西。

又如:很多Web3.0的创业者,做的项目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也没有想明白。

从早期的加密货币到后面的NFT(国内阉割成了数字藏品),以区块链技术为主的Web3.0,大多数应用都是骗局。

以数字藏品为例,跟许多其他类型平台一样,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也出现了一个诞生、崛起、迅猛发展和迅速陨落的过程。高峰期平台有上千家,其中2022年仅上半年即新增639家,但其中多数平台的活跃度仅停留在3位数,并且不少平台已开始停售停业了,如腾讯旗下的 TME 数字藏品在6月30日后停止了发售,天穹数藏9月发布公告停止发布数字藏品。

仅2022年9月在国内就关停了47个Web3.0项目,有些是老板跑路了,有些是骗局破产了,还有些是经营不下去了。新建Web3.0项目出现了环比下滑,不少Web3.0从业者也坦言对其越来越失望了。

在国内利用Web3.0赚到钱的人——确切地说是割到韭菜的人——不少,那么反过来,成为Web3.0的韭菜的人也不少。

在2021年9月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相关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境内工作人员,以及明知或应知其从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仍为其提供营销宣传、支付结算、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除了割韭菜,就目前而言,Web3.0的实际用途——按一些行内人士的说法——主要有三大类:保护个人信息,实现个人之间的转账而不会有汇率问题或受国家管制,以及公司和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这三大用途的说法简直可笑,说愚蠢也不为过,就不展开讨论了。

另一个“创作者经济”也是Web3.0下的产物,但它只在Web2.0的基础上增加了“去中心化”这一功能,目的是“让更多创作者能够享受到创作红利”。用屁股想也知道,这里面压根不具备可操作性。

Signal创始人Moxie Marlinspike在开发了两个去中心化应用后,直言不讳:我发现Web3.0可能是伪命题。

04 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应该是什么

Web3.0较为公认的定义是:去中心化的一种新互联网应用形态。但上面已经说了,这种定义下的Web3.0是个伪命题,几乎没有真正被广泛接受、认可且具有实际价值的应用。

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的Web3.0距离互联网用户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如果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呢?甚至如果就根本没有路呢?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已经超过8年了,数以百万计的高智商人群都在研究该怎么开发,其中不乏具有顶尖技术的人才,但现在连路在哪儿都没找到,它会不会根本连方向都是错的呢?

Web3.0是某个人提出的一个概念,然后很多人接受。但概念嘛,也可能是错的。

要让Web3.0这个概念变得有用,不是从现在这个概念里去找寻它的实际应用场景,而是要把它原有的概念推翻,重新立一个概念。

不管是区块链技术、还是“去中心化”的关键词,都不可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

当然,我说的有可能被打脸,也可能成真。

或许我们一时半会还找不到Web3.0的真正定义,但可以先代入另一个概念——元宇宙。

对于元宇宙,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认知。

不过,想要真正了解元宇宙,只需看几遍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大概就能清楚了。它虽然极具科幻色彩,从头到尾都是特效制作,但这里面的场景与技术,在若干年后应该有机会可以实现。从这个方向看去,元宇宙的场景除了游戏外,购物、社交、工作等大量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实现。

但就目前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水平而言,要实现元宇宙那种人机交互、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体验那种能在现实中才有的切身感受的互动,至少是十几、二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如此看来,元宇宙更像是Web4.0或者Web5.0。若是如此,Web3.0在这当中需要承担过度的角色,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这样一来,新的Web3.0的概念或者范围便清晰了,它或许不像Web1.0和2.0那样用一两个关键词就能表达清楚,但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我认为是“智能”。这种智能跟现在的智能不是一个概念,不在同一个量级。现在的智能,多数时候用起来感觉还不够智能,更多的是方便、快捷,但并不是我们所向往的那种“想我所想”的智能。比如搜索这项功能,就很难让人体验到智能化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Web3.0所需要的智能,深度学习是关键,可以通过用户的需求、习惯、喜好,制定更具个性化的体验。这意味着,高度智能的搜索将能通过分析用户的习惯、喜好甚至知识、学识等检索到相应的内容。这部分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假如我们通过元宇宙在虚拟世界里购买衣服,不仅要能全方位地看到衣服,感受到它的材质,还要能在虚拟世界里试穿,具备真实的穿衣体验。这种体验绝不是目前这种智能水平可以达到的。

第二个关键词,可能是“创造”,让人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创造。像我们在《头号玩家》里看到的诸多场景和各种人物,每个人物都不一样,不可能每个场景、也不可能每一事件都需要提前设定好、做好程序,然后让玩家在限定的程序里自由发挥,而是允许用户自行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人物,可以自行创造场景,创造事件。这种“创造”是在智能的基础之上。缺乏“创造力”的元宇宙,不会让人长久疯狂、迷恋。

今天的网络也允许用户自行创造,但创造的内容都是文字、图片、视频等,没有对平台本身的内容进行创造。

再比如购物,我们看到各大平台上都是设定好程序,让用户插入图片,介绍文字,但在现实中,实体店都是自行创造各式各样的装饰、商品、门面。接下来,各大平台如果能让商家自行创造,也就更容易吸引用户、引发更多关注。

当然,也许还有其他一些新颖之处,可以让Web3.0更具应用价值、也能产生更多活力,人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去想象一下真正的下一代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比如“大数据”,并不是数据里的内容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只提取有用的数据,不能侵犯隐私。

但无论如何,需要先颠覆现有的概念,或许,正如许多人所思所想所认为的那样:它就是个伪命题。在一个伪命题之上,无论多少人参与,付出多少努力,贡献多少智慧,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智能”和“创造”这两个概念建立之后,元宇宙也才能进一步发展。

所以,我个人认为,真正的Web3.0,应该从这方面去入手研究,如此方可找到真正有实际价值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数以百万计   区块   货币   宇宙   年来   概念   价值   智能   人才   内容   用户   平台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