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续篇)

文/怀左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探讨我们这一代经常听到,但很多人不太懂并且有些反感的人情世故。

上次感觉没写透,还有读者经常问我相关的问题,所以今天再来一篇,再聊一聊。

先不着急反感,也不着急去定性,我们总习惯用非黑即白的视角去看问题,喜欢就好得不得了,不喜欢就一棒子打死。另外有些人一说就是我们中国是人情社会,西方完全讲规则,其实严格来讲,这是不对的。

任何社会,都有规则,也有人情,关键并不是有或无,而是多和少。同时看一个事物,要看它现在的形态,也要看其过去的发展演变。社会规则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与综合基础,对我们来讲,不要用自己简单的认识去评判,这是客观理解的第一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会伤感于部分友谊的变质,觉得之前明明是很好的关系,怎么后来突然就变了。友谊,也属于人的情感之一,客观来讲,也是人情。用僵化的眼光去看一直发展变化的情感,伤感是必然的。

还记得有个故事,叫刻舟求剑吗?

很多感情走不下去的时候,总会有一句话,叫「感觉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你看,感觉这东西最不靠谱,飘忽而来倏忽而去,如果感情只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那必然是不牢靠的;所有的认识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那只能人云亦云,凭情绪和感觉做判断。

说到底,人情往来的根本,还是要图点啥。即使对于讨厌人情世故的人来讲,问问自己,你做事情,和人交往,完全是无私的吗?不可能,多少得图点啥。

什么都不图的人有没有,应该也有,但很少。

所以我们通常讲的人情,其实是情感与利益交织的交换关系。两元素孰轻孰重,还需要在不同的关系中去具体分析。接下来,我展开聊聊。

一、不要一棒子打死

最近我读了一本论文集,很有意思,叫《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作者:马克·格兰诺维特)。在古典经济学中,预设人的行为是理性而自私的,很少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而这本书,讲的就是人的行动,并不是纯理性或者完全按自己想法走的,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其实很好理解,就拿我们自己来讲。当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一家人给参考,参考的标准是什么专业发展好,什么专业未来可以赚钱。你看,无论是一家人的帮忙,还是专业的具体发展,都会收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最后的选择,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理性的选择。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从小长辈会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和什么人交朋友;长大之后的大选择,基本都会受到身边家人朋友的影响。

每个人,都镶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当中。只靠我们自己,是无法生活的。有的人说,我谁都不靠,只靠自己。这样的话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不靠你爸妈,你怎么出生的?小时候没人养,你能长大?之后不靠周围人的帮助、社会的安定和谐、市场服务的完善,你怎么生活呢?

人活在社会之中,不要高估自己单个人的能力,也不要忽视社会关系对我们的影响。

而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涉及到具体的交往规律,这些规律整合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情世故。所以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不要连人情世故的具体定义、包括什么都不知道,就着急去否定。

很多年轻人讨厌人情世故,其实讨厌的不是作为整体的交往规律,而是长辈们经常带他去的融不进去的饭桌,和他不擅长也不太喜欢的送礼,以及和陌生人交往的尴尬场景。

但要注意,这些只是交往中的部分场景,但不是全部。如果简单化处理,或者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的话,我们会早早封闭自己,把自己缩在一个壳子里。学历史我们都知道,当年清政府闭关锁国,号称天朝上国,视西方人为蛮夷,但后来还是被坚船利炮打晕了。

从最基本的点来看,如果你是学生,你需要和室友,和同学老师交往吧?谈恋爱的时候,你需要和伴侣相处吧?在家和亲戚打交道,到了社会上和同事领导打交道。

打交道,就要学习打交道的方式,同时也要了解对方,以期营造出良好和谐的关系。而这些,都属于规律,属于人情世故。

如果你只按照自己的方式,完全不管别人,那你们的相处,一定不怎么融洽。所以就会有一些学生,在宿舍的时候不会和室友相处,关系闹很僵;出去不会和同事相处,连简单的问个问题,都能给人留下坏印象。

先不去否定,就说想不想和周围人搞好关系,想不想顺利地把事情办成。

我们应该都想吧?毕竟咱不是香饽饽,别人也不会围绕我们转,了解规律,顺利成事,于人于己,大有好处。

二、关系会变化

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中,田福军直接被提成了黄原地区的行署专员,其实也就是地级市市长。身份的转变,直接带来的,是他之前同事的关系和态度的转变。

之前讨厌他的上级,现在成为了他的副手,主动来和他“服软”,并表示之后一定好好配合他的工作;之前不怎么服他的下级,积极帮他搬家,并抽空和他道歉,说以前的磕绊,希望他原谅;不喜欢他,想挤走他的领导,对他礼遇三分;和他不怎么熟悉的干部,没事就往他跟前凑……

田福军的心里,五味杂陈,之前和他对着干的人,诚惶诚恐,积极找机会修补关系。这些场景,我们听过也见过,可能也讨厌过,觉得世界上怎么那么多势利眼。

道德评判,没什么意思,大家都为混口饭吃,都不容易。

我们来思考一个细节点:他们修补关系的方式以及目的是什么?

也很明显:

「方式」拉关系,谈感情

「目的」想得到更多好处,也就是我刚说的,混口饭吃。

合并起来就是:他们希望以拉近关系的方式,来得到更多利益。

回到我们中国人常见的人情交往模式中,一般情况下而言,表面是情感交流,本质是利益交换

换个场景就很清晰了,如果田福军没成为市长,确实被打压,被安排到了一个不重要的部门,书中的场面会出现吗?肯定不会。反而之前在一个位置的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关系,可能也会断掉。

人走茶凉,凉得很快。再设想一下,假如他被打压一段时间后,和他关系好的大领导掌握了实权,把他又调上去了。之前凉掉的关系立马回暖,而且能得到更多关系。

很现实是吧,是的,就是这么现实。很多时候人家看重的也不是你,而是你背后的位置和资源。能承受住这种起伏的人,肯定也不是一般人。对于一般人来讲,同事在背后说他几句坏话,再传入到耳中后,可能就难受得要死。这也正常,一个常年待在温室里的人和一个常年经历起伏的人,心态、城府、能量和对生活的掌控力,是不一样的。

联系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大家交朋友都很容易,哪怕闹了矛盾,过一会也就好了。那时候的交往,基本全凭感情好恶。长大之后,你也许会感觉到世界变复杂,人心变现实了。

其实,世道人心,一直如此,只是我们以前都太小,还无法完全参与到社会当中而已。

很多读研究生的人会有一个感觉,本科的时候,感觉大家关系还都不错,每天上课下课可以和室友一起玩,但读研之后觉得一切都变了,即便是同宿舍的同专业的,互相之前的交流也淡了许多。

年龄在增长,人的社会化程度在加深,对自己未来的设计已经和之前不一样了,那么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回到最开始时很多人的困惑:为什么以前挺好的朋友,后来关系淡了?

现在应该可以理解了吧,以前小,只看感情,后来大了,考虑的多了,就这么简单。

三、不同关系的不同特点

关系有哪些呢?以我们为中心,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级:

第一层,也是最近的,是亲人,包括家人和亲戚;

第二层,是朋友,包括朋友或者关系很近的一些人;

第三层,是认识的人,也比较熟,但不熟朋友。

如果不太理解,请看下面的灵魂画作:

第一层关系,亲人,我们一起琢磨一下。

靠血缘与高频率走动维系,重点讲感情,限于极小的圈子内,讲集体主义、合作、互帮互助,人和人之间关系相对来讲非常密切。

利益交换也是讲的,但不允许放在明面上,如果你太在乎个人利益,在亲人圈内会遭到批评。所以你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回村当老师,确实挺优秀,但还是要低调谦虚,因为传统的农村,尤其在家族内,要遵守长幼尊卑,不能过分表现自己。

这种关系能给人极大的温暖和保护,但凡事都可以一分为二去看,圈子小、封闭、对人的要求高、反对个人主义,约束严格,自然也会带来压抑。

同时,这个圈子没有明显而严格的规则,但人们的参与是最多也是最频繁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成本极低,随之而来的办事成本也极低,当然只限于小圈子,无法大范围推广。

第二层关系,朋友和关系近的人。

这层关系看起来复杂,但其实也不复杂。只讲利益关系,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明明有感情;只讲感情吧,好像也不对,其实和朋友交往,还是想图点啥的。所以这层关系,既包含情感关系特质,又包含利益交换。

和亲人关系比起来,朋友关系虽然也有很强的情感属性,但注意,正是因为其中也有很大部分的利益交换关系,所以情感会随着利益交换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以前大家天天在一起,热热闹闹,互相温暖,互相帮助,关系能达到最大值。后来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圈,没有了共同的生活,无法相互温暖,很多人就会走散,很正常。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分开后还可以联系,但也需要持续维持,同时一定是志同道合且可以相互温暖的人。

和一般关系比起来,朋友之间也讲利益交换,但因为还有情感加成,所以利益交换没有直接摆到台面上,安全按规则办事,而是以情为面子,以利为里子,双线并行。有时候交往时黏黏糊糊的那种感觉,你懂的。

人情账本在心里,感情的存取,自己心里都有数。

第三层关系,认识的人。

这一层关系范围最广,大家遵从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和交换原则。这种交换可以是利益交换,也可以是关系互换。同时在与认识的人交往时,交往原则可以摆在明面上,你帮我,我帮你;你为我提供服务,我给你付钱,讲公平主义,账算得清清楚楚。

这块关系,当你在城市中生活时,接触到的是最多的。大家在一个大范围的信任关系下,每天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方便。

咱们捋清楚这些之后,回头再看,关系也就清晰了:

1、亲人之间,关系密切且牢固,可以提供温暖,但也会有拘束;

2、朋友之间,友谊具有阶段性,同时也会和得失挂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认识的人之间,讲规则,讲公平,讲信任,讲交换。

「后记」

人的成熟和智慧的积累,其实就是理性逐渐增加,同时慢慢看到事物原貌的过程。

幸运的是,无数前人和理论家,对各种事物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学习,深入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人情世故   续篇   社会关系   人情   年轻人   利益   感情   感觉   关系   情感   社会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