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北京中轴线-先农坛(太岁殿 先农神坛 具服殿 一亩三分地)

首博志愿者培训,系统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规划,让我有了重游北京中轴线沿线古迹的打算,没想到和群友姐妹们一拍即合。于是,十月的金秋,我们一起相约去先农坛寻幽觅古。

先农坛北门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与明代北京城同年建成,最初叫作山川坛。先农坛原分为内坛外坛,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内坛部分,长度南北约446米,东西越306米,1991年9月25日正式辟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外开放,原先农坛北大门现为博物馆正门。

手机拍摄:李劲彪

先农坛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西边,与东边的天坛遥相辉映。

图片来自于网络

先农坛主体建筑由先农神坛、地祗坛、太岁殿建筑群、神厨建筑群、具服殿、观耕台等组成。 2001年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由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老师落款题写。

图片来自网络 为1940年6月日本人航拍的天坛和先农坛


先农坛古柏 摄影:李劲彪


先农坛宫灯 摄影:李劲彪

先农坛内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荫,至今已历经600年风雨。在这里举行的祭祀活动,都和农业息息相关。按照明清两代皇家的祭祀等级,祭先农、先蚕、天神、地祇、太岁的坛庙处所、仪式规格,都属于中祀,由皇帝亲祭,或遣官祭祀。

先农坛原规划全景图 图片来自于博物馆官网

明清时期,先农坛是帝王祭祀先农诸神及举行亲耕典礼场所。这里的建筑一反中国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坛内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但每组建筑都是遵照中轴线的规制建设,建筑规划都是围绕皇帝的祭祀活动展开。

太岁殿组群建筑

是祭祀太岁及春秋冬夏和十二月将神等自然神灵之地。位置基本在先农坛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展览,主要集中在这组建筑里。展览通过文物、图片、模型等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洞穴土居到明清的宫殿建筑,研究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文化与营造技艺。拜殿

拜殿前景 手机拍摄:李劲彪


拜殿侧景 手机摄影:李劲彪

拜殿为太岁殿的穿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宽50.96米,深16.88米。屋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殿前有332.5平方米的月台,月台正面置六级台阶三个。后檐分别在明间、稍间置六级台阶。前后开门,设菱花格扇门、窗。皇帝前往太岁殿祭拜时由此穿过,官员待祭太岁神时在此祭拜。 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展长期在此展出。

拜殿内展品丰容,建议去先农坛细看。以下为部为内容:

样式雷烫样




盘龙藻井

在拜殿最值得一看的文物是悬置于大殿中央顶部,原隆福寺毗卢殿的“盘龙藻井”。藻井的中央是由金丝楠独木精雕而成的一条盘龙,形象栩栩如生,威严庄重,周边环绕祥云斗拱,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焚帛炉

图片来自于网络

拜殿前的砖石仿木结构焚帛炉,屋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须弥底座,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定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拱。炉正面向西,有三个拱劵式门洞,用于焚烧祭祀的织帛祭文等。

太岁殿

图片来自网络

拜殿后为太岁殿院落,院落中有通往太岁殿的神道,四周青砖墁地,东西两侧为配殿。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屋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殿宇檐下绘金龙和玺彩画,前开四扇菱花格扇门,殿内彻上露明造,明间北面设神龛,供奉太岁神位。 皇帝大多时候派大臣在每年的正月上旬吉日和腊月末或大旱、祈雨时祭祀一下,以求岁岁吉祥,国泰民安。皇帝行躬耕礼时会到这里拈香。

天宫藻井

天宫藻井原是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的的藻井,历经磨难,在马旭初(古建学家)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得以将这个稀世珍宝保留下来,并最终来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藻井一共有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一、二、三、五层都有楼阁建筑,反映的是天上宫阙的美妙仙境。第四层壁板彩画上绘制了二十八星宿神像,表现的是神仙出行图,反映的是神仙优哉游哉的生活。但是每层楼阁越往上单体越大越舒朗,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最讲究等级,于是神仙也有了等级,越往上等级越高,天宫藻井的楼阁设计,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等级观念。

东西配殿

西配殿前廊 摄影:@老翁


东配殿工人在修屋顶 摄影:李劲彪

东西配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黑琉璃瓦绿剪边悬山顶,前出廊。祭祀的是十二月将神。现在西配殿陈列古代建筑类型展,东侧配殿正在维修,未开放。

神厨建筑群

神厨建筑群是存放先农神牌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现在先农坛历史文化展设在这里。

神厨院落正门为悬山顶大门。大门内正殿存放先农神神位。正殿为灰瓦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神厨正殿


神厨正殿现陈列皇帝祭祀先农神时的陈设、礼器,皇帝参加祭祀时的服装,以及礼乐人员服饰,展览从各个角度描述了中国古代祭祀先农的盛典,对中国古代祭农文内涵及制度的形成作了详尽和系统性的阐释。

神库和神厨

院落东西有两座配殿,东为神库,西为神厨。两座建筑形制相同,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神库是存放祭祀用器的地方。神厨是准备牺牲祭品的地方。现在是中国古代建筑景观展和中国古建百年沧桑展览。

井亭

神厨和神库前各有井亭一座。建筑为六角形,每边4.34米,亭内中心有井口,上置六角形石井台。屋面为盝顶,中心露天,与井口相对。

宰牲亭

摄影:李劲彪

宰牲亭目前不开放。当日透过门缝,偷拍一隅。

地祇坛

地袛坛全景 摄影:李劲彪

地祇坛和天神坛的神龛最初建于明嘉靖九年至十一年(1530-1532年),原位于拜殿对面,先农坛内坛之南,四周遗墙围绕,南侧开辟神祇门。两坛相邻,东为天神坛,坐北朝南;西为地祇坛,坐南朝北。天神坛坛台、石龛现已无存。地祇坛仅存石龛,于2002年移于先农坛内坛保护。地祇坛石龛为明代遗物,现恢复了原来的排列位置,即南面五座,东西各两座石龛,分别供奉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京畿名山大川、天下名山大川之神。中间祭坛没有恢复,而是用绿植代替。

地袛坛石龛

地祇坛石龛体量巨大,雕刻精美,上面的纹饰和其供奉的神位有关。山神石龛雕刻的是山岳纹,四海四渎石龛雕刻的则是海水纹,整个纹饰恢弘大气,和清代精细繁复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左上]先农坛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皇帝率王公、百官前往先农坛举行“躬行祀礼,亲御耒稆”的典礼。下面我按皇帝祭祀活动的顺序介绍一下景点建筑。

先农神坛

先农神坛前景 摄影:李劲彪


先农神坛侧景 摄影:李劲彪

先农神坛是先农坛主题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帝露祭先农神位之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坛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台高1.5米,边长15米,四面各有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四周古树掩映。

雍正先农坛亲耕图(局部)


祭祀先农的表演 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的祭祀活动,有严格的礼制。祭祀时祭坛上设黄色神帷,内设先农牌位,神位前陈设各式礼器,坛下是列阵的乐舞生。礼乐声中,皇帝在朝臣的陪同下,身着龙袍礼服沿红地毯,缓缓步入先农祭坛。祭祀仪式经过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几道程序先农祭祀礼成。

具服殿

具服殿全景 摄影:李劲彪

具服殿侧景 摄影:李劲彪


具服殿正面景观 摄影:李劲彪

先农坛具服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皇帝亲耕耤田前更换礼服的场所,是与观耕台在同一轴线上的建筑。整座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3间,建在1.65米高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殿前是与大殿台基等长的月台,月台南面设十级台阶,东西设八级台阶。屋面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檐下绘金龙和玺彩画,殿内为彻上露明造,祭祀时是帝后妃更换衣服、临时休息和方便之所。

先农祭祀完毕后,皇帝前往具服殿更衣换装。按礼制,礼部尚书在具服殿月台跪呼皇帝出具服殿,户部尚书跪进表,顺天府尹跪进鞭,然后皇帝从正面南阶而下,前往亲耕场地。现在殿内陈列先农坛与耤田的展览。

明清耤田(一亩三分地)

雍正先农坛亲耕图(局部)

据史料记载,皇帝亲耕礼前,耆老二人牵黄牛,农夫二人扶犁等待。鸿胪寺官唱赞,仪式开始。在太常寺官员的引导下,皇帝行耕耤礼,礼仪制度为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三趟(清雍正定为四趟),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握种播撒,协助皇帝示范性耕耘。明皇帝御用耕牛为黄色犍牛(阉割过的牛),清代皇帝御用耕牛为黄色犊牛。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城市生活的人,很多人不识五谷,我就是其中一员,黍、粟一直分不清。没想到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有 “阅古今,识五谷”的农耕文化活动,不但能让游客看到种植的实物,还能在展板上看到关于五谷图文并茂的详尽讲解。

黍(黄米) 摄影:李劲彪


栗(小米) 摄影:李劲彪

观耕台

观耕台原为临时搭建的木质结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建为精美的正方形砖石观耕台,三面出陛九阶,每级台阶都雕刻有缠枝莲花装饰,可谓步步莲花。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着独一无二黄龙穿草图案。基座上有汉白玉围栏,围栏望柱石雕刻着云龙图案。全中国这样的建筑装饰仅此一座。观耕台,顾名思义是皇帝在此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的地方。

观耕侧景 摄影:李劲彪


雍正先农坛亲耕图(局部)


观糊台黄龙穿草装饰纹样(孤品)


观耕台台阶缠枝莲花纹样 手机拍摄:李劲彪


观耕台围栏柱头龙纹 手机拍摄:李劲彪

亲耕完毕后,皇帝从西阶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按品级在相应位置耕犁。


礼制规定,王公推犁往返五次,大臣往返九次。明代三公九卿用普通黄牛,清代三公九卿用黑牛。观耕结束后,皇帝由东阶退下。

神仓

先农坛耤田收获的粮食,在神仓保存,主要用于各坛庙的祭品。

图片来自网络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首当年的北京民谣,描述了当时皇帝亲耕耤田的活动,也表达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喜盼粮食丰收,天下富足的美好愿望。

先农坛耤田稻米丰收 摄影:李劲彪


稻田中姐妹齐聚 摄影:李劲彪


走进稻田 摄影:李劲彪

摄影:@老翁

我们一行姐妹来的有早有晚,大家不约而同在皇帝的一亩三分地聚齐了。我们穿行于金黄的稻田,成熟的稻穗笑弯了腰,我们的笑声也在田里飘散。

在皇帝的一亩三分地里学习耕地 摄影:@紫云


耕地最好的姐妹 摄影:李劲彪

向先农坛的职工学习耕地,其乐无穷。

偶遇育才学校的老学生 摄影:@老翁

听育才学校的老学生讲诉先农坛过去作为育才学校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

手机拍摄:李劲彪

在具服殿西侧,博物馆专辟了一处户外休息区。

姐妹们摄影:李劲彪


紫藤架下,姐妹们围坐在一起,闲聊日常,畅谈古今,笑对镜头,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文字:李劲彪,

摄影:李劲彪、@老翁、@紫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太岁   神坛   北京   藻井   配殿   进深   祭祀   博物馆   皇帝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