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财齐下乡,留守老人“钱袋子”的那些事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时代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非常便捷的生活,我们背井离乡在大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劳累并享受着现代化生活。年迈的父母如今也早有属于他们的专属名词:留守老人。在欢声笑语声中我们可曾想过家中的父母?或许想过,不过想起得更多是无奈和无尽的惦念。然而最惦念他们的可能是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

独善其身的老人仍抵不住金钱的诱惑

“赶紧给我退了吧!我不懂什么基金。我只要把我的钱拿回来。”老柳不断地催促着银行前台柜员。

“大爷,您确定要赎回您全部的基金,是吗?”柜员微笑着,“您确定的话,明天就可以到账。赎回后,扣除手续费本金还有17280.4元,您明后天查收一下。”

“啥?怎么少了?”老柳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语。

老柳原先是小镇上的老师,后来下海经商做起了个体户,小本生意做得还可以。前几年女儿晓芳因工作定居海外后,老柳把以前的门店关了,想在家多陪陪老伴。女儿想把父母接到国外一起生活,老两口在小镇生活惯了就没答应。晓芳没办法只能每个月给父母多汇点钱以表孝心。故而银行成了老柳每月必去的打卡地。一年前他也是在这里认识了银行大堂经理张静,而即将赎回的这笔基金也是张静介绍办理的。

“她当时说这款基金年化率很高的。我心想一年后两万变两万四比银行利息高多了,再说是正规银行错不了。”老柳想起当时的情况有些懊悔。

然而一年后让老柳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自己的钱非但没有增加还倒贴进去了几千块。老柳自认为是个有经验的社会人,怎么这次自己就栽了呢?

“我不应该妄想那么高的年化率,太贪心了,自己也不懂金融”老柳总结了这次的教训。

像老柳在银行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他们有文化也有社会经验,却还是被误导购买了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主要原因就是人的贪念,次要原因就是对外部社会的不了解。老年人尤其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非常容易和社会脱节,尤其是在新事物的认知上,他们中很多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电视和朋友才是他们接触这个社会的主要途径。

有人曾说过老人市场是我国将来最赚钱的市场。据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各个行业看到老年人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都纷纷加入,金融行业也不例外。

储蓄所成了频发之地 农村留守老人需要加倍关注

在城镇里,老柳这样的留守老人还是少数。根据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在城镇和农村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在农村,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占到了24%左右。然而,城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仅仅在16%左右,由此可知,在农村有着更多的留守老人。

今年十一回家的董亮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本想假期正好赶上秋收,可以帮父母干些农活,没想到今年的苞米直接卖了青储,省时又方便。

“比往年还多卖2000呢”母亲笑得合不上嘴,顺手把银行的存单递给儿子。董亮拿过来一看当时就愣住了。“这不是存单,这是保险单啊?我爸呢?”

董春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日里给别人做些零工,老伴则在家照料田地庄稼。女儿早已嫁人,儿子董亮大学毕业后当起了北漂。现如今家里除了他俩,就只有一条叫“鸡蛋黄”的狮子狗了。

给领导打完请假电话,看着坐在炕头抽烟的老父亲,董亮有些埋怨地说道:“爸,以后有啥事给我打个电话,别自作主张。”母亲在门外解释着:“怕你上班忙,就没敢给你打电话。哪知道银行也会有这样的事。”董亮拿起茶几上的保险存单看着上面10000的数字不禁头有些大。

“我哪里知道嘛,接待我的小姑娘说和直接存银行一样。”

“爸,这是理财保险,是银行代销的。和银行不是一回事。你这是签了3年,年年要交1万块。”老汉听儿子这么一说有些傻了眼“当时她让我签哪我就签哪,我真不知道这是保险。那咋办?”

“一会我给保险公司打个电话,看能不能退了。”董亮先给储蓄所打了电话,又咨询了保险公司。二者皆告知先上报公司节后处理。

在中国乡镇的银行或者储蓄所里,你能看到和大城市银行截然相反的现象,这里80%以上都是需要存钱取钱的大爷大妈们,年轻人很少。近些年来银行的业务已经不是单纯的存取业务,还有代销保险基金,出售理财产品等其他附加业务。相比于城市销售渠道的多样性,银行和储蓄所才是保险基金销售的主要渠道。

村里的留守老人文化程度都不高,很多时候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经常需要人员协助才能完成。董春辉恨自己为啥不多识几个字就不会有这样的麻烦。

十一假期刚过,董亮就带着老父亲到了储蓄所,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后,最终保险公司方面同意把这份保险协议撤回。董春辉看着自己劳动丰收的钱又重新回来,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振兴乡村普及金融知识非常重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发留守老人受骗事件,一些人利用老人缺乏防骗意识,容易相信陌生人等心理接近留守老人进行诈骗。为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各地银行、保险公司都开展了“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村留守老人,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防骗意识。

闫洁是某保险公司的销售,王奶奶是她在一次下乡活动认识的一位留守老人。这次去村里去送些宣传资料,顺便把保单给王奶奶送过去。

由于子女们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伴和小孙女三人。说是老奶奶其实岁数和闫洁的父母差不多。常年的农活操劳、养育孙辈的辛苦让这位老人显得更加苍老。

乡村的不便利,经济的落后,几乎村里一半的年轻人都南下打工,剩下这些老人孤零零地留守在村里。他们有很重的乡土情结,以乡村为归依,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即便出去了也会回来,不会离开村庄。

“那也是没有办法为了生活嘛,我和老头子现在身体还可以,就让他们放心去挣钱”王奶奶说起来很云淡风轻。

“我上次和娟子说了,小洁去帮我们办理保险了。”

娟子是王奶奶的女儿,因为疫情原因两年都没有回家,闫洁上次过来,王奶奶正和女儿通电话,这几个月王奶奶身体有些不舒服,想入份保险让家人放心些,正好让闫洁给娟子介绍介绍。

“年纪大了入一份保险也让他们放心些。将来真出点事住院还少花些钱哩!我又不懂,虽说有新农合,但是再入份保险将来有啥事住院了还能报销些。也让我闺女她们安心点。”

在闫洁的介绍下娟子给父母都选了一份健康险,并特意感谢闫洁经常看望自己的母亲。

“我有时候看到王奶奶她们挺想帮她们一下,保险理财这些东西都是国外的理念,有些老人还不太接受,很多人把我们当成骗子。”说到这闫洁笑了起来,想起第一次和王奶奶见面的情况。“当时王奶奶就以为我们是骗子,后来还是村主任过来解释说是乡里派来普及金融知识才放下戒心了。”

“金融产品从被设计出来其实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只不过都有一定的风险性。现在的老年保险品种没有好坏之分,可能是销售人员没有把合适的险种介绍给你。”闫洁解释着“我们行业确实有一些人给介绍了一些费用高的险种,投保人入险后才发现其实根本不适合自己。所以我们从业人员也得加强培训,不要强推险种,而是为投保人考虑他们需要什么,像王奶奶这样的其实健康险就足够了,一年几百块钱也不多。”

闫洁其实从心里很佩服这些农村的留守老人,出生在50、60年代,在艰苦环境下生长,中年为了子女,晚年为了孙辈,似乎一辈子都在不辞辛劳地培育子女和地里的庄稼。子女和庄稼似乎就是自己的全部,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

结语

从2022年开始我国进入老年人口高速增长的平台期,年均增长将超过1000万,日益庞大的老龄人口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留守老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从金融产品上要推出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而不是看重留守老人的“钱袋子”去推销金融产品。留守老人需要陪伴、需要安宁,更需要好的理财产品去保障他们以后的安康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老人   存单   储蓄所   钱袋   保险公司   子女   奶奶   父母   基金   银行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