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蒙氏教育”的核心-儿童敏感期?

今天起,策划推出儿童敏感期系列文章,预计3到4篇,欢迎持续关注。

蒙氏教育,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1870年8月-1952年5月)名字命名的一种教育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推崇,也是众多高端幼儿园招生的头号招牌。

它的核心正是蒙特梭利提出的理念——“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

有人评论,这是蒙特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敏感期是什么?如何深度理解敏感期?

1、现象

有了宝宝的爸妈,是否会发现,刚出生的娃喜欢盯着黑白相交的地方看,市面上还会卖黑白颜色的图卡。

娃还特别喜欢啃手,几乎是逮啥啃啥,能放进嘴里的都要尝一尝。为此家里的硬币、电池、玻璃珠子等一切小玩意儿都得收起来。

等娃大点,特别喜欢扔东西,手里的东西根本拿不住,你递过去就扔了,捡起来再递过去又扔了,还嘎嘎笑,乐得不行。

娃还特别喜欢爬高上低,沙发、床都是最好的蹦蹦蹦的地方。再不然一块玩积木的时候,刚垒起来,哗啦一声就都推倒了。在爸妈眼里这简直就是啥啥都不行,搞破坏第一名。

2、定义

这些现象,往往被一句“小孩子都这样”一笔带过。其实这背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概念——敏感期

直接上定义:

敏感期是儿童0-6岁成长过程中,受内心指引,向某个对象注意、关注、被吸引,条件许可时进入、沉浸、融入、成一体、引起愉悦的那个时期。

在特定的敏感期,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跃升了一个台阶。

3、缘起

(1)生物学研究启发

蒙特梭利提出“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是借鉴了19世纪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的研究发现。

雨果研究了蝴蝶的一生,雌蝴蝶产卵本能地选择树枝交错的隐蔽地方,但是孵化出的幼虫只能吃嫩芽,谁来指引它找到嫩芽呢?光线。刚刚孵化的毛毛虫对光有特别的敏感性,在光的指引下,向树梢爬去,因为那里有最明亮的光,光能带它找到最嫩的叶。

但当长到成虫,可以吃大片叶子时,毛毛虫对光的敏感性就会消失。德弗里斯把这一特性,称为敏感期

这对蒙特梭利启发极大,她认为“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并提出了5个敏感期的概念:秩序的敏感期、口手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社会性的敏感期、微小事物的敏感期。她特别指出作为地球上唯一有精神的物种,人类的敏感期不同于其他生物,而是“精神的”敏感期

(2)精神胚胎:理解儿童敏感期的基础和关键

为了解释“精神的”敏感期,蒙特梭利提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这是理解儿童敏感期的基础和关键。

人的成长,不仅有生物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情绪、心智、心灵等的复合成长,统称为精神成长。

精神成长依赖于精神胚胎的孕育。生物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经过10月孕育发展成生物的人,此时只具有人的潜能;只有精神胚胎的孕育发展,才会让生物人成长为精神人。

(3)精神胚胎的实体化,也即两个胚胎的链接

精神胚胎并不融合也并没有固定在生物胚胎上,而是等待发生和生成。初生的婴儿对世界一无所知,纯粹无暇,和精神胚胎的发生链接得浑然天成。

婴儿借助环境,将精神胚胎透过自身的活动固化在自己身上,固化在人格中,从而成为精神胚胎自身,这个过程叫实体化。实体化也意味着,生物和精神胚胎的链接。

精神胚胎是没有独立、没有成形的精神,将会在儿童0-6岁孕育发展起来,甚至可以延续到12岁,这个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由于精神胚胎独属于儿童自己,因此创造的权利必须交给儿童。家长能做的是提供爱、自由、规则的环境,剩下的就是儿童天然和自动地创造自己。我们不知道敏感期会为孩子创造怎样的生命特质,但敏感期的完成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完整的、有品质的,精神的生命。

4、功能

蒙特梭利认为0-6岁的儿童,不需要特定外在理由就会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兴趣,在敏感期内,孩子会高度专注其中,不厌其烦重复操作,直到满足内在需求,获得某种特殊品质,才会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敏感点,进入下一个敏感期。

在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中,孩子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情绪、心理、心智,建构起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自我、精神的自我,让儿童实现从生物人到有精神生命的塑造,对人生潜力的最大化开发。

这正是敏感期最主要的功能。

5、特点

敏感期,在儿童年龄越小时,出现得越密集,并且呈螺旋状发展。儿童从1岁开始一直到十几岁,相同的敏感期会在不同年龄阶段重复出现。比如:音乐、空间、语言,从1岁到12岁,不断出现,当然深度和广度已然不同了。

敏感期具有可补偿性,由于种种原因,0-6岁时,被阻碍、压抑,没有良好发展的敏感期, 6-12岁还有弥补机会,但必须是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

然而现实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进入小学后,将面临学业的压力,很难得到6岁前父母千百包容和疼爱。比如3岁时,孩子出现空间敏感期,在沙发上爬高上低,会被理解接纳。如果当时被压抑和禁止,7岁或八九岁时再次出现,上蹿下跳的娃多半会被再次呵斥,禁止。

就这样在纷乱的思绪中,孩子“孤独”地成长着。

这也是写这个系列的初衷,希望家长能了解敏感期,为孩子创造一个爱、自由、规则、平等的环境,让娃遵从内在生命的感召,尽情成长。

在了解了儿童敏感期的逻辑内涵和功能后,下期将介绍儿童敏感期的具体内容,敬请期待。

内容参考:孙瑞雪编著《捕捉儿童敏感期》

都看到了这里,就请点一波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雨果   敏感   实体化   儿童   胚胎   心智   核心   精神   生物   环境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