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盛宴”!多地非遗文化体验引燃国庆假期

国庆期间,全国各地纷纷推出非遗文化体验“盛宴”,以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生活,引燃国庆文化旅游热度。 不少市民游客慕名前来,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走进“世遗”古城福建泉州

泉州木偶剧团为小朋友表演泉州提线木偶戏

“出来了!出来了!”国庆期间,在福建泉州木偶剧院演出厅,伴随着小朋友们的欢呼声,一个头戴僧帽的“小沙弥”木偶跨着疾速的步伐精彩亮相舞台,线随指动、偶随线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现场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去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自成功申遗一年多来,世遗泉州热度持续攀升,世遗旅游大放异彩。今年国庆假期,全市22个世遗点累计接待游客36.99万人次,市民游客直呼在烟火的生活中品读历史。

“国庆七天,泉州的‘非遗游’十分火热,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泉州观看提线木偶表演。”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告诉记者,原本国庆每天安排两场演出,但因现场观众太多了,每天又增加两场,可座位依然供不应求。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距此不远的通政巷4号印记闽南文化馆,千年东西塔下,“海上花开·慢游古城——惠安女民俗服饰联展”一样火热。上百名市民游客身着惠安女服饰走街串巷,穿梭在世遗古城,体验惠安女风情。

惠安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是生活在泉州的一个服饰、习俗奇特的女性群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服饰源于百越文化,又融会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形成了当前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过改良布质、颜色等,使惠安女服饰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易穿、爱穿、常穿。”受邀参展的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李丽英在现场对惠安女服饰进行详解,希望帮助游客市民对惠安女服饰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泉州木雕精品展也在泉州非遗馆正式开展,特邀1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列百余件展品,描绘新时期泉州木雕的传承发展新貌。一同展示的还有馆内的非遗工坊,让现场市民和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刻纸、花灯、彩扎、漆线雕、金苍绣、妆糕人、纸织画、竹藤编等非遗项目。

从惠安女服饰体验、南音表演、非遗体验等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到“与塔·定心”展览、楼润物精选常态展等多场展览,再到10条泉州古城Citywalk路线,今年国庆节,泉州市策划组织推出70多项文旅活动,进一步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文旅品牌

“在泉州待了7天,当亲眼看到南音表演者脚踏‘金狮’,唱奏而出的闽南话,才真正体会到这为什么会被誉为‘御前清音’。”从山东慕名而来的游客赵志芳说,演出比想象的更精彩,她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为“非遗”点赞。

据统计,国庆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415.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24亿元,使得非遗传承、研学教育、工业探索等产品人气兴旺,世遗游、古城游、乡村游、夜间游等产品业态热度不断攀升。

千年文脉,奔流不息,非遗吐蕊,古城芬芳。泉州非遗,正以新的方式被看见、被了解、被热爱。

浸润非遗的“苏式生活”

国庆期间苏州市民游客近距离体验桃花坞木版年画

“刚出炉的重阳糕松软喷香,中间夹着芝麻、果仁、豆沙等拌成的馅料,一口咬下去满满的仪式感,大家吃得都很开心。”今年国庆恰逢重阳佳节,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观前街黄天源糕团作坊内蒸汽四溢、热气腾腾,由省非遗苏式糕团制作技艺传承人穆岚带领的团队精心制作着节令美食,老人们一边品尝重阳糕的香甜,一边体验苏式糕团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苏州,大大小小的糕团店数不胜数。苏式糕团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早已融入苏州人的生活日常,如古典园林一般成为苏州的特色标志。

黄天源作为深受苏州人喜爱的糕团老字号,是名副其实的“糕团大王”,百年来始终坚持在糕团品种、花色、用料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配合着苏州人“不时不食”的习惯,将传统文化、节令气候、江南韵味统统蕴藏于内,其制作技艺也在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一粒米到一块糕,有1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其讲究,每个步骤都必须精益求精。”入行37年的穆岚师傅是黄天源苏式糕团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他一边娴熟地切着刚出锅的糕团,一边介绍着制糕过程,行云流水间便将苏式糕团的香、甜、细、松、糯发挥到了极致。

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活动广受好评,也带动了国庆期间的“糕团消费热”。据统计,黄天源平均每日制作重阳糕超过2.5万块,总销量达20万块。“今年也是黄天源在重阳佳节向敬老院、社区等派送‘爱心重阳糕’的第30个年头,通过‘送糕’的方式弘扬优良传统,为老年人送上节日祝福。”姑苏区政协委员、黄天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介绍道。

姑苏区作为苏州古城文化最为集聚、历史遗存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星光璀璨。据统计,全区现有桃花坞木版年画、缂丝、古琴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79人。

国庆期间,围绕非遗开展的曲艺表演、文化体验、主题展览、文创市集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线上虎丘曲会名家云集、倾情献唱,缠绵婉转、一唱三折的曲调,多次将气氛推向高潮,吸引6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内,一边聆听唐寅生平事迹,一边体验木版年画,娓娓动听的琵琶评弹声在水榭长廊间悠扬飘荡,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大量游客探访,近距离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家门口的非遗市集引得市民纷纷驻足,苏绣、缂丝、苏扇等非遗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糖画摊前更是排起了长队,争相定制属于自己的肖像糖画……非遗文化在全新的时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掀起阵阵热潮,将苏式生活浸润得越来越精彩。

近年来,为进一步助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构建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模式,姑苏区政协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发展困境、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积极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出谋划策,形成的《关于加强姑苏区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等建议被有关部门积极采纳,并依托“姑苏文史”抖音号推出了一系列非遗文化短视频,持续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姑苏非遗珍宝和手艺匠心。

“我们依托自身优势,积极组织糕团制作技艺培训、糕团制作技艺展销等一系列非遗传承推广活动。同时也面对不断升级更新的消费需求,推出了许多糕团新口味、新造型、新包装,让苏式糕团越吃越有‘新滋味’。”陈磊说道。

数字“黑科技”活化非遗文化

市民游客在宁波市海曙区非遗馆内体验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沙燚杉 摄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精特亮”创建项目之一的中医药特色街区——新落成的非遗馆成为热门“打卡地”。10月1日,便吸引了1500余名游客前来探馆。

沿着城隍庙东厢房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非遗风情“水墨”图卷——宁波农谚、它山贤德庙会、天封塔传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通过数字投影和雷达互动系统在墙上“重现”;侧过身,一套“全息纱幕+U型幕投影系统”让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梁祝以及四明南词“生动”起来,通过绿幕抠像的方式将演员投影在全息纱幕上,背景将化蝶等经典场面运用水墨动画的方式呈现在U型沉浸式投影幕上,顶面和地面则用镜面无限延伸空间……

“非遗馆所在的宁波府城隍庙就集中了甬城最顶尖的非遗技艺,如浙东民居及庙宇建造技艺、‘生漆脱胎’造像技艺等。在非遗馆内,体现最具宁波特色的、被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通过全息、VR等展示手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突出了交互式体验,让非遗展示更可看可感。”海曙区政协委员、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俞岚说,“让非遗‘活’起来,就是这个打卡地‘火’起来的秘诀。

在非遗馆内科技应用无处不在。如通过AR放大镜扫码,就可以获得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量信息,包括宁波汤团制作、黄古林草席编织等的AR视频,大大丰富了游客获取的信息量;常见于商业领域的全息风扇技术也被运用到海曙非遗馆中,用于展示打铁技艺中铁花飞溅的场景。“这样的实景不可能在空间有限的室内展览馆中展示,而传统视频播放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全息风扇技术的应用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难题,在安全的环境下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俞岚介绍说。

全息、VR、AR……市民游客能体验到的“黑科技”不止于此。非遗馆内,最受小朋友喜爱的就是一道可以现场“点”菜的互动餐桌。互动餐桌上转动展示着八道宁波本地的特色名菜,参观者在菜的上方轻轻挥挥手,雷达捕捉到动作,餐桌便可弹出该菜的制作方法,再一挥手,就可弹出让人垂涎欲滴的视频介绍。

在墙角的一个绿幕前,不少游客排队拍照留念。“选择自己喜欢的非遗场景,按下拍照按钮,再用手机扫码下载,立即能获得背景为非遗场景的合成照片,直接转发朋友圈,这感觉太奇妙!”游客李舒文开心地和朋友们来了一张“闺蜜照”。

“文化+科技”在非遗展馆中的应用,让非遗馆自带IP属性,身临其境的市民游客交互体验和感官沉浸更强,沉浸式体验让群众有了一个不一般的文化假期。


原文刊登于2022年10月14日《 人民政协报 》第 10 版休闲周刊

记者:王惠兵 鲍蔓华

通讯员:顾怡 孙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遗文   姑苏   惠安   国庆   泉州   全息   宁波   技艺   盛宴   假期   游客   市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