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出炉了,我想起了钱学森之问…


网络图片

今年的诺奖得主又新鲜出炉了,有些国人心里酸酸的。

诚然,在诺贝尔奖的评审方面,有西方的价值观,但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不能抹杀它的公允性。比如今年在量子力学方面的奥地利物理学家Anton Zeilinger就是中国量子力学的领军人物潘建伟院士的老师,是否公允,你懂的。


这些年有些人被我们的国力世界第二冲昏了头脑,胖了就是壮了吗?那可不一定,总量代表不了钢筋铁骨,而科技实力就是钢筋铁骨,这让我想起了钱学森之问。

2005年,钱学森在面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引发大量的国人思考并等待破解。


网络图片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我们的邻居日本,这些年来获得诺奖的人数逐年攀升。截止2021年10月,日本已经获得了29个诺贝尔奖,全球排名第六,几乎每年都会获得一个。日本在科技方面的表现应该值得我们学习,有一篇分析日本的政策、文化等因素对诺奖影响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作者:自律时光

网址:https://www.jianshu.com/p/21e3dc669f1c

来源:简书

以下为文章摘录: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对此争议都不小。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还只有9位得主。

可从2001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个,18年里已有18个,计划进行时间尚未过半,已经完成了超出目标二分之一的数量,照这样一年一个的节奏,“50年30个”目标,几乎已没有悬念。


对于诺贝尔奖这件事,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妄自菲薄,不把它看成个东西是盲目自大,觉得什么也不如人家那是极度自卑,正视差距才是应有的态度。我非常赞赏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所说的一番话:

在诺贝尔奖宣布季节,讨论诺奖工作和科学家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科学界可以交流进展、评价研究、思考过去和未来;对公众可以普及知识、建设文化、影响社会和后辈。对待诺奖,需按科学的规律:有肯定、有批评,有吸收、有鉴别。对诺奖拒不了解,是无知的狂妄;对得主不屑一顾,是愚昧的自大。对诺奖无上崇拜,是宗教的迷信;对得主只能图解,是科学的反面。对诺奖工作和诺奖得主,应该有介绍、有评价、有批判。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不能把诺奖委员会当成太上皇来指导科学,而是有学习、有借鉴、有批评。

我是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成就的判断不敢妄言,因为我没有那个学识,但是我能明显感受到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

第一是利益驱动的价值导向。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是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的,但是素质教育不好评价,所以搞来搞去,搞成了分数至上,升学率第一。

第二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有大量的实验设备,但是由于师资、管理、评价等多重因素,学生做实验的机会非常少,这是一个明显的感受。学生不能够动手实践,就不能达到知行合一,也不利于科学精神培养。我们熟知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就非常主张动手实践,许多案例至今都有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很多是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炼出来的。

第三是不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个大家都比较熟知,我们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熟练程度的培养,而对于创新精神比较忽视。尤其是课堂上,老师们都是追求一个标准的答案,创新就没有生长的环境。


网络图片

第四是不注意想象力的培养。这一项我认为最为缺失,我一直认为20世纪是两个巨人的较量,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更佩服爱因斯坦。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科学发明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写作也需要想象力。就说科幻作家刘慈欣,他花了五年才写出来的《三体》,被清华大学的教授批得一文不值,而奥巴马看完后亲自发邮件催更。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拿下了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的雨果奖,那是在大洋彼岸啊,人家得奖了我们才知道中国有位科幻作家。《流浪地球》多么成功我就不说了,你看看孩子们的喜欢程度就知道这是一块多么干涸的土地。我们的影视都是些什么东西?宫斗剧,搞笑剧,那些胡编乱造的题材非常非常多,唯独没有科幻。我在前边一篇文章里边说过,刘慈欣的文章可以进入课本,我坚信十年内可以成真。


有了诺奖这件事来刺痛一下我们的神经未必是件坏事儿,好让我们看到科技的差距。没有科技强盛,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所以我们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更应该把一粒科技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

2022.1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   钢筋铁骨   日本   科幻   得主   基础教育   想象力   注重   科学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