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怕冷,湿气重 张仲景一个古方,上能温脾,下能温肾,补阳化湿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张仲景的名方,选自《伤寒杂病论》,上能温脾,下能温肾,脾肾同补,温阳利湿。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过这个情况,晾在阳台滴水的衣服,还有地上的积水,在太阳出来后,就会干得快一点,这是因为太阳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我们身上也是一样,多余的水液需要身上的阳气,来温煦,来蒸腾,这样才不会在我们身上产生湿气。

但是如果我们出现了阳虚的情况,水液的代谢就会变慢,除了会出现舌苔厚,齿痕重,容易水肿的情况,还会精神萎靡,怕冷,感觉手脚,腰腿都发酸发冷,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温补身上的阳气了。

那要怎么正确地来补阳呢?中医常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和脾可以滋养我们的全身。所以补阳,也应该从这两个脏腑的阳气入手。


今天沈医生推荐的方子,叫做真武汤,是张仲景专门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这种证型创造的,对于脾肾阳虚导致的水肿,腰疼,拉肚子,头晕等等症状,都有很好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它上能温脾,下能温肾,脾肾同补,通过补阳的方法,来温化我们身上的湿气。

真武汤的用药组成分别是茯苓,白术,芍药,制附子,生姜。

茯苓和白术都可以健脾渗湿,补气利水,对于脾肾阳虚导致的小便增多,水肿,痰凝变多,头晕目眩等等症状,都可以通过燥湿利水的方法改善,而且可以健脾补气,提高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

如果说茯苓和白术,是通过健脾的方法赶走我们身上的水湿,那干姜和制附子,就是通过温阳散寒的方法,把我们身上多余的水液蒸发掉。

干姜和制附子两味药,都可以入脾肾经,都是辛热的药物,既可以温补脾肾的阳气,又可以散寒化湿,把我们身上的“小太阳”功率拉满。

最后又用到白芍这味药,这味药酸,微寒,为的是防止前面燥湿,温阳的药物太多,药性太过,会伤害到我们身体本身的阴液,造成阴伤的情况。

张仲景的真武汤整个方子,既有辛热温阳,又有渗湿燥湿,又可以归脾肾两个经,脾肾兼顾,又能防止阴液的过度耗散,所以被后世很多医家,医生参考加减。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燥湿   干姜   附子   古方   白术   阳气   茯苓   湿气   水肿   身上   医生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