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示范,漯河这个村儿美得像幅画

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近日,记者来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西城区阴阳赵镇水坑赵村采访。一踏入村子,记者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水坑和一条环形护庄堤。坑内莲叶碧绿,堤上道路平整,蓝色护栏立在道路与水坑之间,景色美得犹如一幅画。

水坑赵村位于阴阳赵镇西南部,因村内坑多而得名。近年来,水坑赵村“两委”立足实际,坚持围绕生态兴产业、服务群众惠民生,实现兴村富民。

01

环境改善村庄美

水坑赵村有小庙坑、胡子坑、鳖盖坑、石桥坑等30多个水坑。往昔,水坑赵村十年九涝,村民饱受水害。为治理水害,1954年,村里建了1500多米长、2米多高、3米多宽的环形护庄堤,后几经续建,今已加宽至6米左右。2021年,水坑赵村大力整治人居环境,为护庄堤铺了柏油路面,并进行了绿化。如今,护庄堤已成为该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护庄堤一侧种满各种花草,另一侧村民家的外墙上绘着大幅色彩艳丽的图画,展示着乡村生活的美好。在水坑赵村委会附近,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整洁宽敞,篮球场、健身器材、休息座椅等一应俱全。村委会院内,乡村振兴展示馆正在建设,建成后将全方位展示该村的发展史料。

“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我们要把水坑赵打造成一个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水坑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来广说,水坑赵村户户门前都通了水泥路,道路两侧栽种有银杏树、石榴树、枣树等十余种树木,共3000余棵。村里还建了金槐大道、国槐大道。

水坑赵村对坑塘进行了全面改造。其中,石桥坑的改造初有成效,坑边新建凉亭一座,配套有花园、人行步道,成了村民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里修建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儿童之家等。

如今的水坑赵村,自来水入户、天然气进村、道路硬化、路灯齐全……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垃圾成堆,一到雨天大家都不愿意出门,现在简直像换了一个村子,一些长时间在外的人回来,都不敢认了。”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02

培育产业强经济

水坑赵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496户1527人。以前,水坑赵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种植业收入,二是外出务工收入。近年来,水坑赵村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水坑赵村委会门前有一方荷塘,碧绿的荷叶随风舞动,给人清凉感觉。这方荷塘不仅美化了水坑赵村的环境,还是村集体产业之一。

据了解,水坑赵村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对十几亩坑塘进行综合整治,在坑塘内养鱼、种植莲藕,不断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我们要利用好坑塘多、坑连坑这一特点,使坑塘活起来,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增加收入。”水坑赵村驻村第一书记申中华说。

水坑赵村有耕地3200余亩。发展经济,该村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2018年,水坑赵村通过召开研讨会议、入户走访等,鼓励党员干部、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等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积极帮助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农户与合作社“绑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促进村民收入持续增长。

在水坑赵村北边,一座农产品深加工厂正在建设中。这座加工厂有300多平方米,重点用于小麦、红薯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厂房建设已经接近尾声,等机器到位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赵来广告诉记者,加工厂建成之后,年收入预计15万元到20万元,可以为村民提供15个至20个岗位。“一方面增加村集体收入,一方面方便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对此都很支持。”

“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赵来广说,接下来,他们将依托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水坑赵村再添发展动力。

03

文明新风吹满村

走在水坑赵村,随处可见弘扬文明新风的壁画、宣传展板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水坑赵村注重提高村民的文明素养。村“两委”通过树立典型、评选表彰等,将文明意识深植村民心中。

为在村内营造浓厚氛围,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水坑赵村建设了主题文化墙、文化长廊,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谚语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孝义故事、法律知识、婚育新风、文明公约等,达到了“图画上墙,观念入心”的效果。村室内,村规民约悬挂在显眼位置,不断提醒村民讲文明、树新风。

近两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坑赵村每年都会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到了中秋节,还要为他们每人送上5斤月饼。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孝老敬老在村里蔚然成风。

记者在一些村民家门口看到了“最美庭院”的牌子。这些村民的院子,每一个都整洁、美丽,独具特色。

“村里这么好看,咱们家里也不能落后。”采访中,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每年定期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大家都很支持,积极参与。美化庭院已经成为村民的习惯。

“白天干活儿,晚上就到广场跳舞、打篮球,锻炼身体。”村民赵悦雅说, “村民的生活习惯更加文明健康,大家都比着讲卫生、讲文明,自觉性特别高。”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漯河市森林乡村……一路走来,水坑赵村得到了很多荣誉。

水坑赵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之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把村庄打造成有特色、有亮点、有看头的乡村振兴明星村。”赵来广告诉记者。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志勇 于文博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

本文来自【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漯河   水坑   村委会   新风   村里   合作社   村民   乡村   收入   记者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