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人贩子时,别喊“我不认识他”,这样做,旁人更愿意帮你

不管是单身女性,还是带娃出门的宝妈或老人,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会不会遇到坏人?会不会遇到抢孩子的人贩子?

很多时候,我们从身边人口中听说,或者从网络上得知一些不好的事情,都会心有余悸。因为很多情况下,悲剧发生时,并不是没有旁观者。

尤其是人贩子抢孩子时,他们经常使用的套路是“这是我老婆,两口子吵架呢”。即便宝妈百般解释,但人贩子就是能在众目睽睽下明目张胆地将孩子抢走。

为什么宝妈说“我不认识他”,或者明明有那么多围观者,但事情就这样无奈地发生了?

其实,并不是路人冷漠,而是其中隐藏的微妙心理状态,暗暗影响了当下的情况和结局。

社会心理学有两个著名的效应,或许能解释这样的情景。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家长们能有所启发,看好自己的孩子,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机智自救。

一:责任分散效应

心理学家拉塔恩和达利,曾针对“旁观者干预问题”做了一项研究,想看看人们作为旁观者的反应。

召集而来的志愿者,被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里,可以用对讲机与隔壁房间的人聊天。

在用对讲机聊天时,志愿者听到那头的呼救声,似乎是有人疾病紧急发作了。他们的反应会是怎样呢?

你可能会说,肯定会找人告知情况并寻求帮助啊。

但真实的结果是,志愿者会不会提供帮助,取决于他认为隔壁房间有多少人。

当人们认为房间那头只有一个人时,他们都迅速反应,并且快速报告研究人员情况,要求进行干预。

而当志愿者相信房间那头有多个人时,他们当中,只有60%的人向研究人员报告了情况。

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么多人在场,别人肯定会施以援手,所以他不需要挺身而出。群体中的成员,责任和义务也就被削弱了。

所以说,即便置身人群中,当遇到人贩子抢娃时,你的呼救声和“我不认识他”,可能也并不管用,反而只会让你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

因为在你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他们的责任已经被分散了,他们会觉得,别人肯定会去帮忙,不需要我出手。

二、从众效应

群体压力在发挥作用,当你身边一群人都做出相同的反应时,你很难顶住压力,去做出完全不同的行动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你处在人群中,尤其是你与人贩子各执一词、情境分辨不清时,路人看热闹得多,而出手相助得少。

三:这样做,旁人更愿意帮你

看完以上这2个效应,你是不是有些困惑,那怎样才可以打破这种效应,让路人参与进来,而不是选择旁观呢?

社会心理学给出答案——如果需要帮助,就直接提出请求。

指定某一个人

当我们遇到困难,特别是宝妈、老人带着孩子出门,遇到人贩子时,不要朝身边人大喊“大家帮帮我”。

这时候,你一定要挑出一个特定的人来。比如“戴眼镜穿白衬衣的这位大哥”、“拿黑色提包穿牛仔裤的这位女士”,把责任明确到某一个人,让他自动介入你的事情中来。

像我们常说,遇到人贩子抢人的紧急情况,就打掉路人的手机、损坏某一个路人的车,这也是防止责任分散的一种方式,将责任明确给到某一个人。只要有人开始介入,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告知具体要做什么

不要因为太激动,而只是哭喊或喋喋不休,一定要说出具体的问题和你需要别人干什么。

比如说“他们是人贩子,请你帮我报警”、“请你帮我打这个电话联系我的家人”、“请你帮我拍下这一幕”。

把事情说明确,能减少情境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

只要有人愿意提供帮助,那他会打破“群体压力”,从而提供可效仿的榜样,让其他路人也产生从众心理,纷纷介入进来。

这些技巧,不管对于带娃的宝妈老人,还是独自出门的女性,又或者遇到困难的我们,都很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人贩子   人时   旁观者   志愿者   路人   效应   房间   事情   孩子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