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言传身教?千万别让孩子错过“阅读敏感期”

每天阅读一页书的人、一曝十寒阅读的人和从不阅读的人,三者一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阅读的态度,就是做人做事的态度。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现在的孩子都很辛苦,每天都有许多繁重的学业负担,就连课外阅读,也要挤时间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孩子没有一点阅读体验,更不要说阅读理解,消化书的内容了。


而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当领读人。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减轻负担,同时也能够引导孩子如何从书中总结提炼知识。另一方面,陪伴阅读是一种亲子互动,不仅增加互相的关系,也让孩子产生安全和信任感。



时常有不少爸妈费解,为何自己家里的孩子不爱读书?这很可能是因为错过了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孩子对阅读的热情再也提不上来了。那么什么阶段才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特征的,就代表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来了:

1.凡是有书的地方,比如去到书店或图书馆,会热心地看个不停,一会翻看这本、一会翻看那本;

2.喜欢听故事,也会时常编故事给大人听,想象力丰富;

3.无论什么书都翻来看,无论能不能看懂都一本正经地看,能看懂的会反复看;

4.指着书上的字阅读,即使大多数时候看不懂,也会自编发音上去。



阅读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4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来临,有些智力较好的孩子会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会超过6岁。6岁后的阅读相比于6岁前,孩子更难养成兴趣习惯,所以6岁前也被称为儿童阅读的黄金期。


其次14岁前还有一次弥补机会,被称为儿童阅读的白银阶段,错过了之后孩子的自我阅读意识就会弱很多了。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同时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我们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根据美国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信息约八成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大脑在生命早期飞速发展,因而视觉刺激对幼儿早期神经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语言理解区域的发育比口语表达中枢早。这一结果可以理解为:正因为早期阅读提供了积极的视觉刺激,给儿童展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加快了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种情况,是否很多家庭都中招了:

1.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

2.经常在工作、家务很累的时候,把手机给孩子当玩具玩;

3.在家大多时候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玩游戏;

4.孩子一吵着要玩手机,马上就给孩子玩了。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一直都在模仿、复刻家长的行为和习惯,家长怎样去做事,孩子就会怎样。


所以,如果孩子不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自己从来不读书,常常看电视、玩手机,却要求孩子读书,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呢?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在成人的陪伴下,一边欣赏图画书,一边倾听有趣的讲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和满足,幼儿能够感受到被关注、重视、接纳和了解,对于幼儿情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阅读的读本以图画为主,画面所提供的鲜明、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刺激能引发幼儿聚精会神地观察及注意。同时,早期阅读中的任务是具体、明确的,幼儿要理解书本的内容,故事情节的前后关系,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等,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和控制着自己的注意力,对画面认真地进行观察。因此,早期阅读有利于维持并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和观察能力。



远见超童自学型能力训练系统原创中文原版读物高达3万本,包括畅销书、学科知识点、故事、笑话、推理书、诗词、小古文、好词好句段、成语、古文、历史名篇等。通过大量的泛读积累和精读讲解,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为孩子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孩子天生就喜欢歌曲旋律,远见超童打造古韵歌曲体系,旋律动听,古诗名篇孩子能唱出来即能背下来,大量儿歌、童谣、飞花令,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背诵从此无障碍。



未来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们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永远与知识相伴。相信他们一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口吐莲花,出口成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敏感   言传身教   名篇   大脑   幼儿   家长   视觉   习惯   儿童   孩子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