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荒得到缓解,部分芯片价格大幅下跌,芯片将供过于求?

本文原创,禁止搬运和抄袭,违者必究!

芯片紧缺这个话题已经在半导体市场存在两三年了,行业人士预计芯片紧缺会持续到2023年甚至以后。在芯片紧缺最为严峻的时候,高通的芯片交期长达半年,芯片原材料光刻胶价格上涨十倍以上。

经过芯片制造商提高产能以及需求状态发生改变以后,芯片荒似乎得到了缓解,部分芯片价格大幅下滑。

这是不是意味着芯片将供过于求?如果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呢?

芯片巨头们发声表态,预示芯片需求下滑

芯片作为科技产业发展的刚需,其价值会因市场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但需求旺盛时,可以说是一芯难求。自从全球出现缺芯风波,手机厂商,汽车企业等等均受到影响。

手机厂商发布的新机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发货,汽车企业更是关闭了一座又一座工厂,以此来应对缺芯危机。

在缺芯最急切的时候,台积电宣布了三年投资1000亿美元的扩产目标。台积电具体投入了多少资金扩产不得而知,但对于改善芯片紧缺问题,扩产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可扩产过后,如何提高产能利用率成了新的问题。因为台积电已经预计芯片需求将出现下滑的情况。台积电在第二季度财报会上表示,预计客户将开始减少库存。

除了台积电,芯片巨头联华电子也在第二季度财报会上做出表态,该公司总经理王石称:“半导体产业目前正进入库存调整期。”

台积电,联华电子等芯片巨头们发声表态,预示芯片需求下滑。此前芯片供不应求,但是后续或许将得到降温。当芯片需求下滑后,市场上存在的芯片就需要抓紧出手了,因此有部分芯片价格开始大幅下跌。

有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意法半导体的L9369-TR系列芯片卖到了3500元左右一颗,到目前这款芯片已经降至670元左右,降幅超过了80%。

芯片价格涨得越快,降得也快,仅仅一年的时间,这款芯片价格就下跌了8成。而且这恐怕只是开始,因为消费电子已经出现需求疲软的现象。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家对购买手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当消费者不再大量购置新机,手机厂商的库存就会增多。库存多了,向芯片供应商订购的芯片就少了。所以市场需求的下滑会作用到整个产业链,直至芯片企业开始调整库存。

部分芯片行业的芯片荒将得到缓解,但也会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芯片将供过于求。原来想买芯片买不到,现在不需要过多的芯片了,芯片想卖也卖不出去了。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市场发展秩序。

如何应对芯片供不应求?

市场需求决定了芯片的价值,最不愿意看到芯片供过于求现象出现的就是供应商了。不过得到芯片荒问题缓解的并不指向所有市场领域,缺芯正逐渐转变为结构性紧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的市场不需要芯片了,但有的市场依然有很高的芯片需求。比如汽车芯片、工业芯片、服务器芯片等等依然供不应求。出现芯片需求下滑的主要是消费电子产品。

所以该如何应对芯片供不应求,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把产能供应给需求强劲的市场。

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制造商给苹果,高通等客户生产了大量智能手机芯片,让消费者可以随意购买任何一款机型都不会缺货。只是消费者换机周期被延长到了三年左右,现有的手机性能足以支撑用户使用两到三年时间,没有必要更换。

这就导致智能手机芯片产能过剩,为降低调整库存压力,将产能供应给需求强劲的市场,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降低芯片价格,清理库存。

部分市场需求不再旺盛,如果芯片价格还居高不下,卖出去的可能性非常小。竞争对手都在降价,如果不跟着一块降价,别人库存清理完了,自己的手中却堆积了大量芯片。

若芯片一直卖不出去,几年以后就未必有人要了。就像现在没有几家手机厂商会大量购买2020年时期的芯片产品,都在追求最高端的5nm,4nm处理器。

从芯片的价格涨幅就能看出市场对芯片的需求程度如何,不管是什么时候,芯片价格都是跟着市场需求走的。从今年6月份开始,有的厂商便大幅度降低芯片价格,国外部分芯片巨头进入新的调整库存阶段。

总结

芯片荒得到缓解之后,部分芯片价格开始下跌。需要知道的是,这里指的是部分芯片,而不是所有的芯片种类。

芯片市场庞大,各行各业都得用上芯片产品,在需求旺盛的领域,恐怕会迎来更多的厂商参与,谁能成为芯片市场上的最终赢家,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了解我,了解更多科技领域资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供过于求   联华   芯片   价格   供不应求   紧缺   产能   大幅   库存   需求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