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变迁

王府井大街号称“中华第一商业街”,是首都北京的商业金名片,她的百年商业史是中国近现代商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府井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前进,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商业步行街。进入新时代,王府井列入商务部首批全国高品位步行街建设工作试点,在新的改造中焕发勃勃生机。

王府井大街溯源与兴起

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50余年前元大都的建立。

元大都是一座先行设计然后破土动工的都城。其北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南至今长安街偏南一线,东西为今日东西二环路。王府井大街在元代是城南部中央稍东的一条重要的南北干道,被称作“丁字街”,周边多为衙署和府邸,并无商业活动。王府井大街的位置和长度格局在元代之初基本确定。

明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平,改名为北京。营建北京城时,不少达官贵人在丁字街西侧修建王府,这条街后来被称做十王府、王府街及王府井大街。因为衙署、公府集中,加之兴建一些寺庙,开始出现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摊贩,促成了王府井地区初期商业活动的形成。

清代的王府井大街,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街市。清末东安市场的建成是王府井大街兴起的重要标志。

1900年,清政府开始在京师地区推进近代市政。王府井所处的东安门外区域成为北京最早进行道路建设的地区之一。在整修道路过程中,官方拆除了商贩沿街搭建的一些摊棚,选中位于王府井大街北侧的原八旗神机营操场,划出部分区域,将东安门外两旁的铺户迁至此地继续经营,逐渐形成了一处每日营业的固定商业场所,命名东安市场。

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变迁

清末的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是北京城最早由官方设立的综合性定期集市,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其经营范围覆盖日用百货、饮食、娱乐等,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固定的商业空间中,商户的经营者不再像以往在街道上随意经营,开始遵循既定的社会秩序,服从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1906年东安市场北部建立了吉祥茶园,园内每晚有京戏演出,是当时北京内城开设的第一家戏院。从此内城的人们不用再绕道至前门,就可以在此购物娱乐。随后东安电影院、会贤球社等娱乐设施在此纷纷开办,进一步增加了王府井地区的客流。

清代王府井大街规模长度与今日不同。北至今美术馆东街北口,南至东交民巷,全长2600多米,是当时北京最长的一条街。清朝末年,东郊民巷开辟使馆区,王府井大街南端北缩,规模和格局与今日相同。

民国时期的王府井大街

民国时期,王府井作为近代城市商业区的特征更加明显,街容街貌和商业业态呈现出高端西化的特点。

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后,首先选定王府井大街作为示范区域进行道路改造,工程包括拓宽道路、房屋基准线测量整修和修筑沥青道路等。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重新厘定地名,把王府井大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称为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变迁

北平市政府关于修缮王府井大街路线计划给市工务局的指令

这一时期,王府井的一些地标式建筑开始出现。1915年,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豫王府旧址上建起协和医院;1917年中法实业银行在王府井南口建成七层楼高的北京饭店。1924年之后,王府井地区开始设立有轨电车车站,1928年王府井大街修建柏油马路,成为北京市最早的由国人自行修建的沥青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正阳门外一批店铺纷纷迁入王府井大街。

由于地处北京传统的达官显贵聚居地,且靠近东郊民巷使馆区,王府井的商业业态呈现出高端西化的特点,与北京传统的商业面貌形成了明显差异。这里高档洋行众多,如英商邓禄普、力古洋行,德商西门子洋行,美商美丰洋行等。经营范围涵盖汽车、钟表、电器、钻石、西装等西洋色彩浓厚的商品,在经营模式上亦不断探索,商铺内外装潢高档,商品陈列炫目考究。外资金融机构如美国花旗银行、法英东方汇理银行、华俄道胜银行等在此开设代理处。

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的王府井大街

此时的东安市场在历经数次重建和扩建,至1930年代初期,东安市场摊商总计已达350余家,其中以书籍、玩具、杂货、糕点、糖果为最多,以社会中上层为主要服务对象。1932年,由北平市社会局组织编写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称东安市场在全市所有官办及商办商城中“规模最大,商业亦最为发达”。

民国时期,王府井大街还有一个英文名,叫“莫理循大街”。莫理循是澳大利亚人,被袁世凯聘为总统政治顾问。他的房产位于王府井大街98号,1915年北洋政府将王府井大街改名为“莫理循大街”,其英文名称的标牌一直到1949年才被摘除。

新中国成立后的王府井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王府井大街的规划和发展,中央政府对王府井的商业定位提出明确要求:既要满足原有的商业需求,还要开辟面向人民大众的商业模式。

发展商业 建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解放初期,北京人口大量增加,商业需求旺盛。北京市政府在中央的指导下,着力将王府井打造成北京市的重要商业区域。一是由政府出面“招商”,特意从上海、天津等地迁来不少名店,如“四联美发”“中国照相”“雷蒙”“普兰德”等老字号,以助力王府井大街商业业态的完善。二是市政府就地开发建设了北京第一座国营大型综合百货商场——北京市百货大楼,以满足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王府井百货大楼是北京唯一一家由商业部批准,可以破例在全国享有商品采购权,享受二级批发站待遇的零售企业,在进货价格上还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一直享有“全国保北京,北京保大楼”的政策性优惠,许多生产地都见不到的商品,只有到百货大楼才能买到。三是市政府在东安市场成立了管理处,实行了统一的明码标价,开创了社会主义商业新风尚。1956年公私合营,东安市场转为国营商场,除了原有的高档消费外,增加了面向不同民众的小商品商店。1968年,东安市场改制成为国企,同时改名为东风市场。1969年东风市场整修扩建后重张开业,成为大型商场。

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变迁

20世纪70年代的东风市场

改革开放前,王府井大街商业虽有发展,但同时还是北京的一个文化中心空间。这一时期的王府井大街及周边分布着人民日报社、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等大量国家级单位。尚未明确的区域定位使得这个传统的商业区域附加上了北京文化中心的功能,而众多的宾馆饭店,又让这一区域成为北京重要的高档涉外场所。这样一来,自五十年代始,王府井地区逐步成为一个以大型商业设施为中心,以文教卫、宾馆旅游及市民娱乐为辅助,既有国家及北京市地方政府机构,同时也融合了各种社会公共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功能上超越了前门与西单等商业中心。

突破转型 树立商业集团改制新典范

改革开放后,王府井大街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北京市规划局根据中央书记处的重要指示,编制了《北京商业服务业规划设想》,明确提出提高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建筑面积。不同于建国初期“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宗旨,这一规划要求意味着北京开始向消费经济倾斜土地和空间资源。根据规划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人民日报社、中国作协与中国文联以及其他机关和事业单位从王府井逐步迁出,腾出商业用地,王府井进入了全新商业化改造新阶段。

这一时期,王府井的商业服务业和商业市场快速发展,新建和改建了不少知名的商业建筑,如王府半岛酒店、外文书店、穆斯林大厦、华侨大厦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建设而成。

借力改革开放的势头,1988年,东风市场在自身基础上组建北京第一家商业集团——东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恢复“东安市场”的名称,成为东安集团下属的百货零售店。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速了北京市的商业竞争。随着西单商场和国贸等现代化商业设施的建成,王府井大街无论在设施、环境、还是商品的定位上都显得落后。为了改变现状,1990年北京百货大楼集团成立,在北京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实行计划单列。1993年,在北京市百货大楼集团基础上改组股份制,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东安市场所属的东安集团则与香港新鸿基集团牵手,正式宣布大规模的改造计划——在东安市场的原址上兴建新东安广场。于是,以1993年初新东安广场的破土动工为标志,拉开了王府井商业街改建的序幕。

创新升级 打造世界一流商业中心

1992年,北京市政府为引进外资,扩大内需,决定对王府井进行改造,计划将王府井商业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组织编制了《王府井商业区改建详细规划》(1993年)和《王府井商业区改建规划》(1996年)。

自1993年底王府井商业区规划开始组织实施后至1997年底,先后开工建设了新东安市场、世都百货、利生体育商厦、友谊商厦、工艺美术大厦、百货大楼北楼及东方广场等十余座商业综合大厦,王府井商业街的现代化转型初具规模。199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把王府井开发权交由东城区政府,由其负责王府井地区的开发建设。1998年2月,王府井地区开展了《王府井商业街整体城市设计》(1998年)工作。设计方案把国外步行商业街的理念与北京的实际相结合,通过保留传统商店,使王府井原有的肌理得以延续,弥补了大规模改造对王府井带来的不利影响, 明确王府井商业街按照公交步行街进行整治,从硬件设施、管理模式、文化形象塑造等方面,按照国际一流商业街的标准进行建设。

1999年9月11日,北京市政府同意将王府井改为步行街。改造后的王府井大街,商业服务设施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既保留了百年老街的文化标志和内涵,也融入了现代化的购物体验模式。

新时代 新格局 新发展

进入2000年以来,为应对电子商务对实体百货业的冲击,王府井率先在业内实施战略转型,由单一的百货业态转向文旅、购物、休闲、餐饮等业态综合发展的综合性商业街区。

2017 年,为了更好地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对王府井提出的“高品质、综合化发展,突出文化特征与地方特色”发展要求,北京市政府决定以 8 号线地铁建设为契机,开启了王府井新一轮的综合治理、提升、转型工作。

2019年底,王府井步行街继1999年正式开街后,进行北延后的第二次开街。此次北延从金鱼胡同延至灯市口大街,步行街长度由原来的548米延长为892米。在北段起始点五四大街上,除了零售行业,街面上还有嘉德艺术中心、商务印书馆、王府井天主堂、首都剧场等文化场所,形成了王府井大街购物、文化、旅游的真正结合。至此,全长1818米的王府井大街基本实现商业、文旅业态的融合贯通。

王府井大街的历史变迁

2019年王府井大街北延开街

王府井的商业空间正从一条主街拓展到整个街区,空间布局上为“一核四区”,即以步行街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拓展,向南打造高端商业商务区;向北打造文化艺术体验区;向东打造高端商务区;向西打造文化旅游与文化生活示范区,形成集商务、艺术、文旅等元素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

王府井大街在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提升街区形象、丰富业态结构,在历经国营、百货、商业中心、商业街区等四个阶段后,进入了多元化融合发展时期。进入新时代,王府井不仅是首都商业发展的对外展示窗口,也是饱含历史底蕴和人民情感的城市发展地标!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 宋鑫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王府井   东安   北平   大街   百货大楼   北京市   商业街   北京   商业   历史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