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妈妈,我好难过,所有人都那样看我,不跟我玩,感觉快要活不下去了……”

前阵子,闺蜜向我哭诉,说因为10岁女儿的话,整夜失眠,心像被戳了无数窟窿一样难受。

原来,一次语文课上,闺蜜女儿因朗诵声音太小,被老师说“太温柔了,下次声音再洪亮点。”两个平时不太喜欢她的女生就开始四处造谣,说她是“装清纯”“故意勾引男生”。

后来,两个人说,演变成四个人说、一群人说……很多同学都开始对她指指点点。

校园论坛上还有人上传了她以前唱歌、比赛的视频,底下全是“骚”、“做作”、“婊子”之类的评论,甚至连她考了满分的试卷,也会莫名其妙的破损或不见。

而这些,都是闺蜜女儿一个人在默默承受。

直到一天,她情绪失控,狂扇自己耳光,说“都是自己的错”,闺蜜才知道,女儿已经被同学排挤、欺负快一学期了。

闺蜜非常心痛,她抱紧女儿,一遍遍安慰“这不是你的问题”,也专门找老师沟通,请他留意和处理这些孩子间的不当言行。

但很多行为发生在网上,孩子们动动手指,就可以点赞评论、发送消息,老师也毫无办法。

听完闺蜜的讲述,我心里非常难过。之前看到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一组数据显示,初中阶段,61.2%的学生都受到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霸凌,我还不太相信。

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这么优秀、和善的孩子身上时,我才惊觉,原来欺凌真的离每一个孩子都很近很近。

前几天看新闻,一个15岁的女孩,跟妈妈说她去跑步了,结果从6楼一跃而下,骨折、胰腺永久性断裂、多器官损伤,经过三个月的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而这个跳楼的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和杨幂、邓超等合作过多部电视剧的小童星——邵一卜。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在生活中,邵一卜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曾获得过很多奖项,但正因为优秀,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嫉恨、排挤。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他们骂她“绿茶”、“恶心”、“去死”,不堪折磨的邵一卜就真的选择了轻生。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问:这算校园暴力吗?

因为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被同学骂了,没有扇耳光、没有拳打脚踢……这能算霸凌吗?

但不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恶意,随随便便就差点要了一个孩子的命吗?

这当然算霸凌!

侮辱、造谣、传播、孤立、排挤……任何利用人与人之间关系,攻击和伤害他人的行为,都是比身体攻击更残忍的社交欺凌,它就是校园霸凌中的一种!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孩子们这样做,可能出于好奇、好玩、从众,但有时就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在同伴的内心留下很深的伤痕,直到成年时想起,还会像针扎一样难受。

而被排挤、欺凌的孩子,更是容易出现自卑、怯懦、痛苦、抑郁等情绪,即便没在当时做出过激行为,成年后,也会因为自我评价低,成为关系中的“讨好型人格”或“小透明”。

有段话很残酷,但很有道理:

“孩子之间的社交,因为单纯,也很残忍。如果不告诉他,什么是恶,他能把人逼死;如果不告诉他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孩子间的社交问题已十分严峻,如果家长们还无意识、不重视,那校园霸凌只会愈演愈烈!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孩子的“小社会”,比家长想象得更残忍

很多家长对孩子被欺负或欺负人并不敏感,这源于我们对儿童社交的两个误解:

1、孩子间闹着玩能有多严重?被欺负了,肯定会说。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看过一个报道:河南某小学一7岁女孩,被三男同学按住,往眼睛里强塞了几十片小纸片,直到妈妈发现,小女孩才说出真相。

相信看到新闻的父母和我一样震惊、愤怒。那可是眼睛啊!平时进粒灰都痛得不行,这三个男孩怎能没有感受?怎么下得去手?女孩为什么一直强忍着,不及时告诉家长。

其实,研究表明,教育缺失和大脑发育不平衡会使孩子对自身行为的预判不足、控制力有限,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这阶段的孩子,点子很多,不知轻重,更容易做出“残忍”的事。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而被欺凌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对自己受到的伤害没有准确的判断,甚至以为是自己的错……

不想成为老师口中的“麻烦”,怕父母担心、责怪,怕丢人,受到威胁不敢说……都可能成为他们没办法开口求助的原因。

家长们千万别抱着侥幸心理,忽视了问题的严重性。

2、我家孩子不太可能是受欺负,或者欺负人的那个。

家长们还有一种侥幸,认为有身体缺陷、性格内向的孩子才容易受欺负;爱欺负人的孩子,也多半成绩不好、调皮捣蛋。

自家孩子这几点都对不上,自然不会是其中的一个。

但真是这样吗?

校园欺凌从来不分对象,也不需要“正当理由”。任何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偶然事件,都可能成为孩子被攻击或攻击别人的点。

上中学那会儿,我们班有个特别活跃的同学,活动总冲在第一个,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也最积极,但班里就是有很多同学“看不惯”他。

有次舞蹈教室打扫,他脱了鞋去帮忙,几个同学就故意将一盆脏水“打翻”在他鞋子上。

他一深一浅踩着湿鞋子,失望离开的样子,一直刻在我脑海里。因为我,就是那个参与其中,在别人看来,不太可能欺负人的“好孩子”。

成年了,明白这是霸凌行为,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但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普通的“捉弄”而已。

这些校园经历中轻飘飘的事,现在回忆起来只感到沉重、惋惜。

我们从没被教育过,和同学相处时的边界在哪里,别人越界时如何保护自己……

所以,现在也很少意识到,原来在“社交问题”上,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这么欠缺。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这些教育误区,正在把孩子推向深渊

在我们读书时代,并没有“儿童社交”的概念,所以,在父母看来,只要没被打得鼻青脸肿回来,都不会想到,孩子的人际交往能有多大问题。

这样的错误观念,已经把我们推向了问题重重的成人世界。现在,我们又在把自己的孩子,推向困难的深渊。

误区一:苛责型教育

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孩子说被欺负了,家长不但没有安慰,反而说,“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欺负,就欺负你?”让孩子反思自己的原因。

严厉要求,表面上是帮孩子提升品行,实际上扯掉的是孩子的救生衣。

很多孩子遇到性侵、暴力等严重伤害时,不开口求救,就是因为他们也认为是自己的原因……

误区二:粗暴型教育

有的父母们并不关注孩子的社交,但一听孩子受欺负,恨不得冲去学校给孩子撑腰。即便控制住暴脾气,也会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就给我打回去!”

教孩子面对霸凌行为,要敢于反抗,这没错。但粗暴地告诉孩子打回去,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如果孩子从小所受的教育是要做个“不打人”的好孩子,那这时粗暴地要求孩子打回去,他很难做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又会被说“没用”,这时只会更无助。

误区三:忽视型教育

“学生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别整这些有的没的。”在家长眼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孩子间那些“不开心”,根本不值一提。

当孩子告诉父母,自己没朋友时,父母只会说“别人不跟你玩,你找另外的人玩不行吗?”“不跟你玩正好,你这段时间给我好好抓下学习。”

看似回应了孩子,实际却是对孩子社交需求的无情忽视。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问题不解决,即使有再好的成绩,也很难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社交好的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北大心理学博士王明姬老师曾说:“同伴经历和伙伴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包括道德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良好的社交关系中,孩子能参与团队协作、学会分享、助人谦让、共同进步,还能用社会化的视角来评价自己,收获自信、获得支持。

警惕!“新型校园暴力”正在侵蚀孩子:父母一无所知孩子泪流满面

哈佛大学研究指出,一个人的职业成就80%是由软实力决定的,只有20%由硬技能决定。而软实力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沟通与合作能力

面试官在考察人才时,也会专门就一类问题打分,如,“这个学生是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室友?”以此来判断一个人与别人融洽相处的能力。

所以,社交能力的培养,不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也是孩子获得职业发展和取得一生成就的有力保障。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父母   孩子   粗暴   所知   社交   泪流满面   误区   残忍   家长   女儿   同学   校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